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掉进自我怀疑的黑洞时,如何往上爬?

文/周梵

本文由:周梵公号(zerofield0)授权发布

01


不久前一个个案案主梅告诉我,结婚二十年,一直对她宠爱有加的老公,突然说太累了,要结束这段关系,而且接下来不回家,不见面,不接电话,不回信息。

梅一直觉得先生最大的特质就是心软善良,但没想到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年的这个男人可以有这样狠心的一面。

她说:


“以前我以为我很幸福,原来这个幸福是假的。原来我一直以为我对这个人很熟悉,但今天我才发现,我从来没有真的认识过他。”

当然,这种陌生感也会无可避免的蔓延到过去这二十年和这个男人在一起的回忆和感觉中,如果身边这个男人都变得不真实了,那么过去和他一起的生活也同样显的很像一场幻觉了。

她不仅对自己身边的这个男人,包括对自己的婚姻,甚至过去的人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幻灭感和自我怀疑: 

  • 我的生活中,到底还有什么是真实的?

有时候我的个案案主或者学员常常会对我说这样的话:

“我以前很自信,但现在不了。”

“我这个人以前挺乐观的,现在变了。”

“我以前很相信别人的,现在不了。”

通常这句话后面会跟一个故事,一般是一个经历某种挑战失败的故事。

也许是情感上的挫败,也许是事业上的:


  • 比如突然发现过去一直对自己宠爱有加的伴侣出轨。

或一直都死心塌地对自己,认定无论如何都不会离开自己的那个人,竟然突然毫无征兆的提出分手,且决绝坚定,毫无转还的余地。

又或者事业上一直出类拔萃且成果斐然,但不安于现状,离开原来都觉得游刃有余甚至都有些无聊的工作平台,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结果频频遭遇挫败……

又或者用心培养,共同经历了很多风雨的创业团队的背叛……

不同的是有些事情已经过去很久,而有些人正在经历这件事情。

相同的是他们都会经由这样一件事被冲击的晕头转向之后,失望又无奈地发现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和自己过去以为的完全不同,也发现自己和自己过去以为的也完全不同。

自己远没有自己以为的那般能干、强大、完美、坚强。

这个世界也根本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甚至以前的掌控感都可能是个幻觉。

然后突然一切都崩塌了。

用网络流行语来说叫”三观碎了一地”,而且还是稀碎的那种碎,而且碎的不仅仅是三观,还有情感。


或者说,脑碎了,心也必然会碎了。

原来以为很了解熟悉的人,突然发现自己也许从来没有认识过,无比的陌生。


原来以为了解的自己,也突然发现,自己也并不了解自己。

你所有的自信和力量感及安全感的来源全部都坍塌了。

02

在我沟通的数千个个案中,如果把来访者的原生家庭分为两大类的话,可以分为两种:

  • 一种原生家庭给予孩子的是教官式的爱。

孩子生活在严厉的,生存压力、竞争压力很大的环境中,很少得到真正的认可,怎么做都不能让父母真正满意。

永远都要更努力、更懂事、更优秀,要竞争过身边的人。


例如兄弟姐妹,或者那些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生存资源,这个生存资源可能是美味的食物、玩具、教育资源、爱、关注力、陪伴的时间等等。

这样的人长大之后无论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内心始终是焦虑慌张的。


他们的自我怀疑感是高频的,多方位覆盖的。

  • 另一种原生家庭是奶妈式的爱。

孩子从2岁到30岁都会“宝贝”“宝贝”的叫着,在这样的父母眼里,孩子永远还小,永远还没长大。

他们会从大事到小事,事无巨细的为孩子操心,帮孩子安排,为孩子做决定。

孩子闯了祸,会帮孩子收拾烂摊子,虽然嘴里可能埋怨着,但下一次再发生时,依然会勤勤恳恳的去擦屁股。

他们会尽其所能把孩子保护的密不透风。

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表面上很幸福,但一直生活在父母营造的培养皿中,没有机会去真实的世界中历练体验。

所以他们表面看起来自信快乐,但这个自信是经不起风雨的。

当然还有第三种类型,就是混合套餐型,即家庭中有人扮演教官,也有人扮演奶妈。


所以成长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两种特质都有。

我的案主梅的原生家庭,比较倾向第二种家庭。

第二种家庭中长大的人,身上都有种不谙世事、天真浪漫的特质,很纯净简单。

不得不说,这种特质还是很吸引人的,让人很容易生出保护欲,想永远守护这份纯真。

所以这样一类人长大之后往往会被一个有保护欲或者拯救情结的伴侣接盘,伴侣会接下对方父母的衣钵,继续保护照顾他们。

第一种教官式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人会非常理性,和人保持距离。会认为世界是残酷的,压力重重的。

在教官式的爱中养育大的孩子会习得一套价值观:


  • 只要你拥有更多的筹码,你的生活就好了,就没有问题了。

比如只要我勤奋、努力、鞭策自己,达到了某些条件(考上名校,得到了某个工作职位),或拥有了某些东西(收入、技能),我就更好,更值得被爱,身边的人不会离开我了。

第二种则会保有对这个世界的许多浪漫幻想。

我见过很多已经四五十岁的男人女人,身上依然有小女孩、小男孩的简单和对世界的理想化。

但他们和罗曼•罗兰说的真正的英雄的理想主义——”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是不同的。

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很接近肯•威尔伯在《意识光谱》里说的超理性(或者叫后理性),是看到人性中的阴暗面之后依然能对人性饱含希望,是大量理性的思辨和洞察之后,超越理性的对生命的浪漫和热爱。

这种后理性的浪漫是有强大的理性打底的,并超越理性的感性。

而生活在”培养皿”里的天真浪漫不同,这种理性主义建立在对世界的幻想中。


就如同生活在大观园中的贾宝玉,见到杏花凋谢结出小杏果,知道邢岫烟要嫁给薛蝌都会伤感舍不得,花谢了,姑娘嫁做他人妇,乌发如银,红颜似槁,就无限伤感。

这样一类人,对自己、对世界、对他人的爱都只给自己心中想象的样子,而无法去爱一个真实的有缺憾的世界。

他们看到花败花开,美人色衰,英雄迟暮会无比伤感,当他们发现强大的人原来也十分脆弱,原来以为亲密无私的好朋友或者家人也会自私计较……

他们会大惊失色,失望至极。

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天啦,你伤害了我,你辜负了我,你好无情无意。

然后感觉一切都好幻灭,觉得自己以后再也不相信爱了。

其实那本就是世界真相的一部分,只是过去没有机会看到世界的这一面。


所以当有一天看到的时候,过去建立的所有稳定的东西都松动了。

无论是第一种自以为能掌控世界的筹码失效,开始陷入巨大的怀疑,还是第二种发现自己对世界、对他人的认知破灭陷入巨大的幻灭感,都是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时刻。

因为他们原本对世界的信任和美好感受就是儿童式的浪漫主义,是在缺乏对世界的完整观察和完整生活体验之前的单方面的幻想。

这个梦幻的泡泡在某一天一定会破灭的。

这个阶段很痛苦,尤其如果你是第一次经历这种”命运”的碾压,会体验到巨大的无力感和渺小感。

如果冲击度更大,有些人会在这个时候进入”灵魂的暗夜”。


对世界、对人生、对自己、对爱、对生命,对所有的存在都充满怀疑。

所有的意义都找不到了,所有的动力都消失了。

不想吃饭、不想起床、不想洗脸、不想出门、不想工作,只想摊在那儿,摊成一滩泥,就此摊下去再也不起来。

有时候人们会把这个状态定义为”抑郁症”,这是病理学的观点。它不错,但视角太过狭义。

03

其实这个时候是一次极其重要的成长机会,让你有机会重新看清自己。

你以为的自信可能只是盲目和傲慢,也只有经过剧烈的自我怀疑,才可能建立真正根基深厚的自信。

生命中经历个几次极其剧烈的怀疑是很重要的。

如果一个人从来都没有质疑过自己,这是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永远认定自己是正确的,是不容质疑的,出现任何问题都是别人的错,社会的错,体制的错,八字不合,星座相冲,时运不济,命运不公…总之自己永远是无辜的,是正确的。

这样的人是很可怕的,也是很悲惨的。


这代表这个人是一个封闭的自我系统结构。

外面的事件、信息的冲击都无法让这个自我结构松动。

所以无论他受到多少痛苦都是白受,都无法借由这个事件、体验来看清自己,萃取这个痛苦中的价值和养料,进而支撑自己的成长。

所以当你正在经历自我怀疑的时候,请相信,这不一定是件坏事。

当然,我这里说的自我怀疑不是日常中经由和他人的攀比或者习惯性的在脑中演绎各种想象出来别人对自己看法的自我怀疑。

而是经由一些有意外感、冲击感的事件带来的认知上的冲击之后的自我怀疑。

在我看来,这个过程绝不仅仅只是一场精神或心理的疾病,而是一次个人意识进化的契机,对内在意识框架打碎再重建的过程。

重建和修修补补不同,修修补补只是在原来的维度上增加些技能、工具或者知识,而重建是彻底打破原来的框架。

在自我成长这条道路上,有时候叠加就可以,而有时候需要跃迁。

换句话说,在这条道路上有时候按自己的节奏往前走就可以了,而有时候需要纵身一跳。


只不过有些人是主动跳下去的,有些人是被推下去的。

自我怀疑是打碎自己过去的人格背景,升级重建的过程。

但是很多人只是打碎,而没有重建。


这样的人就会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 

变得不相信任何东西,不相信人、不相信爱、不相信自己、不相信世界,什么都不相信。

还有人会变成纯粹的物质主义,除了物质、金钱和身体本能的欲望快感,什么都不必当真。

既然什么都抓不住,那就彻底进入感官愉悦中吧,至少这是可靠的。

所以在经历怀疑、幻灭之后还能在废墟上重建新的、更完整成熟的自我意识结构,要有足够深刻的觉知、勇气和自省。

而不是轻易的降低生命标准,放弃爱、放弃关系、或是进入愤怒或报复中。

当然,这份自省的能力也不是每个人天然就具备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成长和自我觉知洞察的训练。

如何知道你的自信和力量感是扎实的,是有足够的眼界。

见过了许多超越你原来认知的人、事、物之后,经历了挫败和坍塌之后的虚无和巨大的自我怀疑,然后在这片废墟上再次建立对自我的信心。

同时还有对未知的敬畏和好奇,对待他人能用超越他们外显的身份、标签的尊重和平等心。

没有经历过自我怀疑的自信都是口号式的自信。

任何稳定的力都需要有拮抗的两股力量:笃定里包含不确定,不确定里有笃定;自信里有谦卑,谦卑里有自信;希望中有困苦,困苦中也有希望。

体验到这些,看清这些,还义无反顾的往前走,还愿意相信那些美好的东西,这样的你就已经是自己生命的英雄了。

作者/周梵,资深沟通关系教练,幸福心理学家,两个孩子的母亲,自媒体平台优质原创作者,课程影响了数千万家庭。著有畅销书籍《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当当网在售新书《先学会爱自己,再遇见对的你》微信公众号:周梵(ID:zerofield0)

排版:小鲸鱼 梵辰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