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恋成为一种人格障碍 | 心理词条

健康的自恋,相信自己是可爱的,并认为这是不证自明的,不管别人评价如何。

不健康的自恋,则不相信自己是可爱的,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证明。如果遇到批评,则一定会认为自己不好,别人是在对我进行恶意攻击。


01

阐述定义

 

1自恋:英语中自恋(Narcissism)这个词,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


这来自一个美丽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


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自恋是人性的基本特性之一,所以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大的课题,而且也许是最有趣的课题之一。

 

中国人常说的面子”:包括了自恋的全部内涵和外延。

 

2、【健康自恋】科胡特认为: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


自恋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


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艺术家、政治家的某种程度上的自恋,有时候不仅不是问题,反而可以增加他们的个人魅力。


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

 

3、【病理性自恋】:一个人的身体是“吹大”的,他自吹自擂或通过幻想把自己弄得非常强大。在他能力不能满足他需要时,就会变得抑郁。


也可以说,健康性自恋如果过度那么会带来夸张、自满、自负、自我、或自私的病理性自恋。


4、【自恋性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被误解的复杂人格障碍。最核心的特征是对自我重要性的夸大。


基本特征:持续性夸大、过度敏感、缺乏共情能力、自我夸大感。


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


1.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例,过分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的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上乘);

2.沉湎于无限成功、权力、光辉、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人们(或单位)所了解或共事;

4.要求过分的赞扬;

5.有一种荣誉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厚待遇或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是剥削(占便宜),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感:不愿设身处地地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8.往往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

9.显示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02

背景、来源


1898年,Ellis最先将“自恋”用于描述心理现象。


随后,Freud在其1914年将“自恋”定义为一种性欲倒错(a sexual perversion),其中包括对自己身体的病态性爱(Sandler & Person, 1991)。


此后,一些心理学理论也尝试解释并治疗自恋现象。


心理动力观点,还有荣格(分析的)观点都认为,童年期的发展问题导致了自恋障碍的发生。


存在主义学派也尝试去处理自恋问题,假定,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可能是自恋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本主义观点:尽管缺乏具体的自恋理论,但人本主义也能应用于自恋障碍。针对自恋,人本主义与精神动力的观点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共鸣。

 

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

 

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 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

 

国际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把这种人格描述为自以为是的自我陶醉人格。


其主要特征是:


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注意与羡慕的愿望;


一贯自我评价过高,自以为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常常不现实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倾向于极端的自我专注;


好做海阔天空的幻想,内容多是自我陶醉性的,如幻想自己成就辉煌,荣誉和享受接踵而来;


权欲倾向明显,期待他人给自己以特殊的偏爱和关心,不愿相互承担责 任,很少意识到其剥夺性行为是自私的和专横的;


缺乏责任心,常用自负傲慢、妄自尊大、花颜巧语和推诿转嫁等态度来为自己的不负责任辩解,漠视正确的自重和自尊;


在人际交往方面,与他人缺乏感情交流,喜欢占便宜;


在面临批评和挫折时,要么表现出不屑一顾,要么表现出剧烈的愤怒、羞辱或空虚;


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毫不在乎和玩世不恭的假象,事实上却很在意别人的注意和称赞;


为谋取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只愿享受,不想付出。等等。

 

03

案例分享

 

案例:王女士在一家外企任部门经理,29岁,名牌大学的高才生,生性豪爽,非常自信,惟我独尊,脾气很差,颐指气使,难以接受批评。


她男友是王女士的高中同学,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营企业担任技术干部,工作清闲,但收入较低,性格内向、较为被动。


两个人的感情一直挺好的,但自从两个人一年前开始同居之后,矛盾就开始来了,在买房子装修房子时候两个人的意见很不一致,王女士什么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男友的意见一点也听不进去,男友则数落王女士霸道、盛气凌人,双方各不相让。两个人的感情破裂。

 

咨询师认为:女方的性格较为强悍,过分自信,惟我独尊,脾气很差,颐指气使,难以接受批评,是个典型的自恋人格。


是性格使然,还可能会是一种职业病,在单位是她说了算,在家里也照样是一家之长,男友也得一切听她的,这是一种失衡型的婚姻。 


04

相关科普


科胡特认为:人的内心世界,有一条跟力比多或者性心理平行发展的主线,就是自恋。

 

科胡特认为自恋型病理疾患的分类有


1、人格层面为特征:抑郁;对微不足道的事过于敏感;有疑病的抱怨;缺乏生活的风趣。


2、行为障碍为特征:性倒错;反社会;成瘾行为


3、融合饥渴型人格:倾向于跟他人共生


4、逃避接触型人格:非常需要亲密关系,但在亲密关系中,如果有一点点受伤害,就会以完全的逃避和自我隔离来避免跟他人亲密关系中有可能带来的危险。

 

自恋的精神动力模型主要由两个有重叠的学派主导,一个是自体心理学学派the self psychology school),另一个是客体关系学派the object relations school)。


自体心理学学派(代表人物为Kohut)指出,自恋是每个人精神(psyche)的一个成分。我们生来就是自恋者,婴儿期的自恋会逐渐发展成为健康的成人自恋。当这个过程以某种方式被扰乱时,就会导致自恋障碍。


客体关系学派(代表人物为Kernberg)认为,自恋并不是由于婴儿期自恋的正常成熟受到了抑制,自恋者代表的是对儿童期某个发展阶段的固着。具体而言,自恋者所固着的发展阶段是在自我和他人的分化变得模糊的阶段。 


05

个人见解

 

“每个虚荣而浮夸的自恋者心中都隐藏着害羞而怯懦的阴影,而任何抑郁且自责的自恋者内心也都潜伏着自命不凡的幻象。”

 

当自恋成为一种人格障碍,这个自恋的人在跟他人的关系中,不是为了享受人与人在一起的愉快,而是就在想着怎样利用别人,来处理一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事情。

 

当自恋成为一种人格障碍,就会缺乏同情心。看见别人受苦受难,没有丝毫怜悯之心。

 

当自恋成为一种人格障碍,就会对他人过度的羡慕或嫉妒。

 

当自恋成为一种人格障碍,就会对某人或某事过度理想化的偏见感受。使自己处在一个被别人高度理想化并且通过跟他人的接近,而使自己遗忘自己因为不完美所导致的屈辱感。

 

参考文献:「心理辅导」杂志二OOO年第十二期  曾奇峰《自恋》
百度、知乎、《科普中国》
原创:肖羽1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