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北大内卷,你们就不卷了吗?

内卷这个词,因为三联周刊的一篇《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又重新火了起来。


木叶村的漩涡鸣人,干啥啥不行,内卷第一名。和佐助竞争起来,你道高一尺,我就要魔高一丈。佐助爬树到傍晚,他就要爬到第二天清晨。佐助为练忍术拼尽查克拉,鸣人就要拼出个查吨拉来。连走路时都要快人一步的心情,路人皆知。


佐助卷不卷?


也卷。看到小李,写轮眼派不上用场了,卷的怒火中烧;看到大蛇丸如此强大,卷的直接给他当了徒弟。


但是,为什么看起来鸣人和佐助的内卷让我们热血沸腾,斗志昂扬?而高校学生中的卷,却是虚与委蛇,徒增内耗?


我们先来看看内卷这个词的原有含义: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以获得较高的产量。然而,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出现了单位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


什么意思呢?


施肥一遍就能产生70%的收成,但是为了提高产量,不惜牺牲掉土地本来的资源和养分,一遍遍施肥,以期提升10%-20%,但实际计算下来,累计损失的土地、时间、人力和金钱,远远超过这20%的收获。


将这个概念放在社会语境中,“内卷”的意义又是什么?


许知远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尝试阐述这样一个概念:似乎每一个年轻人都在做一些目标感很强,但意义感很弱的事,这种内在精神支持和持续资源的枯竭,让他们疲惫不堪,但又无法停下脚步,为自己留下反思和驻足的空间。


在追求极度竞争的清北或其他的顶尖985高校,内卷形式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现实和执念中撕扯和挣扎,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文化心理机制?

1. 内卷,不止是在北大


在心理学中,进化、退行、衰退都是事物演进的一种方式,进化是一种持续增进的过程;衰退是一种堕落恶化;而内卷,是一种事物内部细致、固守和退行的变化过程。


在当下的中国,当财富累积造成的阶级分化已经难以让一部分无产阶级、基层公民产生本质上的垂直流动时,内卷这件事就发生在每个固化的阶层当中。


顶尖高校为晋级世界名校的绩点之争;少数民族为捍卫自己即将消逝的文化而发生的革命性民粹保护主义;长三角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后依然严峻的劳动过密危机;新型失业青年群体“三和大神”,在城乡之间难以融入城市,处在游离状态之中,固有的社会行为与身份认同进一步被强化、延续和扩散,越是复杂,越是难以超越自身。

2. 内卷,是集体人格的自我复制


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一个民族的文化,就会演变成为这个民族的集体人格。”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的结构秩序是代际之间千百年来不断的传承,即自我复制。


简单来说,中国人的文化和生活经验基础不是创造而来,而是通过旧经验和文化的咀嚼后衍生出来的。不论是京剧世家谭派后人,还是相声界的师徒深情,无一不是这种自我复制的典型表现。


整个传播的过程就像是“滚雪球”,虽说是历史推动文化向前演进,实际上却离不开“宿命论”的内核,中心感稳定,外在却越来越庞杂,最终长成难以突破的刚性“外壳”,沉重而疲惫,深陷其中,无法脱身。

3. 内卷化人格,是真实自体意识的退行


千年来,专制社会及对民族个性的压抑,每个人的社会安全感、尊严和独立精神受到沉重打击,中华民族的人格和文化精神开始“内卷化”了。


伴随文化心理的“内卷化”,是真实自体意识的退行,这种退行造成人们的自省、分析和创造性的激情在压抑中被消磨,同时将关注自身的精力放在试图打压同伴和具有竞争力的人身上,事物本身的价值不再重要,别人看法影响下的动机大于自我认识的真正动力和能量。


仿佛托福110,注册会计师,美国XX大学硕士毕业,互联网金融产业高级总监,有房有车,父母高校教师(国企领导)…才可以是精英的标配。


似乎每个人都在经历着“没有发展的成长”、“没有自由的逐梦”、“没有灵魂的爱情”和“没有信仰的进步”。这些悖论捆住了年轻人的双脚,在被筛选和淘汰中成为模仿强者的机器,失去了探寻真实自我的意识和勇气。


回到鸣人和佐助的故事中,水无月白认为,忍者要做好被当作武器的准备,即使在面对曾经的同伴之时,这也是基本的忍道。


而鸣人说:“忍者也是有感情的,我决定走我自己的忍道,战斗到底,绝不后悔地一直向前走。”


佐助说:“有太多的羁绊只会让自己迷惘,强烈的想法和珍惜的思念,只会让自己变弱。正因为我明白这份羁绊,所以我要亲手斩断它。”


两者之间的卷,是具有主体性的,真实而令人雀跃。这种真实的感受在竞争中从未被泯灭,是信仰,亦是对自我深深的信任。


愿你在真实与自由中越卷越深。

 

只要是人,都是依靠着自己的知识与认知并且被束缚着生活的,这就是现实。但现实其实是模糊不清的东西,人其实都活在自己的执念当中。——宇智波鼬

文:无敌小肉蛋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