怕见陌生人,不是孩子的错

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见到了她三岁的孩子。


本来想主动蹲下身来和孩子打招呼,谁知朋友赶在我开口之前对孩子说:

“快叫阿姨,要懂礼貌。”

孩子一听妈妈这样说,怯生生的连忙往后退,都快躲到妈妈身后了。

妈妈一边用手把她拉到我面前,一边强烈要求她,“快叫阿姨!”

孩子仍然没有按照妈妈要求的那样“完成任务”。眼泪汪汪的。

看到这种情景,我及时阻止了朋友的做法。

叫不叫人这件事,其实没那么重要,强迫孩子与一个陌生人建立关系,才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


不少妈妈会向我抱怨,“你看我们家孩子特别害羞,怕见陌生人,整天躲在家里,也不和同伴玩,这样下去,他会不会性格变得孤僻啊?”

还有家长说,“我家孩子特别内向,见到熟人也不主动打招呼,特别没礼貌,我们家没人像他这样,你说,怎样让他外向大方一点?”

其实,孩子未来会长成什么样子,不是家长能够设定的,但如果作为养育者,长期让孩子陷入到“怕见陌生人”“不合群”“胆小”“害羞”这些负面标签中,而看不见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理解不了孩子行动背后的需求,无疑会进一步强化孩子的问题,果真“如你所愿”。

01.

怕见陌生人,不是孩子的错,

而是孩子的恐惧

见到一个陌生人,孩子的恐惧是巨大的。

对于一个初次见面的成人,那么高大巍峨地站在小小的孩子面前,没有了解,也没有熟悉,他们的反应可能就只是害怕。

就像我们从一个熟悉的城市来到陌生的城市,第一感受可能是害怕,会担心自己是否会迷路,这个地方是否安全?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讲,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成人,他们的感受和我们初到陌生城市的感受相似,可能还会更复杂。

也许这个成人无意中还会流露出特别不尊重孩子的举动,那么,孩子会如何感受?会在心里如何思考?也许是这样的心路历程:这个人是怎样的人,会喜欢我吗?会友好对我吗?我能和TA玩在一起吗?TA会伤害我吗?

当养育者不顾孩子的反应和感受,一味把孩子推出去直接面对陌生人,面对这个陌生的世界,那么谁来保护他们内心的安全感呢?


当他们鼓起勇气顺应父母的意愿喊一声“叔叔、阿姨”时,他们和“叔叔、阿姨”的关系就建立了吗?孩子的行为就满足父母的期待了吗?

当孩子被一次次推出去直接面对那些——或友好、或讨厌、或热情,或冷漠的陌生人时,小孩子内心必然会经历本能的恐惧。

这种恐惧来源于他们对自己的保护和警惕。

如果父母一次次打破孩子自我保护的界限,忽视孩子的自我感受,不但会让他们越来越害怕见陌生人,也会让他们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不断地牺牲自我感受去讨好他人。

02.

保护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帮助孩子应对见陌生人的恐惧

如果真是一个对父母来说无所谓的陌生人,孩子见与不见都无所谓。

如果这些陌生人是父母的朋友,希望孩子也能认识认识,建立更友好的关系,那么父母可以先和孩子沟通。

比如,今天,我们要去见一个阿姨,她是妈妈上学时最好的朋友,她曾经帮了妈妈很多忙,妈妈有心事的时候也会和她分享。妈妈希望你也能和她玩得很好,你愿意吗?

比如,我们今天要去某某家,他是爸爸的同事,爸爸想和他聚聚,顺便带你去认识认识,你还可以去看看他家的汽车模型,你想去吗?

事先和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的意愿,然后再去见这个“陌生人”,孩子害怕的程度会小很多,甚至没有害怕,而更多的是期待。

但如果父母总是以命令或者要求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你要叫人,你要乖,你不能害羞、别内向,你要大方,你要让人感觉舒服等这样的高目标去要求孩子,那么孩子心中不但有恐惧,还有比恐惧更多的愤怒。

孩子会感受你对他们行为的控制和绑架,哪怕只是“见面”“打招呼”,也会从“怕见陌生人”变成“不愿见陌生人”。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孩子愿意躲在自己房间里不出来,而不愿意以这样被迫的方式去建立一种你想要的,但非他们想要的关系。


和一个人见面,建立关系,其实考察的是一个孩子的人际关系能力。

如果一个孩子和父母有良好的互动,那么与陌生人见面时并不存在问题。

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说:“一个孩子感觉到自己和父母有情感的连接,TA便能感觉到与其他人的连接。如果TA感觉到父母能理解TA、共情TA,TA也会具有同样对待他人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能理解孩子见陌生人的恐惧,允许恐惧存在,接纳孩子的行为,给予鼓励和支持,那么你也就帮助孩子降低了恐惧对孩子的负面影响,给了他们面对恐惧的力量。

因为,孩子怕见陌生人还有一部分原因,他们还害怕自己做得不好之后得不到你的爱和接纳。

03.

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见陌生人,

活出真实的自己

以朋友的孩子为例,当孩子躲在妈妈身后不愿叫“阿姨”的时候,如果她能够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抱着她,对她说:“宝宝,你怎么了呢?是家里来了客人,你感觉不舒服吗?没关系的,妈妈以前也和你一样。那你现在去玩一会儿,等你准备好后,可以过来和我们一起玩游戏,好吗?”

一个孩子的害怕和害羞被看见,并得到妈妈心灵上的安抚,她就知道,她所在的外界环境是安全的,她就会相信外界会用安抚的方式来回应自己的情绪,她的不安、恐惧以及面对陌生人的尴尬和害羞都可以暂时盛放在妈妈为她准备的容器盒子里。

也就是精神分析师所说的“抱持性的环境”

这样的环境,孩子可以发展她的人际关系情绪管理能力

相信,孩子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克服情绪上的困扰。她会主动走向这个陌生人,以她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属于他们之间的关系。

如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所说:“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会跟每个和TA有亲密接触的人发展不同的人际关系。我们的孩子必须和不同的人接触、积累不同的经验,这样他们才能学习、了解,判断这个世界。我们的责任是找到合适的时机,引导并支持孩子进行正确的判断。”


如果一个孩子喜欢上一个陌生人,也许是因为这个人愿意和孩子玩游戏,能够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用孩子的语言去交流。TA懂得尊重孩子。

而如果一个孩子害怕一个陌生人,也许是这个人本来就让人害怕。TA满口脏话、鲁莽、简单粗暴,不断地戏弄孩子。孩子的感受是灵敏的。

如果你尊重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了解陌生人,那么他们一定会有能力去判断这个陌生人到底值不值得建立关系。

所以,孩子怕见陌生人并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养育者要看到孩子害怕背后的情绪需要,要理解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他们或外向、或内敛、或谨慎,或热情的以自己的方式和这个世界的陌生人建立各种关系。

父母要做的,不过是放下自己的要求,看到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行动的方式,让孩子在你的保护下真实的做自己,如此简单而已。


文:李增芬  (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一枚,80后,爱生活,喜体验;分享心情,传递温暖;世俗行人,终会相遇,遇见真实的自己。微信公众号:Fenny情感馆(lizengfen-11)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