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心中的彩虹

作者:曾旻Zeng Min
来源:知乎

高被引论文科普篇:第二期——希望:心中的彩虹


文献来源:

Snyder, C. R. (2002). Hope theory: Rainbows in the mind. Psychological inquiry13(4), 249-275.

希望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彩虹。它和我们的每天感受到的体验和情绪息息相关,但本质上它是一种思维过程,作者Snyder将其定义为我们感知到自己有能力通过某种方法得到我们想要的目标,并促使自己通过动力性的思维去应用这种方法去行动。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所谓“错误”的希望,只要是趋向我们所想要的目标,都是希望。

有大量的研究都表明,有高希望水平的人们,在学术成绩、运动成绩、身体健康、心理适应和心理疾病相关的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

Snyder对希望的定义中包含了三个要素:目标、方法思维、动力思维。

目标:它植根于希望理论中的认知成分(Snyder, 1994a, 1994b, 1998b)。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我们的目标。

1、 目标的表征形式:有时候我们的目标可以是用语言描述的,例如考上清华大学。有时候目标也可以是图像的形式。

语言有时候常常很难描述我们内心里的期待和理想状态,在做正念练习的时候,指导语有时会让我们想象一个场景,比如一个幽深的山洞,我们在这个山洞里藏着我们内心里的动机,比如一个阳光灿烂的心灵花园,等等,当我们用这些情景和图画来描述目标的时候,其实就是非语言的另一种形式。

2、 目标是具有时间框架的:用人话说就是目标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3、 目标的特异性水平是不同的:用人话说就是你制定的目标是否清晰。我们的目标常常都有些模糊,例如有一个每天都让我们头疼的问题就是「今天去哪儿吃饭?」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目标就常常不清晰。作者就认为,当目标不清楚的时候,个体的希望水平常常是不高的。

4、 目标是具有充分的价值保证的,并且我们能够持续的意识到这个价值感。这和每个人的价值观相关,当我们以为提高国民的身体健康水平为目标的时候,我们就不太会用三聚氰胺来做奶粉,这和我们的价值观不符合。

而且,当我们以提高国民的身体健康水平为目标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无法行动,因为这个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做的一点一滴的事情中是无法被持续意识的,也许今天我们生产了1000盒很干净、无污染的牛奶,但是我并不能因此感觉到这和提高健康水平有什么关系,或者这种感觉并不直接。

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社会分工如此细化的时代,或许我仅仅是在办公室看看公司的财务数字,这些数字和国民身体健康的联系比较遥远,我难以直接感受到,所以这种目标的价值感是不容易体现的。

因此,提高希望感的目标,宜是非常具体而明确的,能够在我们每天每日的生活工作中感受到的。

目标分两种类型:

type I :积极的/趋向性目标。


这种目标也有3种形式:

1、首次展现: 很简单,这种目标是希望达到一个新的状态,例如买一辆车,工资涨到8K等。(作者提倡目标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这样的目标才会带来希望感,所以举例中我们的目标不会是: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2、维持当下某种满意的状态: 这种目标是对自身某个部分比较满意,希望能够保持和持续,例如让退休金保值。

3、对已经发生的状况有进一步的进展:当一个事情朝向自己希望的方向有初步萌芽时,希望有更大的进展。例如,在完成第一部著作后,继续创作,成为作家。

type II :消极的/回避/停止性的目标。

这种目标有2种形式:

1、在某种事情发生之前,预防其发生,例如努力工作,防止被炒鱿鱼。

2、当某些事情防止不了的时候,一种更弱的形式是延迟它的发生,例如延迟至少1年不被炒鱿鱼。

其他研究者对希望过程的目标有一些不同的看法,Lazarus(1999)认为:「希望的基本条件是对当前的生活不满意,也就是说它涉及到个体感受到的被剥夺感、毁灭感和威胁感」(p. 664)换句话说,拉扎鲁斯认为希望过程的目标是在逆境中确立的,只有人们感觉到对当下的不满意,在对改变和恢复提出目标的时候,才是希望的过程。

这和本文作者Snyder的观点是相反的,本文认为希望感既可以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也可以是一种持续的个人特质。(这在后面的整合模型中会提到)所以,希望并不仅仅在逆境中才能体现。

作者还认为,不论实现的可能性高低,任何目标都可以是希望感的目标。

方法思维:人们在追求某个目标的时候,产生了运用方法去行动的思维。

其实,用人话说大概就是我们对于某个目标,我们有没有一个清晰的计划,对于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有没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作者认为,高希望感的人在追求某个目标的时候,方法思维会让他产生一个可行的办法,并且他会对这个方法充满自信感。也就是说,高希望感的人比低希望感的人对于自己要达到的目标的方法更有决断、更确定。

此外,除了基本的方法之外,高希望感的人更善于寻找可行的替代办法,他们是一个更加灵活的思考者,也就是方法思维让人们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会在多棵树上试试。特别是当人们遭遇阻碍的时候,高希望感的人能非常有效地寻找到其他的树(Irving, Snyder, & Crowson, 1998)。

动力思维:希望理论中的动机成分,指个体感觉到自己有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达到目标。

这是一种自我指示的思维,它提供心理能量以促使方法思维开始运转并持续维持,在追求目标的所有阶段它都持续地提供这种心理能量。

在所有目标导向的思考中,动力思维都很重要。特别是遭遇困境的时候,它有其特殊意义,为个体提供必要的动力去获得最好的办法(Synder, 1994b)。

有一个知乎上常说的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就是我们有了很多很多的方法,但是我们缺少能量,我们或许对这些方法没有足够的信心,或许对我们的目标不够清楚,但最终体现的是我们没有动力,我们不想去做改变,不想去行动起来,缺少这个动机。

  • 方法和动力思维的结合

一句话,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有更加清晰和灵活的方法,我们就更加有动力。很简单,当你问我中午吃什么的时候,我特别没动力,回答不知道。

但是你问,中午是走到东门去吃麦当劳还是待在西门吃肯德基的时候,方法出来了,我会有一个具体对于如何选择的计划和思考,这时候动力就更足。而反过来,如果我已经特别饿了,我想吃东西的欲望特强烈,我的动力特别足,那么我不用你问,我自己主动去计划我思考我要吃什么的愿望也会更强烈。

作者提到,当我们面临生活中的难题时,方法和动力二者任一的缺少,都可能带来这种相互促进过程的降低。

很多人会困惑失恋之后怎么办。有些人是真的不知道可以去做一些什么,他们缺少方法思维,所以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缺少了动力,也不想去做什么改变,从而觉得整个生活没有希望;

而有些人其实道理都懂,知道可以去散心、去和朋友相处、去努力工作、去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但是他们做不到,他们不想去做,他们一起床就觉得天空是灰色的,他们缺少了动力思维,从而他们也渐渐地不知道怎么去做了。

  • 希望、困境和情绪

人们遭遇困境的时候,首先下降的是动力。所以才会有道理都懂,但过不好一生。其实我们遭遇的一般困境,我们常常知道或者可以通过努力去知道如何去应对,而许多人在困境面前丧失信心,不是因为不知道方法了,而是先丧失了斗志、没有了动力。

作者在理论上分析,遭遇困境的时候,动力的下降会在一段时间后恢复/反弹,但是高希望的人往往比低希望的人恢复的速度更快。

另外,在追求目标的活动中,希望水平和情绪状态是息息相关的。

当一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动力,有效地克服了阻碍,感觉到了自己成功的目标追求,他会感觉到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并且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是反过来促进这一过程的。

反之,在失败的目标追求过程中,动力的不足、方法的缺失,都会带来消极的情绪状态,而消极的情绪反过来也阻碍了目标追求的过程。

因而,正是这种目标导向的思维方法会推动目标导向的行为。而困境中遭受的情绪困扰是会阻碍其行动的。这和我前阵子听采铜老师在师大新书发布会的时候得到的一个观点不谋而合,采铜老师强调提问的重要性,给自己提问题,会让自己不断进步。这就是目标导向的思维,我们有了一个清晰目标,开始行动才会容易。

所以,当我们遭遇到这些情绪困扰的时候,其实认知评价的过程十分重要,高希望水平的人会对自己提问,会去看看自己目标的所在,这种认知的过程会调节情绪,让自己行动起来。在Lazarus的理论体系中,这叫做应对方式(coping)。

  • 希望的整合模型

最后,是最受大家欢迎的看图说话环节了,Snyder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整合的模型。

最左边是一个人的Learning History,也就是说我们如何运用自己的方法思维和动力思维是从儿童时期逐渐学习和内化而来的。它形成了一个人的特质,或者说反应倾向——当我们在某种状态下,我们会倾向于如何感知和思考。

随着这种特质性的希望感,会伴随而来的是一种特质性的情绪状态(emotion set),或者称「心境」。

这种特质性的希望感和情绪状态会影响个体目标追求的过程,从而到了中间的pre-event过程。

这个过程中个体会进行一系列的价值判断,以感知生活中的每一个目标的重要性,只有目标追求的结果在个体的价值体系下被感知到足够重要,他才能保持对该目标充分的注意力。

从而,在这个事件中开始投入自己的动力,和计划实现目标的方法,这个价值评估的过程和动力思维、方法思维在整个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会不断反复互相促进和影响。

最后到了右边的Event sequence。目标有可能就顺利实现了,带给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并且促进个体在完成这个目标过程中的动力和方法思维,让其充满希望感,这个希望感就是当下的一种状态希望,不同于Learning History中个体儿童期以来长期习得的那种特质性希望。

而有时候并非那么一帆风顺,我们可能遭遇surprise event,我们计划之外的情况出现了,这就是考验我们方法思维的灵活性和动力思维的强度的时候了。

当我们在这个stressor下,能够依然保持高的状态希望感,我们能够实现目标,否则,我们可能难以实现目标,从而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反过来降低我们的状态希望感。

希望,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彩虹。这个彩虹的描绘,源于我们过去的经验,最初是一张白纸,我们每一次追求一个小小的目标,我们就在这张纸上画上一笔,最终它是七彩的还是灰色的,源于那些我们成功和失败的经历。

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可以在那张画了许许多多笔的画纸上去补充,去加工,也就是我们每一次面临一个事情的时候的一个状态希望,你可以在这次填一笔彩色,也可能在这一笔中添一笔灰色,这源于你对这个目标的执着和行动力。

作者简介:曾旻Zeng,Min北师大心理学硕士,我们领教了世界的凶顽,又得知世界可以温存和美好。本文转载自知乎,作者个人主页:https://www.zhihu.com/people/minzeng。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