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觉,占据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似乎是件很简单的事。头一倒,两眼一闭,便可呼呼睡去。
然而,睡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不说失眠这些病理性的难题困扰,仅仅是睡觉应该睡多久、如何控制这个问题,也值得好好探讨研究。
那么,怎样才叫“睡够了”?
01
我们常常说,睡觉要睡够8小时才健康。然而,这所谓的“8小时”,其实是每晚人均睡眠时间,但却渐渐演化成“最佳睡眠时间”的普遍说法。
在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山大的现代社会,有多少人真的有时间睡足8小时并且是高质量的睡眠?
如果一味追求“8小时”睡眠而产生的巨大压力,就像一个魔咒,反而让我们因为自己没有每天睡够8小时而焦虑,对造成影响入睡的双重压力,睡眠起着具有破坏性的反作用,让我们无法获得真正需要的、因人而异的睡眠时间,达到休养身心的目的。
就像著名的“白熊实验”——要求我们心中默念“不要想起白熊、不要想起白熊、不要想起白熊”,白熊这家伙反而会牢牢地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无法忘却,一想起来就抓狂。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都各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如果只以一种标准来衡量和判定,便有失偏颇了。要知道,时间长短并非是绝对的衡量标准,睡眠可以是多相/多阶段的。
在《睡眠革命》一书里,作者尼克·利特尔黑尔斯提出了一个“R90睡眠方法”,颠覆了长久以来众人推崇的八小时传统睡眠定式——按90分钟一个周期的时间来安排睡眠,每晚睡足N个周期,早上起床后整个人依然能精神抖擞。
作为一名“熬夜星人”,在实践R90睡眠方法后,我终于放下了“每天要睡足8个小时否则你会挂掉”的执念,不再对自己睡眠时间不足这个问题纠结自责焦虑。
似乎在为自己熬夜找借口对不对?别笑,只要你耐心看下去,看看“R90睡眠方法”是什么玩意,怎么个神奇法,然后不妨亲身实践一下,也许你也能感受到它的魔力。
当然,第一步先要放下对“8小时健康睡眠”的执念。
02
一个人一晚上的睡觉过程中,会分为几个阶段,90分钟是人经历各个睡眠阶段所需的正常时间。这些睡眠阶段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R90”就是指以90分钟为一个睡眠周期,让身体获得修复。
我们的一个睡眠周期主要由以下四个不同的睡眠阶段组成:
第1阶段:打瞌睡(非眼动睡眠)
第2阶段:浅睡眠(非眼动睡眠)
第3阶段:深睡眠(眼动睡眠),一般占20%左右
第4阶段:快速眼动睡眠。通俗来说就是做梦阶段,占20%以上。这一阶段结束后会醒来,但是我们并不记得了,然后又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
现在很多有睡眠监控功能的智能手环,也是按这个R90的方法和阶段来划分和监测睡眠周期。
我们就是这样以“睡眠—醒来—睡眠—醒来”的模式,从一个睡眠周期过渡到下一个睡眠周期,并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减少深睡眠、增加快速眼动睡眠,直到清晨醒来。
这就是拥有高质量睡眠的关键——我们所需要的浅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在一系列连贯的睡眠周期中相继出现,从而感到自己连续完整地、美美地睡了一晚。这样一个周期大概是90分钟,也就是一个半小时。
如果你是在这个周期时间内的睡眠被打扰,或是不自觉醒过来,就会觉得迷迷糊糊的脑袋不清醒。不信?下回你可以自己记录一下入睡和醒过来的时间点,看看是不是这样的感觉?
03
有了R90睡眠法,你就不必再苦苦计算一个晚上总共睡了几个小时、睡得够不够,而是可以把关注点放在每个星期总共获得多少睡眠周期上,从而坦然接受那些没有睡好的夜晚,学会放下焦虑,放过自己。
比如,你晚上11点开始入睡,到早上6点半起床,一共是450分钟,也就是5个R90周期,尽管没有满8小时,你的睡眠也是足够且高效的。
也许你有着难以入睡的问题,那么睡前可以提前进行一下冥想,或者安静地看几页书,帮助自己按计划时间尽快入眠,和数羊说拜拜。
如果中午觉得困但是休息时间不够,可以睡30分钟左右,也可以进行一下冥想而不必睡太长时间。白天的长时间睡眠往往很难获得休息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头脑的清醒状态。
嗯,关于冥想的好处应该不用我多说,大家可以体验一下壹心理的“冥想星球”。
所以,如果你有着睡眠困扰或焦虑,现在就可以根据你的起床时间和R90睡眠法提出的睡眠周期,回过头去计算一下,你应该在什么时候入睡,在什么时候醒来。
控制好睡眠这件事,然后掌控好每天的工作与生活。睡眠,也许就是这么简单。
正如《睡眠革命》的作者所说——
一个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睡眠,那么他就能更好地掌控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