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请尽情打败我

文:王玺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不管他怎么折腾,这个家庭依然能够在动荡中存活下来。

01

决定咨询前,他和爸爸妈妈约定好,每次都要三个人一起到场。

这个约定,在我们的咨询过程中一直执行得很好。

但是有一天,当他进门后发现,来的人只有他和他妈妈的时候,当场就发作了:我爸呢,我爸为什么不来?

他妈赶紧笑着倍加小心:你爸爸单位有很重要的事情,实在来不了了。他怕你不来,跟我说先不要告诉你。

他火道:你们都骗我,我再也不相信你们了。

作势要走,他妈去拉,那孩子胳膊肘一挡,轻易把他妈甩开,径直开门离去。

留下气得发抖的妈妈:王老师,您都看见了吧,有什么样的爹就有什么样的儿子,他跟他爸一模一样,一个德性,都是故意气我的。

她和孩子爸爸已经离婚一年多,16岁的儿子随她一起生活。

她对孩子爸爸怨念深深,逮住机会就要明里暗里地攻击一番。

 

虽然离了婚,爸爸还是很爱儿子,很关心儿子的,但这依然无法消减儿子心中的怨恨。

青春期的他开始出现各种叛逆:

不好好上课,玩手机,沉迷网络游戏,

处理不好和老师、同学的关系,

还常在课堂上公开挑衅老师,把老师气得要死,

三天两头给家长打电话,喊他们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

备感压力的父母,不得不时常聚在一起,去共同面对儿子的问题。

软硬兼施几乎用了所有的办法,两个大人耗尽了心力,儿子却依然如故。

最后妈妈提议来咨询,儿子答应了,但前提是必须三个人同时参加。

 

这三个人的咨询一开始特别困难,每个人心里都有委屈,每个人都出来很多情绪,彼此之间经常交叉攻击

父母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有时涕泪横飞,有时吵得不可开交,有时互相谩骂、指责。

有一次,已经人高马大的儿子当场在咨询室地板上哭叫打滚,他爸手足无措,他妈惊叫着想去劝阻,我用眼神制止了她。

我们三个人,默默地看着他在地上打滚。

过了一会儿,他自己爬起来,气哼哼地坐到一边。

那次尽情发作之后,孩子的状态稳了很多。

下一次咨询,上回缺席的爸爸可能心存内疚,早早地就赶到了。

不一会儿,妈妈也到了,但孩子迟迟没来。

妈妈手机突然响起来,她看了看手机,无奈地说:

儿子发的微信,他说他其实已经到了,躲在楼底下看我们有没有来,看我们进来了,他就走了。他说要让他爸体验一下毁约的感觉。

 

闻此言,他爸气得快跳起来:这混帐孩子,早知道今天我就不来了。

 

一听这话当妈的不干了,矛头立刻转向他:好呀,你终于说出心里话了,你其实根本就不想来对吧,你以前每次来也是人在心不在。

他暴怒:你还有脸说我,孩子被你惯得不成样子,他变成这样都是你害的。知道我为什么要跟你离婚吗,我实在是受不了你。

 

两个人的相互指责以女方的哭泣收场。

等双方冷静一些了,我说:这个咨询,你们是为了孩子才来的,我能感觉到你们对孩子的爱,也能感觉到有些勉强和迫不得已。

我想知道,对孩子当初提出要三个人同时到场咨询的要求,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爸爸说:

他是在要挟我。明明是他自己表现不好,还要怪罪到父母身上。

我看他就是不想自己承担责任,我们还能怎么对他,难道我们能代替他改掉那些毛病?

 

妈妈说:

我不知道啊,这孩子我是越来越不了解他了,小时候他多听话多可爱呀。

现在我还能怎么做,为了他,我已经倾尽全力了。

 

02

他们的儿子,其实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求得父母的关注,同时让彼此仇恨的父母能够有机会坐下来,重新去连接、修复、和解。

 

他在以极其叛逆的方式,来挽回父母的关系。

 

父母不和,关系决裂,最受伤的是他们的孩子。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对家庭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为孩子的各种叛逆、发作,很容易让原本就不安稳的家庭更加动荡。

 

很多中年夫妻感情破裂、离婚就发生在孩子步入青春期之后。

在这个特殊时期,

  • 夫妻关系中潜藏已久的矛盾

  • 青春敏感期孩子的攻击与折腾

  • 对孩子教育理念的冲突

使很多父母难以应对。

 

就像这个家庭,夫妻俩离婚前,一家三口常常闹成一团,争吵不休,有时夫妻对打,有时夫妻孩子混合打。

到最后家无宁日,每个人都不胜其烦。

 

尤其是在原生家庭没有分化好、人格没有成长好的父母,换句话说,自己的青春期就没过好的父母:

  • 在面对孩子青春期的诸多问题时,特别容易恐慌、崩溃。

  • 当孩子言行激烈、极端、失控的时候,往往表现得比孩子还要失控,还要垮得更快。

这时候这个家里已经没有家长了,只有三个手足无措、陷入一团混乱的孩子。

03

有一个来咨询的高一男生跟我说,有一次他在家表现得很叛逆、很对抗的时候。

他爸爸一气之下砸烂了电视,并威胁他说要跟他妈妈离婚。(爸爸一直认为是妈妈娇惯了他,把对他的怨恨转向了妻子)

说完狠话,爸爸拂袖而去,留下他和他妈妈面面相觑。

 

这时候他的妈妈,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做了一个可怕的举动,她竟然给儿子跪下了,她跪下来求他听话,不要让爸爸离开这个家。

父母的举动把这孩子给吓坏了,他一下子觉得自己也快崩溃了。

他没想到自己表达叛逆和愤怒的后果是如此严重,他心里满是迷惑、慌张和内疚。

 

另一个初中女生,在青春期出现很多在父母看来是叛逆的行为。

比如:

  • 挑战父母、老师的权威

  • 对父母、老师表达各种质疑和藐视

  • 放学回家就把自己关在卧室房间里,一个人发呆或玩游戏

  • 对家人爱搭不理,父母好说不领情,歹说更不理会

 

她的父母很疼爱她,对她的行为起初是各种忍忍忍。

直到有一天,她妈叫她吃饭,她半天不回应,也不开门,她妈喊到失去耐心,终于爆发了,开始疯狂地敲她的房门,但她死活就是不开门。

 

门里门外,一个快步入更年期的女人和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女儿开始较劲,动静之大,惊动了另一个房间的爸爸。

 

看着抓狂的妻子,爸爸对女儿的不满也涌上心头(该是新帐旧帐一起算的时候了),他也加入了这场开门大战。

但他的方式无疑更加激烈,在耐着性子敲门未果之后,他开始踹门,这一踹,里面的女儿害怕了,一害怕就把门打开了。

门开之后,爸爸妈妈齐声痛责女儿,女儿不甘未弱地回嘴顶撞,双方言辞越来越尖锐激烈,爸爸气得要去打女儿。

女儿当即大哭,一边哭一边还在说狠话,越发生气的爸爸不顾妻子的阻拦,一边怒吼着扑向女儿,一边发狠骂道:看我今天不打死你。

 

谁也没想到,女儿不但不怕、不躲,还拼命往前冲:打呀,有本事你来打我呀。告诉你,今天你只要敢动我一根手指头,我马上打110,让警察来教育你,看你的脸往哪儿搁,只有没本事的人才打孩子……

伶牙俐齿的女儿,把爸爸指责得颜面尽失,同时也清醒了不少。

这个爸爸虽然还在暴跳叫嚣,气势已明显减弱,大家心里都清楚,一向疼爱女儿的爸爸不过是虚张声势。

吼完之后,爸爸一个指头也没碰到女儿,女儿却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一边哭,一边对父母各种指责控诉,巴拉巴拉没完没了。

 

妻子把余怒未消的丈夫拉进卧室,两口子无奈地相对而坐,丈夫突然眼泪横流:这孩子,真的,变得我都不认识了……

看到老公被气到流泪,妻子又震惊又难过,竟不知如何安慰才好。

过了一会儿,丈夫突然说:其实,其实我挺高兴的。

他对吃惊的妻子说:

你知道吗,我是很生她的气,但刚才我突然意识到,我觉得女儿很有勇气。

我是她的爸爸,是力气比她大的男人,我威胁她要打她的时候,她都不害怕,还要往前冲。

她敢跟我们叫板,说明在我们这儿她是有安全感的,知道我们不会拿她怎么样……

我刚才还想到,女儿在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还想到要维护自己的权利,要打110保护自己。

她很有力量,脑子很清楚,说的话句句在理。

 

作为她的爸爸,我很欣慰,很高兴,我们的女儿,以后她到了外面也不会害怕,不会轻易被人欺负。

 

这番话,让妻子听得目瞪口呆,又感动又佩服。

 

第二天一早,这个爸爸一如既往精心给女儿做好早餐,屁颠颠跑到女儿门外低声轻唤:公主起床啦,公主起床啦。

 

在一旁的妈妈,心里乐开了花。

04

父母情绪稳定与否,心理承受能力怎么样,决定了孩子能否平稳度过青春期。

 

对青春期的孩子,跟他们讲大道理是没有用的,去对抗和打压是没有用的。

 

惟一有用的,是爱和包容。

 

所谓青春期的叛逆,其实是孩子在自我同一性认同过程中,需要得到的内外认可。

一方面,随着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孩子会滋生出很多无法掌控的焦虑。

不知道自己的范围与边界在哪里,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越界的事情来试探和确认;

另一方面,孩子迫切需要得到外界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认可,他们希望超越父母,希望寻找到可以完成超越的目标。

父母要有能力去看到孩子,去看到他百般折腾的背后想要探寻、获得的东西。

有时父母要放下权威,学会示弱,去承接孩子的各种攻击与质疑,去帮助孩子树立规则与界限。

 

有的父母会跟我抱怨:我孩子一点自信也没有,做什么都畏手畏脚,看他那怂头怂脑的样子,我就气不打一处来。

想让自己的孩子不怂,父母就要敢于让孩子赢。

试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赢不了的孩子,怎么敢到外面去赢其他人呢?

 

用温尼科特的话说,

“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不管他怎么折腾,这个家庭依然能够在动荡中存活下来。”

这个存活下来,指的是父母在面对青春期孩子各种叛逆和挑战的时候,能够去忍耐,去等待,去包容孩子,接住孩子。

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而不是去报复、去惩罚,甚至放弃孩子,或者和孩子一起垮掉。

越是困难与动荡,父母越要坚强地托住孩子,托住这个家。

要相信,再猛烈的龙卷风,也有过去的时候。

这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和成长礼物。

作者简介:王玺,北京资深心理师(从业十年),喜欢写作,发表作品百万字,曾获北京市好新闻一等奖,出版人物传记《路在脚下延伸》,曾任北京《科学新生活周刊》心理栏目。公众号:王玺心理空间,公众号所有作品均为原创。

责任编辑:Spencer  蘩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