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调节 | 害怕被人关注,总喜欢藏起来是什么心理?

作者 | 俞林鑫
来源 | 知乎,个人主页:https://www.zhihu.com/people/yu-lin-xin-32

在聚会中,有一些人特别希望引起注意,当别人注意到他们时,他们会很兴奋,而当别人不注意时,他们会感到焦虑(似乎自己不存在了)。另一些人刚好相反,当别人注意他们时会很紧张,而当别人不注意他们时则感到轻松,题主似乎就是这一类型。

这两种人是自我表现欲的两极。前者无时不刻不想表现自己,即使唤起他人的嫉妒也要那样做;后者压抑了自我表现欲,在他们眼里,表现自己是羞愧的,本我中的表现欲被严重的压抑了。我来谈一谈后一种情况的原因。

追溯人的成长,表现欲本来是婴幼儿天生的心理需要,每个人都渴望被赞赏、被喝彩、被肯定。一个幼儿骄傲地把新做好的积木造型拿到妈妈面前,他渴望妈妈的赞赏。当他得到这种满足时,便能感觉到一种胜任感和自信心,这种感觉让他更乐意去展示自己。相反,抑郁的妈妈心不在焉,嫉妒的妈妈贬低了孩子的成就,挑剔的妈妈指出哪里哪里做得不好,那么这个孩子便会体验到失落和沮丧。反复多次之后,表现欲可能会被压抑了。

父亲或母亲是一个压抑表现欲的人(那些特别在意面子的人往往如此),也可能会培养出类似的孩子。在这些父母眼里,表现自己是危险的,因表现自己而失败所产生的丢脸是可耻的,那么孩子也可能潜移默化的吸收了这种态度,内化了一个批评性和嘲弄性的客体表象,在表现的场合当然会战战兢兢。

由于表现欲长久得不到满足,因此它们仍然处于原始状态。在表现的场合(聚会、演讲、开会),这些人得花费大量的心理努力去压抑随时都要爆发的表现欲,因此置身于这些场合时,他们往往会感觉到精疲力竭。当突然间被人注意到时,那些压抑的表现欲有了表达的可能,唤起的不是满足而是焦虑。对于他们而言,表现自己是一种危险情景,幼时因为表现而受伤的记忆存留在潜意识深处。

由上述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压抑表现欲的人内心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只是这种欲望不太能得到直接的满足,那么可能会寻求替代的满足。记得多年前有两个网络名人(凤姐、芙蓉姐姐)火遍了全中国,是什么令她们有如此的吸引力呢?她俩的共同点是敢于在大庭广众之前表现自己(一个吹牛一个跳舞,都是比较原始的表现方式)。

正如一个压抑温柔的冷酷男人会深深地被一个温柔女子所吸引,对于诸多压抑表现欲,或因各种原因无法满足表现欲的人而言,当看到一个敢于表现自己的人时,可能会被强烈的吸引——因为她们做了别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在某种社会气氛下,压抑的表现欲会大量的爆发出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时代,中国出现了“放高产卫星”的现象,多个地区争相以夸大和虚假的方式来吹嘘自己的成就,这可谓是原始表现欲的强烈表达。在温格时代,跳忠字舞,早请求晚汇报,崇拜领袖的人们也以这种原始的表现方式表达了对领袖的热爱之情。

对于习惯性压抑表现欲的人来说,要去打破对于表现自己的重重阻碍。通过反省的方式去觉察那些阻碍表现的价值观、道德标准,以及过去的创伤记忆,并体验到表达的快乐。

当一个讲者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听众,一个表演者把自己的艺术展现给别人看,或者一个人在聚会上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或者一群小伙子尽情的舞蹈时,这些表现自己的情景是快乐的,满足的,个体是能体验到成就感和胜任感的。这种健康自恋的满足是生活幸福的必需品。如果一个人总是压抑表现欲,正如一个人总是压抑性欲和攻击欲一样,那么这个人内在的张力很高,不快乐的体验更多。心理能量被无谓的消耗于压抑之中,也并不利于原始表现欲向成熟表现欲的健康转化。

作者简介 | 俞林鑫主要从事心理咨询和写作的工作,通过心理的探索与思考,助力于更好地认识自己,走出痛苦的泥淖,得到心理上的成长和改变。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咨询师,适当整合认知行为、接纳承诺、正念疗法的理论与方法。2006年开始专职心理咨询工作,最初在浙江科技学院、浙江大学心理中心工作,为学校专职咨询师。2018年开始个体执业。至今咨询时数为9000小时以上。对关系问题、自尊调节问题、情绪问题、幼时创伤导致的心理发展缺陷等有丰富的经验。本文转载自知乎,个人主页:https://www.zhihu.com/people/yu-lin-xin-32
排版:小鲸鱼   Claire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