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母案吴谢宇被判死刑,家庭教育中隐藏着悲剧的根源

2021年8月26日上午,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北大学子弑母案”进行一审判决,被告人吴谢宇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

大众难以理解,这个出身清贫,凭借努力被北京大学提前录取的天之骄子;这个在高中时遭遇父亲去世,在外人眼中孝顺、听话的“别人家的孩子”,怎么会狠心杀害和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之后还骗取钱财、纵情享乐。

2020年12月,该案件一审开庭,案情细节对社会大众造成巨大的冲击。直到现在一审宣判,很多人还是无法理解吴谢宇的恶行。

01

李玫瑾称弑母

是出于利己目的?


法院在判决时称,经审理查明,吴谢宇悲观厌世,曾产生自杀念头,并认为父亲病故后,母亲谢天琴的生活已失去了意义,所以产生了杀害母亲念头和动机。

但不少人认为这是基于吴谢宇的个人陈述,并不可信。

我国著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就曾公开谈论这个案件。她认为吴谢宇没有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动机。

在她看来,吴谢宇比较真实的杀人动机是谋求出国,因为他渴望出国留学,但家里没钱,母亲要强的性格也不会允许他们向别人借钱,所以他是主要是为了筹钱而杀母,可筹到钱后却发现还是无法出国。

李玫瑾对此评论:“这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李玫瑾的点评,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玫瑾教授在犯罪心理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所作出的贡献,在国内是得到公认的,我个人对她也非常敬佩。可是,就吴谢宇这个案件而言,我认为真相可能并不是她说的那样。

当然,李玫瑾教授是在去年年底发表了这番评论,随着披露的案件细节越来越多,她的看法可能会发生改变,这也仅能代表她当时的看法。

而且,从案件表面的事实来看,李玫瑾教授这种判断完全可以理解。

吴谢宇作案前后有细致的策划,为尸体包上了75层薄膜,还安装了监控尸体的摄像头,作案后精心设计了各种理由骗取亲友钱财达144万,在被捕获前一直想尽办法逃亡、享乐,几乎看不出丝毫悔过、内疚的迹象。

吴谢宇,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确实很容易令人认为他冷酷无情,为了达到利己目的而不择手段。所以李玫瑾教授说他“内心是空的”,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甚至六亲不认。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这人的良心被狗吃了!”“简直就是一个白眼狼!”

可是,在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中,并没有出现吴谢宇杀害母亲后有出国意图和相关准备的信息。

以吴谢宇的能力和智商,又是一名已经成年的大学生,银行账户里有巨款,在事情败露之前,就算他未能顺利出国留学,但出国总是不难实现的。可他一直留在了国内。所以,李玫瑾教授的判断很有可能站不住脚,或者至少说是不够深入的。

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看,吴谢宇作案前后的心理活动远比李玫瑾教授认为的复杂得多。对他的行为的理解要涉及到精神医学和心理学,尤其是能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的科学心理学。


我们临床中治疗过很多抑郁症、双相障碍、人格改变的青少年患者,并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去寻找其症状和人格改变背后的、储存在内隐记忆层面的心理根源。

当深入到个体的内隐记忆层面时,个体某些行为的心理根源与表面看上去的有很大差别,就连个体也往往未必能清楚地觉察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

02

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

深入分析杀人动机


所以吴谢宇到底为什么杀害母亲?

综合公开的信息来看,吴谢宇杀死母亲是源于明显的人格障碍;很有可能是偏执型人格障碍为主,还伴有强迫型人格改变,甚至不排除还有一点自恋型人格。


吴谢宇,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这么说?这要从他的成长经历,甚至是他父母的成长经历说起。

据媒体报道,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有一段非常坎坷的童年。

谢天琴的父母都是盲人,她是家里长女。谢天琴的父亲曾是一名大学老师,但因文革而受到严重影响。谢家非常贫穷,一度需要靠远亲接济才吃得饱饭。

而谢父不是天生盲人,是年轻时戳瞎了自己的双眼,背后确切的原因没有人知道,但肯定源于重大的心理创伤。尽管如此,谢父非常有才华,总能指导谢天琴学业,喜欢讲历史故事,他学的专业就是历史。

据邻居叙述,谢天琴从小特别懂事,沉默寡言,学习非常刻苦。她是姐弟仨中唯一考上大学的人,也跟父亲一样学历史,后来当上了历史老师,走出了老家仙游,到了福州。

不难看出,谢天琴从小肯定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比如被身边人瞧不起、嘲笑,因为贫穷而自卑、不甘。结合这样的成长背景,就不难理解她后来的性格和家庭教育方式了。

据媒体报道,成年后谢天琴的性格依然内敛沉默,而且保守严谨;虽然非常正直、有责任感,但也缺乏幽默感,比较传统教条。同事、学生很少听她提自己的家庭生活,但都多次听她骄傲地提及儿子吴谢宇,语气里充满期待。

谢天琴还是个非常要强的人。要强到了什么地步?吴谢宇父亲患肝癌后,谢天琴不允许亲友到家里看望。吴父病逝后,他的大学同学筹集了1.8万元慰问金,但被谢天琴婉拒了。

吴谢宇的舅舅这样形容他姐姐:“清苦、清贫、也有种清高,或者说人格洁癖,从而注定了悲惨的结局”。

总之,谢天琴是一个自我要求和素质都很高的女性,非常自律,不愿意向别人露出困难、无助的一面,更不愿意求人。

而且,她是通过刻苦学习改变命运的,她也把这个信条写进了家庭教育里。吴父的朋友回忆,有时吴谢宇在屋外玩,谢天琴会严厉说“回去看书”。她对吴谢宇的要求非常严格,也期待孩子通过刻苦努力,继续改写命运。

谢天琴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这过程中,她的严厉、教条、刻板和追求完美肯定对儿子造成过叠加性心理创伤,令儿子感到非常压抑。

而吴谢宇的父亲则是另一副性格。据媒体报道,吴谢宇的父亲吴志坚性格开朗、擅长社交、会体贴人,也不强势。可他因工作经常不在家,主要由谢天琴照料吴谢宇。

所以,吴谢宇也明白母亲的苦心和付出,也知道要努力学习,满足母亲的期待。而且,他的优秀成绩,外界投来的夸奖和羡慕,确实离不开母亲多年的悉心栽培和督促。在理性上,他知道应当孝顺母亲,懂事听话。

但在他心里,他真正愿意亲近的是父亲,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才是真正放松的,被理解的。母亲带来的往往是压力、压抑。

而且因为母亲不断施压,吴谢宇也自我施压,也逐渐发展出强迫型人格,严谨细致。吴谢宇的高中同学回忆,吴谢宇的性格里有追求完美的一面,“自律到近乎严苛,对于所有的事情,他几乎都用最高标准要求自己”。

本来,父亲仍健在的时候,虽然母亲严厉、刻板,但起码仍有父亲的支持和心理安慰。父亲能给他温暖的、家的感觉。可高二时,吴父罹患重病,最后因肝癌去世。

这对于吴谢宇来说是重大的心理创伤,其内心的情感支柱崩塌了。在父亲身体每况愈下时,吴谢宇就已经越来越恐惧、压抑,性格开始变得更加敏感,多疑,偏执型人格越来越明显。

吴谢宇在庭审中称,父亲病故对自己刺激很大,“家已不成家”,压抑的氛围令自己形成了一种自以为是、怀疑别人、怀疑一切的状态,认为自己智商高,有能力看透任何人。


他还曾经觉得自己身体有问题,心跳得很厉害,去看病,医生说是普通的心律不齐。在北大读书时还想过自杀,“情绪躁狂”。

如果以上所述是真实的,那当时的吴谢宇去看精神科的话,很有可能会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甚至已经出现了偏执型人格改变。而他觉得心跳得很厉害,怀疑得病,可能是长期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和压抑之下的躯体化症状。

当然,这只是客观推断他可能出现的精神心理症状,就算他真的符合双相障碍的诊断,也不能开脱罪行。而且,导致他犯罪的并不是双相障碍。

根据吴谢宇的老师说,父亲去世期间,他更加拼命学习,成绩不但没有下滑,反而有所上升。可能他当时唯一的希望就是考上北大清华,对得起去世的父亲,也能尽早离开家庭,与母亲保持一定的距离,得以喘息。

另一方面,对于谢天琴来说,丈夫的离世也是沉重的打击。她性格要强,不愿意向外人表露痛苦,吴谢宇也成了她的唯一寄托和希望。虽然她极力克制,不想影响孩子学习,但难以掩盖的悲痛、对丈夫的思念,肯定会对吴谢宇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据报道,吴谢宇高中和大学时每天都会给母亲打电话,事无巨细地告诉母亲每天发生的事。可想而知,这对吴谢宇来说是一种“窒息的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所以,吴谢宇考上了北大并没有给这对母子带来想象中的幸福快乐。上了大学之后的吴谢宇仍然感到压抑,找不到人生奋斗的目标,失去了光环效应,产生自杀念头。

而且他仍然清晰地感受到,父亲去世后,母亲非常悲痛,如果不是为了继续照顾他,母亲可能早就随父亲去了。而如果他自杀了,那母亲也就活不下去了。在现实中,甚至不排除母子俩真的发生过类似的对话。

还有一个细节,吴父好友回忆,吴谢宇从小喜欢看书,无论到哪都带着一本书,三、四年级左右就在看欧洲哲学史这样的书。很有可能,吴谢宇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就接触了哲学。

可我们在临床中接触青少年患者时发现,过早阅读哲学书籍很可能弊大于利。孩子可能会过早地思考人生意义,再加上如果他们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的话,就有可能从负面角度去理解人生意义。

而且他们可能会形成一种自以为是、自负的心理,认为读了哲学后,身边的同龄人都不如自己深刻、成熟,认为自己能看透其他人。吴谢宇在庭审中的叙述就非常符合以上特征。

所以,他说母亲的人生已经没有意义了,杀了母亲是为了给她解脱,甚至觉得死去之后的父亲在另一世界,当他和母亲离世时就能与父亲团聚,这很有可能是他的真实想法,是他从自身三观出发的想法。

只不过这些想法是他一厢情愿的,是极其不理性的,丝毫没有考虑到母亲的个人意愿和感受。但他这时已经出现了偏执型人格障碍,完全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和同理心,所以策划杀害了母亲。

那他杀死母亲后为什么没有自杀,解脱自己的痛苦,反而逃亡、骗钱、享乐?我认为这两者并没有绝对的冲突。

吴谢宇确实有厌世、悲观情绪,他那么聪明,自然也清晰地知道,杀死了母亲后早晚会接受法律的惩罚,而且很可能是死刑。

但他可能真的没有勇气自杀,又或者认为反正最后都要死,那为什么不在死之前做一些以前想做但没机会做的事,释放一直因母亲严厉管教而压抑的本能欲望?

所以他从亲朋好友处骗来了钱,与性工作者谈恋爱、做“牛郎”、豪赌,纵情声色,能放纵一天是一天,能逃一天是一天。

之所以骗取巨额款项,有可能是如他所说的,因敏感多疑,认为亲朋友好没有帮助父亲治病而怀恨在心;也有可能是他杀死母亲后已经彻底失去了人生信念,失去了道德底线。

总之,他最初杀害母亲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仇恨和报复,也不是实现个人利益,而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其扭曲的认知,偏执型人格障碍所致。而且,他一直没有走出父亲去世的心理阴影。

03

对为人父母者的警示


在2020年12月开庭审理前,吴谢宇曾经改口作案动机,将原来说的“帮母亲解脱”改为“协助母亲自杀”。而在后来的庭审中,他一直供述是因为看到母亲痛苦,失去人生意义,才将其杀害。

可见直到那个时候,他仍然将缺乏真正的自我反省意识。他承认杀人有罪,但总想寻找合理化的理由,甚至想将责任归咎于母亲。

在最终一审判决前,很多人认为吴谢宇不会被判死刑。他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父母双方的亲属也都对他表示了谅解,觉得他也是悲剧中的受害者,“对他恨不起来”。

现在法院判决了执行死刑,这让这部分人感到意外。据最新消息,吴谢宇未当庭表示上诉,但吴父和家属都表示对判决结果不满意。

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看,法院的判决完全可以理解。法院认为,吴谢宇杀害母亲的行为严重违背家庭人伦,践踏人类社会的正常感情,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罪行极其严重。

吴谢宇,图片来源于网络

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不判死刑,可能会有更多的大众接受不了,也可能会令那些因为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对父母起过杀心的孩子效仿犯罪,缺乏了震慑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即使他选择上诉,二审维持原判的可能性很大。除非他真的做出了深刻的、真正的自我反省,用实际行动去悔过,才有可能获得从轻处罚,在监狱中度过余生,并利用自己的高智商作出一些贡献。这也是对其去世父母的一丝告慰。

但从目前来看,从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偏执”程度来看,吴谢宇能真正自我反省、实现这种可能性的机会也非常渺茫。

无论吴谢宇最终的人生结局是怎样,这家人的经历都是一个沉重的悲剧。我们作为旁观者,难以左右事情的走向,更加不可能起死回生,修复当事人的痛苦。

但是广大父母一定要从这个案件中吸取教训。


谢天琴是受害者,她被儿子杀害,令人惋惜,她也是同事、学生口中令人尊敬的、极其负责认真的人民教师。但是她在家庭教育中确实负有责任。

她对自身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觉察,她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有偏执型人格和强迫型人格,在家庭中过于强势;她一味严厉“鸡娃”,缺乏了对孩子内心的理解和关爱……这都对吴谢宇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

指出这些并不是要责备谢天琴。她已经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教育带给吴谢宇。她对科学精神心理学、科学家庭教育的无知并不是她主观上的过错。

但这不妨碍其他父母一定要引以为戒!

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地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懂得孩子的心理活动规律,走进孩子的内心,与他们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不要因为盲目的爱、令人窒息的爱而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我们要科学地“鸡娃”,不用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施压。

吴谢宇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有时候人的优秀只是表面的,内心可能早就扭曲了。总是把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作对比,这不但不理性,还会对孩子造成压力和创伤。

如果真的要比,我们先争取成为孩子眼里的“别人家的父母”,拿自己跟比别人的父母比。我们要反省自己身上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改变和提升;

我们夫妻双方要有三观磨合的意识、能力和智慧,尽快形成小家庭新的积极三观,避免经常争吵,夫妻关系和谐,家庭气氛融洽;

我们要对孩子尊重、理解,掌握良好沟通3部曲——共情、倾听、积极引导,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我们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眼界,引领孩子心身健康地成长!   

文:何日辉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