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飞轮效应”为什么使亚马逊成为千亿帝国?

记得小时候我玩过一种游戏,印象深刻,街坊邻居的孩子们都在玩,那就是用一些花花绿绿的小纸片卷成轮子的模样插在一根小木棍上,只要风一吹,纸轮子就会转动起来。

 

而多数的时候风是吹不动的,尤其是在屋里或庭院的时候,那我们这帮孩子们就用嘴巴用力吹,一开始很费劲,但一旦被我们吹起来了,那轮子会借着微风不停地飞转,引得小伙伴们哈哈大笑。

 

有时候我们还会拿着五颜六色漂亮的纸轮子在上街沿上跑,目的还是想借着风力让轮子转动起来。

 

纸轮子之所以能转动逗孩子们开心,我想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如果你不用力气,不顺着风,纸轮子里头自动装了个发动机让它随时随地都毫不费力地转动起来,那么这游戏就不好玩了。


游戏游戏有两个要素,一要游,二要戏,那这一游一戏必须有人来参与,没人参与的活动就不能算游戏,不能给人带来开心快乐。

 

其二是纸轮子的飞转会变化的,时快时慢,而且快与慢的节奏也出于玩伴们的主观能动性。你偷懒不用嘴吹,两条腿不跑动,纸轮子就动不起来了。所以纸轮子就是你的玩偶,是由你来操控的。

 

当家家户户有了电扇时,那纸轮子游戏也就被岁月淘汰了,因为我们不能从中获得操纵者的愉悦感。这也是人性的奥秘之处。

 

说到轮子我们也会想起自行车,我是在大学毕业后才学会骑自行车,记得上大学时,好几位男同学扶着自行车帮助我学习骑车子,但我个性胆小如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学不会,关键在于第一步的车轮很难启动,需要人先平衡,再用腿的力气来发动它。

 

大学毕业后市面上出了一种微型的女式小凤凰车,那种小轮子虽然骑起来不快,但对于我正是太实用了,轮子小使力就不用过猛,轮子大约转了56圈就很顺了,人也稳稳当当的,车子骑得也不费力,当然,刚刚骑的时候,一定要用一点力,不然无法让轮子动起来,就如纸轮子一样的道理。

 

而骑车子也有他的快乐之处,因为你是驾车人,你是主人,你是操控者,骑车和游戏是一样的道理。

 

主宰这个宇宙世界的我们姑且称之为神或上帝,他是高于一切人类的。


但我想,神在刚刚开始创造宇宙的时候一定也是废了好大的力气。我们无法揣度神一开始是怎么推动地球这个巨大轮子的运转?而宇宙的星球运转得又如此匀速,我想这位操控者一定很自豪吧。

 

而人似乎有点像上帝,都喜欢轮子的转动,它不仅好玩为我们带来乐趣,其次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我学会骑自行车后,到了流行驾驶汽车的时候,我也不落伍,拼了命似的学驾驶,不怕日晒劳苦,不怕教练打击讽刺,终于熬了出来成功地拿到了驾照。

 

我喜欢开车,和前面的原理一样,因为我是他的主人,我可以驾驭他,尤其在高速路上车轮快速滚动之时,快的时候我曾经开到130~140码,那是我精神最亢奋的状态,特么的抑郁症都立刻滚蛋,消失得无影无踪。

 

人类都喜欢轮子的转动,毕竟都是上帝所生的。哈哈,开个玩笑。

 

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他本是一个经营管理者,但聪明的他却从轮子的运转中发现了一个心理学原理,那就是著名的“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用尽力气才能让轮子慢慢地启动,甚至于一开始那轮子的转动都看不出来。

 

但是,但是,这最初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飞轮一旦被你推动起来,那它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直至达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这个飞轮就会产生惯性,就如车子那样,你不踩油门车轮依然会跑动,停不下来。

 

飞轮效应本来是一种物理现象,但商人贝佐斯为何会把它运用在经营管理上呢?其实,这就是知识的迁移作用,人类也是异常灵动的,当年亚马逊成立之时,公司经营状况不景气,负债累累,根本不受华尔街投资商们的青睐。

 

在这种轮子无法推动的时候,贝佐斯不气馁,他明白飞轮效应,只要你不停地推动,不要放弃它,最终轮子是会被推动的,事实证明,贝佐斯的理论是成立的,他带动员工继续推动这个商业轮子,几乎用了十年时间,轮子才开始慢慢地转起来,到了二十年后,飞轮效应真正发挥出了它的魔力作用。

 

亚马逊只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冲到了千亿帝国。和苹果公司平起平坐,而苹果却用了38年的时间。

 

中国的马云、京东、华为、腾讯公司等等其实都不知不觉地在运用飞轮效应。

 

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知识也如此,现代人把飞轮效应运用在职场上也一样有用,大多数人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我本人深刻经历过,当假期过后重新返回工作之时,那一夜就失眠,焦躁不安,总觉得异常的艰难,焦虑且毫无头绪。

 

而勉勉强强熬过几天,精神状态又恢复如初,这就是飞轮效应的作用。

 

尤其是现代年轻人开始创业的阶段,要知道飞轮效应,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坚持不懈地推动,相信你的轮子一定会被推得越来越快的,无论做什么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努力、不放弃直至成功。

 

希望我们共勉。

 

 

文:陈青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