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是暴力肆意妄为的隐秘角落|张培萌家暴事件

近日,中国第一个百米跑到10秒的传奇短跑名将张培萌被妻子张漠寒控诉其多次家暴、出轨,此外还带人上岳母家殴打老人后抢走孩子。对此,张培萌团队很快做出了否认,并指责女方无中生有,对他实施精神打压。



张培萌事件目前仍处于调查中,我们现在下结论或许为时过早。但每一个让人心痛的家暴事件被曝光,就是每一次让“家暴”离开它隐秘角落的机会,阻止家暴的肆意妄为,需要每一个人都意识到家暴的存在。

 

-01-

家暴的四个发展阶段


美国作家Leslie Morgan Steiner在遭受多年的家暴折磨后,写了一本描写家暴的书《Crazy Love》(疯狂的爱),根据Steiner的分享,家庭暴力一般有四个发展阶段:

 

阶段一:迷惑受害者


每一位女生在陷入爱河的时候,绝不会相信她深爱的人有一天会对自己拳打脚踢。即使当初张培萌对妻子说出 “不欺负你、不骂你,没说不打你”的求婚誓言,在甜蜜的气氛下只会被当作一句玩笑话,今天想来却让人不寒而栗。

 

阶段二:孤立受害者


豆晓花,柴静曾在一档《沉默在尖叫:女子监区调查》的节目中采访了她,她15岁出嫁,丈夫一直严密监控豆花的生活,不允许她跟任何人说话,也包括她的家人。丈夫让晓花处于被孤立的状态,一来是为了防止她求助,二来是试图从精神让她无条件服从。



阶段三:暴力威胁


前不久不幸被前夫用汽油焚烧去世的拉姆,是一位长期与家暴做抗争的女性。经历过太多肉体折磨后,或许她们并不惧怕施暴者对自己的威胁,但孩子与家人始终是一位母亲的软肋。当拉姆前夫拿着菜刀架在小儿子脖子上,吼到“不复婚我就杀了他”,甚至把两个孩子带到河边威胁一起跳河时,这位坚强的母亲几乎无法再抵抗。



阶段四:留下还是离开?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一个人如果都经历过家暴的前三个阶段,为什么还愿意留下?因为很多受虐者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被家暴!


施暴者往往会在发泄完后立马转换态度,他们会找出施暴的理由,比如“我在外工作压力太大,你是我最爱的亲人,我只能跟你发泄”,又比如“我太在乎你了,看到你和别的男人说话我就失去了理智”等等。


当施暴者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表现出一副深刻反省并承诺不会再犯时,受害者会认为这才是他们原本的样子,自己要留下来帮助他。

 

-02-

“忍”是家暴滋生的温床


·受虐者的习得性无助


在经历过一次次抗争的失败后,面对问题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就是习得性无助。由于家暴的反复发生使受虐者始终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慢慢地会认为家暴必然发生在自己身上。过往的反抗总得到失败甚至是更糟的结果,使得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受虐者更加畏怯和无助,最终意志消磨,只能安慰自己——“忍忍就过去了”。


·父母对家暴的隐忍


一项对受家暴女性进行的持续2年半的追踪调查中发现,有23%的女性仍选择和她们的伴侣一起生活,其中三分之一的人仍处于被虐待的亲密关系中。有研究表明,一再隐忍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可能有过家暴相关的经历。在儿童时期曾目睹过家暴的女性更可能隐忍家暴,而男性则更可能实施家暴。

 

·社会对家暴的模糊界定

“家暴”这个词加了个“家”字,就仿佛进入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佛法圣地,甚至还会有人拿“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来盲目劝解家暴的受害者们。但据全国妇联统计,在中国,平均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丈夫殴打;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


张培萌妻子在声明中指出,在两年内她有过3次报警和1次出警验伤的经历,但她身上确实没有被造成严重的伤口。但如果扇嘴巴、掐脖子、抓头发撞墙、用脚踹、抓着胳膊抡在地上,这些行为是属实的,难道就不构成家暴了吗?

 

·男性受虐者


当张漠寒质问张培萌为什么要这样对她时,一句“运动员都这样,雄性激素高”的回答,让体育运动员们成了众矢之的。实际上各项研究表明,雄激素过高与家暴和更强的性欲没有显著的关系。

 

正因为大众对男权社会的刻板印象,往往认为男性可以在夫妻冲突中保护自己,女性则不会使用暴力。加之男性在体格上比女性更为健硕,只有被妻子造成明显攻击伤口时才会引男性的警惕。



不管施暴者的性别是什么,暴力就是一种伤害,都不应该被提倡和使用。家,是由两个独立自尊,且相互尊重的人,用爱共同构筑出来的温暖且可爱的地方。

 

家暴的形式除了肉体伤害还有精神伤害,当你发现自己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请一定打破沉默,拒绝隐忍,第一时间拿起法律的武器向家人朋友甚至是媒体求助。拥有反抗的勇气确实很难,或许还要遭受多次的反抗失败,但请千万不要失去信心,你身后不是空无一人!


原创:咸鱼Rey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