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为什么而焦虑?

家长承认自己的心理发展有问题,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情。但推给教育失败就不一样了。


“我是教育者,我自身没有问题,教育失败也是我的教育者角色的失败,与我的主体无关,我还是一个完整的、没有问题的人。”


养育孩子,其实是一场父母的自我修行。修行的高度决定着教育的高度。


01

动物世界里有道德吗?


普遍认为动物没有道德,只有为了生存的厮杀。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百科定义)。


将这个定义放到动物世界,道德是动物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好像也可以说得通。


从虎狼到牛、马、羊,都有自己生存规则和规范。狮群中雄狮的地位和母狮的跟随,群狼捕猎的技能,还有羊群的集体取暖策略等。


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也都有自己的沟通方式,那怎么能说动物没有道德呢?


只能说它们没有人类的道德观而已。每种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生存进化了独有的生存方式。人类也同样进化出特有的生存和生活的方式。

02

不同的生存圈

获得资源的方式不一样


随着人类规模的扩大和生存能力的提升,每个人类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就需要通过道德和法律等来约束,以保人类社会的安定。

人类的贫富差异的扩大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生存圈。每个生存圈的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有所不同。

简单划分的话:


  • 依靠体力劳动获得生存资源的圈里,身强体壮的人更有发言权,而且会获得更多的资源。


  • 依靠脑力劳动获得生存资源的圈里,身强体壮已不是最有资源的了,那些懂得笼络人心,可以将更多人聚集到一起的人,他们的发言权会更大,资源更丰富。


不同的生存圈获得资源的方式不一样,也就会有不同的道德规则(除了人类共同的道德之外)。适应当下社会的行为,会被赋予道德的光环,如不符合那就是要被打压的。


一位每年花很多钱上国际学校的孩子,在与几个上公立学校的孩子抢玩具时完败,因此那个上国际学校的孩子的妈妈发文质疑上国际学校有什么用?


这里先不评论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差异,以及这个妈妈看问题的片面性。孩子间的你争我抢是必然的,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他们的自然本性仍被保留,少了些社会化的东西。孩子间的争夺,更多是像靠体力的生存圈,谁的拳头厉害谁就有发言权,与上国际学校还是公立校无关。

但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就会有差异。如有些人依然靠体力,有些人依靠脑力。此时,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的力量就会显现出来。


03

什么是的教育?


当今社会纯靠体力的人很少,但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在社会中能够分配的资源更少。因此父母们都希望为孩子提供的教育,希望培养孩子们脑力工作所需的能力。然而,什么是的教育?


包括我在内,被应该就是这样的教育观念所推动,沿着自己父母的教育路线走下去,很少去思考3040年前的教育观念(甚至是更早的,因为我们的父母也受着他们的父母的影响)是否适应当今的生存圈?


教育的目标是看向未来,但我们习惯用过去的经验去做决策。当然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连续体,无法单独切割出未来。

我只是想强调,为人父母的我们,有没有反思的能力:

  • 能否看清过去和现在的区别,哪些已经是过去式但仍被现在所用,哪些可以为现在提供帮助?


  • 有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


  • 未来的生存圈,对人的品质要求、能力要求是什么?


就像我们自然而然成为父母,教育也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当然可以在做中学,学中做。但如果没有想清楚教育的目标时,很容易走偏,特别是对过去的一切习以为常时。


因此需要从过去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但这对大部分成年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束缚更多是在心理层面上的。

然而在物质资源相对充足的现在,心理上的愉悦成为了能否感受到幸福的关键。对比当年我们的父母为我们制定的物质上的目标(温饱奔小康),如今大部分的人都已达到了目标,而且是超过很多。


以此类推,只要社会的经济在进步,在这个大环境下大部分孩子,在未来都能过上我们所能想象到的物质生活。但我们依然在焦虑,为自己无法提供“好”的教育而焦虑。


04

家庭教育为什么而焦虑?


焦虑与情绪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这种看不着摸不着的心理,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一个人所处的生存圈有特定的行为准则,对人的心理影响非常大。想要在自己的生存圈里感受到幸福,必须了解这个圈对人的言行要求,以及自己惯用的言行模式。只有自己的模式适应生存圈的要求时,我们才会感受到舒适和快乐。


因此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掌握能够生存于他所处时代的技能,并拥有可感受幸福和快乐的能力。这个目标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们需要什么,而不是以父母过去的经验为主。


可常见的现象是父母经常感到焦虑,而这些焦虑来自自身发展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冲突,与家庭教育无关,但对此未能觉察。结果是孩子替父母承担焦虑,而且在父母的“都是为你好”的名义下,从身心和道德上承担着双重焦虑。


这种焦虑是代际传承的。原本父母要承担的焦虑转变为孩子要承担,然后这些孩子长大后再从自己的孩子处得到补偿。这种传承是对过去的习惯性以及盲目认可。


这样的父母的心理特点:


1. 对自己所处生存圈的规则不够清晰


表现为两种:


一是夸大自己的能力。

当今信息传播速度很快,容易让人产生与全世界相连的感觉。但每个人的生存圈是有限的,与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

虽然有蝴蝶效应的产生,但你无法去阻止或者影响大洋彼岸热带森林里的一只蝴蝶拍打翅膀,因此刮大风是必然的。

我能做的是,这个风吹到我的生存圈时,我会做什么反应,怎样尽量减少受伤。至于哪只蝴蝶的飞翔会影响到我的生存圈,我实在没有必要去焦虑,这不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


二是压抑自己。

与夸大自己能力相比,有些人压抑自己,本可以在圈里拥有更多的资源,但总是要压抑自己不去获得。这也是一种夸大自己能力的体现,担心自己的破坏力会给身边人造成巨大伤害。


2. 还有一些父母对真实的自己认识不够,边界意识模糊不清


在家庭教育中带进了很多自己的需要,儿时没能被满足的需求或者没有实现的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等,这些长期埋在心理成为了与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到了自己做父母时,很自然地跳出来成为了对孩子的要求。被压抑的越强烈反弹的越厉害。


对于孩子父母总感觉有话语权,所以理所当然地要求孩子做这做那。有些父母分不清自己和孩子,认为孩子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无法看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为无法提供好的教育而焦虑的父母,其实焦虑的根源在自身,只是被巧妙的转化为教育的问题而已。





文:二楼的巴士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