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阅读的美好赋能你当下真实的人生?| 第六个人

文:第六个人
来源公众号:第六个人(connect_yourself)

让阅读的美好赋能你当下真实的人生?

如果我们能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读了那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奇葩循环就有机会被击溃……

重要的是:怎样用现实世界和真实人生作为一个基准线,逆向反射回书籍中涉及的原理,找到差距,然后展开主动性的思考和执行,在现实中搭建实战的体系和落地方法。

我认为,从书籍出发的阅读,和从自我出发的阅读,有本质差别:

前者在于就书论书:看看他说了些什么?

后者在于从自我出发:我想找到些什么?

在经过两年左右的强化训练之后,我慢慢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当有人质疑我:你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多……

我想,我也能逐渐做出回答:

书非用而不读。读,最终是为了用,更好的用,更好地解决问题。

尽管我也认同以娱乐休闲为目的的阅读就是创造美好的一部分,但如果你不能施加对现实的影响,进行现实的思考和实战磨炼,那么阅读最终会造成:身心分离。

01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建立知识框架,矫正错误的思维模式 

现在,我把阅读当做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手段。因此,它更像是一个解决方案,以足够强的目的为导向。

从每一本书里得到对现实的启发,最终,也是为了指导我们进行人生实战。

你会发现:人生所面临的很多困境,它的答案是既定的,寻找答案的过程,也一定存在规律。只不过:是我们还没能找到而已。

发现并坚信这个观点之后,我的阅读变得更有章法,更有主见,也就更有体系了。本质上,这就是:从我出发,而非从「书」和作者出发的一种「阅读价值观」。

在阅读《运动改造大脑》后,我第一次产生了这样的感叹:没文化,真可怕。

小时候生物学的不好,也没有太多兴趣。老师讲的什么细胞构造、化学物质之间的联系之类,我只会死记硬背。所以,与生物学科的任何知识都让我心生恐惧和反感。

但这本书却让我发现了保持规律运动和足够的运动量的真正意义——它不是维持健康的防御性手段,而是人想实现长寿、高品质的老去、在工作和思考中让大脑更聪明、更有效能、有效预防抑郁、高压的「主动性选择」。

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为自己找到了「充分且正确的运动动机」,我后悔也遗憾机缘未到,让我没有发现这就是帮我解开很多问题的入口。

得出这个结论之后,我发现:我有明显的偏科问题,因知识结构不完善导致思考费尽周折,这会让找到解决办法的路变得更加山高水长——它就在那里,但是你并不知道。

而更重要的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阅读更有可能让你发现一些非常隐蔽的错误的思维模式——

比如阅读《远见》,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我急于用最短的时间跑完职业旅程,但事实上,真正的职业规律是——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长达45年,你做出的职业规划、任何职业选择,都应该拉开视野,放在更加广阔的视角之下进行审视: 那么,很多问题,只是阶段性的困扰,但并不构成结构性的问题。

仅就这一个重磅启发,这本书对我而言,也堪称功德无量。

这不是鸡血,这是科学,是规律,而人必须尊重科学和规律。

所以:拥有极强的前置性阅读目的,本身就是把阅读的启发和思考照进现实的天然引擎——你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并把这些结论当作你在现实里执行的起点。

02

定位自己的现实坐标

有很多研究模型都会告诉你:你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来对一个事物形成全面的思考,比如SWOT。

我认为这些模型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你知道,你是谁,尤其是:此刻,你站在哪里。

只看不做的人,他们从不经历和现实相对比的「比照性思考」,他们的思考是断层的,也是缺失的。所以,这样的阅读很舒服,很自在,很轻松,随读随忘,而且它始终停留在作者构建的框架体系里,没能引流、照见你自己真实的现实世界。

这对于「让生活变得更好」这件事,没有任何助益。

确定B点是你的目标和方向,那么最应该了解的就是:我现在所在的A点具体是哪里?随后,你再决定你如何走过去。

我发现:人们往往认为解决How-to的问题难上加难,却忽略了对现实的综合客观的评价: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是谁,A在哪里,然后风急火燎往B赶。

这就造成了:以为通过高数考试大家的难度一样,事实上,你从小学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分别走过去的方法和路径完全不同,需要匹配的时间精力资源自然也就不同。

我们都忘记分析:自己到底是几年级了……

精准的定位现实坐标,会让阅读中的理论以更敏捷的方式被你内化;透过这种自我反思,你会进行现实比照,然后做出一些清晰的规划:我可能需要怎样去应用其中的知识,预计会遇到哪些问题?由一本书、一份材料而延伸出去,我怎样填充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按图索骥,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方法之上,是否出现了更快速的新方法?

比如,在阅读《人工智能营销》的时候,我发现我目前还在小学位置,最终要考过高数。理解人工智能在营销中的应用场景对我来说非常容易,但理解如何让这些场景发生的技术、算法底层逻辑,却是极大的挑战。

为此,这本书对我的实战指导,不仅仅是勾勒一个学科前沿的知识框架,更重要的是,让我能够规划出自己最终走向B点的路径和能够在现实中发生的方法:受限于我过去的专业、职业现状,我必须先回过头去学习一些数学的基础知识,再强化了解算法的逻辑,进而再理解人工智能行业的一些典型企业和业务场景是怎样落地的,最后,在营销专业维度,让自己找到通过人工智能营销解决很多现实复杂问题的可能。

因此,这样的阅读,最终就不是单纯的「读」,而是帮助自己构建一个体系化的、不断迭代更新的「学习体系」。当然,前提仍然是:找到你的A,再找到你的B。A比B,甚至更重要!

当你能够把一本书、一些知识点连点成线,真正的拥有「学习体系」的时候,这些知识彼此才能产生化学反应,才能推动你的系统可以自运转,并保持指数增长的可能。

03

锚定改变:一边读,一边做

让书籍和阅读成为舞台的投影灯,它最终是为了照亮你,才进入你的世界。

裂隙之光,就是改变与希望的开始。当它照进来的时候,要充分把握契机。

你的行动和执行,会帮助你在现实世界里验证这些理论到底是否靠谱:尤其是,对于你来说,它到底算不算做一种「营养」和「赋能」,还是,它终究只适合其他一少部分人。

所以,我发现最好的阅读就是跟随作者的节奏,在阅读过程中就进行动手实操。这会加强你对一些枯燥理论观点的理解,同时,也能鞭策自己提升执行力。动手能力,对改变现实异常重要。

在阅读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家务事》时,早家务+ 晚家务就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她提到一个核心观点,那就是:任何家务都应该「今日事今日毕」,并且要充分考虑到人的行动路线进行设计,做到效率最大化。

于是,我就刻意安排自己在下楼倒垃圾的时候顺便去取快递,在实践的时候,她的观点到底是不是适合当下的自己,不言自明。

从认同——走向深度认同——开启强烈的实践动机—— 做到——最后反思,这个闭环过程往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阅读《第三选择》,我发现了人生中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都有更好的办法,我也深切认同了「办法总比问题多」这句话的真实含义——10年前,当有人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认为那是鸡汤,一笑而过;而现在,我由衷地赞同,并希望在每一天的生活里,也去努力应用这种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

要知道,获得这种深切共鸣的感受看上去只是那么一瞬间,但在现实中,却要走过很长的觉醒过程:你要心悦诚服地认同,才会启动按钮去行动。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大多数阅读,都仅仅停留在「听听就好看看即可」的层面。

所以,即使是最功利的阅读,等待在实践中开花结果、产出效果,都需要足够长的周期。一边读一边做,无疑,加速了这个进程。

现在,我用「第三选择」来管理自己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每当他们告诉我:这件事只能干成这样,不再付出努力,我会启发、引导他们思考:我们一定还有第三种选择,第四种选择,而不是非黑即白,被现实困住手脚,被预算和钱捆住膀子。你不能不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当我能够这样“用”的时候,我意识到阅读变成了我真实人生的一部分,言谈举止、接人待物、职业生涯每一天里——我是这么「相信」的,我就会自然而然的去做。

04

逆向思考建立独属于你自己的实践方法论

现在,你可以带着无数精神领袖、伟大上师的理念去建立你自己的人生系统了——经历了实践,你会由点及面,逐步摆完乐高。

每一本书为你建立了一个「相信和预见」的灯塔——它远远地在那里。如果你也想走过去,那么你首先要坚定信念,其次,要找到自己走过去的路径;最后,你需要付出耐心、时间和韧性。

这是一个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尝试学习和相信」——「理解理想世界与多元道路的存在」——「应用变为自己的现实手段」——「梦想实现」的过程。

当你不能逼着自己做深度思考总结规律的时候,阅读就没办法具有穿透力,从文字表面的意思到达你的血液和心智。也就是说:书里说的原理都对,但是so what?你能执行吗?现实世界有其他更复杂的障碍物吗? 它接不接地气呢?在我的生活里,人生会这么运转吗?

我习惯于进行很多逆向思考,来帮助自己找到现实落地的方法,强化学以致用:

1. 造成不能实践的障碍因素是什么?

2. 有机会破吗?

3. 是不是有人已经在做了?他们怎么做的?

4. 我的第一步,该以哪里作为小切口呢?

这是一个艰难的思考过程,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点,发起的强势提问:阅读为你提供了一定的主题素材,然后你由此再建立起自己的「主题思考」,可以说,这是一个真正在真实生活中发生的「科研项目」,你是项目负责人,需要进行一定的突破,找到推动现实中发生的进程。

找到 「最小可被应用的规律」是一个从阅读中萃取提纯的过程:经过这个选拔和层层筛选,你会留下、沉淀出真正对自己有「高价值」的信息和原理。

逆向思考是一个逆流而上的过程,也是做减法的过程。

它非常好用,因为它会帮助你剥离很多非关键信息,这些信息是从作者的学科观点出发的,对构建一个理论是必要、必须,但却并不是为你的人生定制服务的,你需要把它们摘出去,让你能够敏捷落地、快速行动——

这个过程,要求你具备足够的辨识力:精简、筛选、提炼规律。

比如,这是外国人写的不适用于中国人;这是其他行业的职场逻辑,跟我的岗位之间有距离;这种生活方式更适合有自由时间的人,要顾家的职场妈妈根本不能完全执行,只需要参考其中一两点就好了。

所以,阅读必须经过一个二次加工和升华的过程——这就是写读书笔记、书评的重要意义所在。一旦写下来,你就会自然而然的做现实世界的对照,这会逼着你完成「引导向现实」的最后一步。

从《精力管理》、《休息时就要远离工作》、《优秀到无法被忽视》、《深度工作》、《早起的奇迹》、《每周工作四小时》、《睡眠革命》、《运动改造大脑》、《十分钟冥想》,这些系列书籍的观点正在帮助我构建起一个强大的系统——我正逐步运用整套体系跑通每日的生活、工作、起居安排,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也找到了依靠自己独立解决的办法。

是的,这种训练最终要达成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阅读高效解决问题,让自己对人生拥有更强的掌控力——要让一切新概念、好的方法论和原理,在你的现实人生中,奏效!

05

提升觉察能力和「悟性」,做自己的人生导师 

有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书年轻时候总是读不进去;但有些契机之下,你却如获至宝,发现:你读进去了,也真的“读懂了”!

  • 同一本书,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感悟不同;

  • 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阅读,收获不同。

我常常把读不进去的情况称为是:脑袋没开天线,或者,缺个雷达。

阅读会让你穿越角色,有机会在自己没能真实经历的人生和情境中体验作者提炼出的规律——这和电影、戏剧艺术作品颇为类似,这是一个阅历增加的过程,你用这种虚拟的方式去开拓自己的视野和到达世界的边界。

也因此:阅历本身,就奠定了你到底能吸收多少,能瞄准哪里。

在阅读 菲利普·科特勒先生的《世界皆营销》时,我没有感悟到、领受到这本书最重要的启发,恰恰不是一个人在营销专业领域做了哪些事,而是:他是如何实现了如此丰盛的人生成就,而90岁仍然活跃在学术一线?他是如何在跨界多个领域获得极高的学术成就的?

他凭借强大的自律,每天早晨5点起床游泳1小时从无间断,实现了一生的高效能。后来,我才领悟到:是自律与自控,支撑了他的人生。

对同一本书、同样原理的领悟力,会因为你的阅读目的、时机、现阶段的悟性不同而产生差异。想要最大化的将「书中的世界」转变为现实,也需要你不断的训练并提升这种「觉察能力」——这会让阅读的效果1:2,甚至1:3得放大。

而认知的快速提升,也如降维出击一样,会让你在现实世界中不断的跳跃式前进——你会发现,你有特别强悍的加速度。

人生的阅历可能被阅读、被书变厚,但实战应用却是一个变薄的过程。他们相互滚动,相互促进。

  • 阅读十分,用出一分,是常理;

  • 阅读十分,用出三分,是超越;

  • 阅读十分,用出五分,是跃迁;

  • 阅读十分,用出十二分,是真正的「为我所用过好人生」。

到12分的位置,我们才真正的在现实世界中具备了构建美好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嘴上、停留在谈资里,侃侃而谈,却又缺乏底气。

慢慢地,你也会通过阅读与实践形成的闭环,逐渐能够做自己的人生导师——你甚至可以仅仅依赖自己,就找到解开现实死结与困境的方法,破茧成蝶!

06

 更加谨慎的对待自己的书单

在完成以上实操与行动之后,你会自然而然的,透过自己建立的学习体系、行动反馈、深度思考,对阅读本身拥有更强的掌控权——它直接反映在:你会更谨慎地对待自己的书单上。

「和一本书交朋友」,在未知他的为人和性格之前,恐怕你也很难做出判断。

进入任何一本书,都有极高的成本——尤其是,隐形成本。

而「学习系统」,会帮助你非常快速敏捷的界定阅读的边界:

事实上,书单的选择本身就是在分配你的时间预算和资源——这会影响你现实世界的推进进程。

随着岁月和阅历的历练,人的年龄越大,对阅读本身的筛选和主见也就越强。

生命与时间有限,我们注定了:不能阅读所有。

我们注定了:只能在有限时间精力下,有重点的选择对自己「必要」的书籍,吸收精华养分,为我所用。

最近两年,我有了自己筛选书单的一些基本原则:

1. 人人都在读的,我几乎不会马上碰;

2. 沉淀了很久时间,经常有人提及的推荐,我会逐渐列入自己的备选库;

3. 不以速度和刷量这种虚荣指标为中心,而以「解决问题」与「兴趣」为核心;

4. 更加注重弥补知识结构的短板、吃透一个领域的规律和系列阅读为重。

阅读不是竞赛。是慢跑,是健走,是以你的方式与作者的精神世界互动,而后得出你想要的答案。

为明确的个人成长、精神拓荒、构建人生系统的书单,才应该给予更高权重。

07

扔掉一本书,郑重告诉自己:

这将是我生命中最后一次翻开它

不要让书籍落尘,成为甲骨文;而要让它灵动的出现在你的真实生活里,成为活字典。

一本书的保鲜期大约只有1周,1周之后,你会忘掉大部分内容。

只有实践,不停的通过执行来获得反馈,你才能强化自己记住核心原理。并且,能够主动出击,加深你对现实的判断。

书籍的有限生命和阅读的「保鲜期」会因为你的行动和实践而被无限延长。

这是美好的,也是阅读真正奏效的明证。

阅读的结束并非“悦读”的结束,真正的实践闭环才刚刚开始。

每当我真正的消化了一本书,也写作了在实践中被检验的书评笔记之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受:我可以彻底的,放开它了!因为所有的内容,都已经在我的身体里了。

放开一本书,也是阅读必要的态度。

没有了拐杖,你就必须强化自己去应用,去再创造,去融会贯通。真正的「拥有」,也是从能够放手的那一刻开始的。

也因此,我不再把「藏书」当做一种乐子,而把我极其喜欢的也是珍藏的书籍,陆续送给朋友——读一本,送一本。我想,这正是在完整阅读后所拥有的一种深度自信:

现实是觉醒落地的土壤。

解决棘手问题、应对人生挑战、选择独特的人生道路,最终,都要依赖我们自己,独自上路,独自去完成。

而用阅读点醒美好人生的魔法棒,就在你自己的手里!

——END——

作者简介:第六个人:36氪专栏作者,跨越北上广深的跨界营销人,热爱主持与写作。公众号第六个人(connect_yourself)长期进行营销规律与个人成长探索,努力成为美好阅读与生活方式的顶级买手!【文字引用及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回复获得授权】
编辑:小鲸鱼 去冰多糖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