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病症状多,家长分清表象和根源,有助孩子早康复

前两篇文章,我们集中分享了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小琴的患病和康复经历。

从主流精神科的角度来看,小琴的诊断非常复杂:


难治性抑郁症/双相障碍共病囤积障碍神经性贪食症学习障碍偏执型人格改变。几乎每一个诊断都足以令传统精神科大夫感到头疼;她的其它心理问题还包括非常厌恶男性不婚主义不爱女性着装等,每一个都令她的父母头疼。

不过,经过深度的系统化心理干预后,她的绝大部分上述问题得到解决,快速停药,康复非常顺利!如今她即将大学毕业,还通过了一家大型事业单位的招聘笔试,即将冲击面试。

小琴和妈妈一再向我们表示感谢,小琴还说对广州这座城市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计划今年要来看她的Lucy姐姐和我。

每当我们重新梳理这些成功康复的案例时,感觉是最幸福的。尤其是收到家长和孩子的积极反馈时,那种成就感真的难以言表!

但这不代表我们就故步自封,自满自得。相反,回顾小琴的康复过程时,我们再次看到了我们以往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处理方式的不足之处。

以下分享我们通过小琴案例得出的自我反省和总结,这不但对我们晴日心身医疗的自我完善和进步有所启发,也希望广大读者能从中有所收获。


01

我们与小琴妈妈回顾其女儿的康复过程时,她妈妈还记得我对她们面诊的部分细节。她提及,当时我明确指出小琴是双相情感障碍。

我仔细一想,确实有这么一回事。当时小琴有明显的抑郁症状,甚至有自杀念头。但除了意志消沉、情绪低落之外,她在家还非常容易愤怒,频频摔东西、骂父母,歇斯底里大吼大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精神科大夫会将这个症状理解为易激惹,进而认为她有躁狂发作,然后得出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小琴找到我面诊前,其通过网络问诊的一名权威精神科大夫就怀疑她患有双相障碍。

而我当时对易激惹、躁狂/轻躁狂和双相障碍这些概念的理解仍偏向于主流精神科。所以,当时我的诊断也是双相障碍。

可如果是现在,相信很多读者都知道了,我并不认为小琴的症状表现是双相障碍。她的暴躁易怒、发脾气应该属于激越状态,原因是较大的心理创伤被激活了。如果按照现在主流精神医学的诊断体系,我觉得更准确的轴一诊断应是“抑郁障碍伴激越状态”,及共病/合并囤积障碍、神经性贪食症等等。

而其抑郁症状、激越状态的背后明显是叠加性的心理创伤,这一点我们在前两天的文章里已经详细介绍了。

所以,如果按照我们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TPMIH)大量实践来看,小琴当时符合我们后来提出的新病因学诊断: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也正因为如此,她的大量心理创伤得以修复后,情绪随之快速恢复了稳定。


也就是说,我们对精神心理障碍、尤其是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独特理解并非凭空出现,而是通过MDT的临床实践,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突破性发现,逐步发展而来,是一个不断完善、甚至自我否定、再否定的过程。

随着我们临床深度心理干预经验的不断积累,后续我们会对精神心理障碍有更深入的了解,发现更多规律,不断升级、迭代理论和心理干预技术。


我们当时的心理干预模式和设置也不够完善。前两天的文章提及,Lucy在一次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中,同时处理了小琴的多个问题:过度自责、囤积成瘾、不爱穿裙子和连裤袜。

当时小琴的康复效果很好,我们非常惊喜,认为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技术(TPTIH)太高效了,竟能一次性解决多个症状。但从后来的临床实践发现,这种处理方式其实也有弊端。这很可能导致每个问题的处理都不够深入,相关的病理性记忆尤其是更深层面的未能完全浮现、得到修复,从而削弱了康复效果。

比如,当时催眠治疗师Lucy第二次针对小琴排斥男性的问题在深度催眠下进行创伤修复时,发现因其小时候经常目睹父母吵架,所以对婚姻产生怀疑。这有可能是其不婚主义的心理根源之一。

虽然Lucy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修复,还引导小琴建立积极的恋爱观、婚姻观,小琴当时还说自己以后会找个优秀的对象,如果合适就结婚。但从小琴妈妈目前的反馈来看,小琴还是不愿谈恋爱。不排除她对婚姻、谈恋爱还是有一些错误认知,而这背后则还有一些心理创伤当时未浮现。

当然,也有可能是出于其它原因,比如小琴未找到中意的男性,又或者她想先集中精力学习、工作,等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了再考虑处对象。希望后续能有机会与她深入讨论此事,排除一些心理隐患。

当然,现在的社会很开明,每个人对待婚姻和恋爱都有自己的选择。即使知道背后有病理性记忆的存在,也可以选择不修复、不处理。只要心身健康,三观积极,一个人过日子也完全可以获得幸福。

只不过,从我们的临床角度看,如果背后真的是病理性记忆导致的,那么予以修复后,个体再去做选择时会更加理性、成熟,而不是因为受到病理性记忆的支配而被动选择。

所以,现在我们不再在一次深度催眠下修复多个问题,而是只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如果在过程中发现了其它心理问题或隐患,一般会留待下一次处理,又或者视具体情况选择是否专门处理。

还有,小琴暂停心理干预回家后,再次遭遇性骚扰,妈妈的不妥处理令她情绪大爆发,这也令我们吸取了教训:


在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必须让父母深入地了解孩子的病理性记忆,尤其是来自于父母不当教育的心理创伤事件。


只有这样,父母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才能尽量避免因相似的事件再次对孩子造成伤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精准化的、高效化的心理干预!

所以,当时小琴被钢琴老师非礼,妈妈未能及时共情、倾听和积极引导,这不能完全怪妈妈,也有我们的不足。

现在,我们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设置已经大有改善。每一次Lucy在深度催眠下精准化找到了相关的病理性记忆并高效修复后,都会及时告知我,次日再由我对患者进行认知强化干预,并对家长进行家庭干预。

很多家长听了孩子的症状心理根源之后,感到震惊!内心触动非常大!他们从来没想过父母一些不经意的行为举止对孩子造成了巨大伤害!这样也能促使他们愿意更加深刻地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

另外,小琴不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被老师性骚扰的患者。我们还分享过另一个真实案例,她在青少年时期也被钢琴老师性侵,长达一个暑假,导致后续出现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

所以,父母送孩子去学课外兴趣班时一定要警惕、注意,无论是男孩或女孩,都尽量不要让孩子单独与老师在较封闭的、外界难以窥见的空间内相处!

如果孩子说自己被侵犯、被欺负了,一定不要重演小琴妈妈当初的做法!必须第一时间与孩子共情,耐心倾听,积极处理,用有智慧的方法避免此事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02

有些读者可能心存疑惑:小琴明明有神经性贪食症,还有严重的学习障碍,但我们当时没有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处理,甚至都没有发现相关的心理创伤,怎么她这两个问题就不治而愈了呢?

应该说,这两个问题背后肯定是有心理创伤的,而神经性贪食症背后一般还有病理性的正性情绪体验。

但当时因各种原因,小琴能接受我们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的时间有限,所以来不及处理这些问题。而且,从后续的结果来看,她的这两个问题虽然没有进行专门处理,随着康复得越来越好,问题也随之消失了。

这是为什么呢?这印证了我们对于精神心理障碍的独特理解:很多所谓的症状、诊断、问题,其实都是表象,其背后的根源是一致的,那就是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就拿小琴的神经性贪食症来说。如果单独看这种症状,传统精神科认为很难治疗,常规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都不理想。

但我们认为,神经性贪食症、暴食障碍的背后有叠加性心理创伤,还有暴食所带来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在深度催眠下精准化发现相关的病理性记忆并进行高效修复后,症状很快缓解甚至消失。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后来处理过这种类型的典型患者。

而从小琴的病情来看,其暴饮暴食的背后更有可能是叠加性的心理创伤,这是她情绪症状严重时,仅有的缓解和释放压力的方式。

而当情绪症状背后的大量心理创伤得以修复后,她的情绪恢复平稳,又能顺利回归学校,跟父母的关系也日渐融洽,生活里开始有愉悦、充实感和成就感时,她通过暴饮暴食去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自然就减弱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即使我们当时没有处理这个问题,在她回家后2个月后,神经性贪食症的症状也消失了。

而她的学习障碍也是同样道理。事实上,我们接诊的绝大部分青少年患者来的时候都有学习障碍,但不是每个人最后都需要专门处理这个问题。不少患者本来就是学霸、学神,情绪症状消除后,认知恢复理性后,学习状态就慢慢回归了。

当然,不同患者的情况不一样。如果患者的暴饮暴食、学习障碍背后的病理性记忆很多,症状比较顽固,我们在病理性记忆修复后,还是会建议利用深度催眠下条件反射重建技术(CRRDH)专门进行处理。目的在于快速建立起高效学习的状态,快速回归学校。


小琴的康复经历再次启发我们,有的患者看上去症状很多,诊断一大堆,但其实有些只是表象,是“枝叶”。只要我们精准化找到背后主要的心理根源,把病根揪掉了,很多“病枝病叶”可能也会随之消失,这颇有点儿中医“异病同治”的感觉。

所以,孩子生病了,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有一大堆毛病,焦虑的不得了,但其实这往往没有必要,更不要自乱阵脚。家长一定要恢复理性、冷静,仔细梳理孩子的患病过程,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尝试寻找孩子的患病根源。这样才有助于孩子加快康复。

虽然说我们对自己的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技术很有信心,但小琴的康复效果超出了我们原本的想象。尤其是当我们听到妈妈反馈小琴发现爸爸出轨时,她成熟、理性的处理方式,令我们非常惊喜!

我们怀疑,小琴其实比妈妈更早发现爸爸出轨了。她为了保护妈妈,也为了防止父母两人产生激烈冲突,她主动站出来与爸爸谈判。

她没有一味指责、埋怨父亲,更没有一味要求父母必须离婚或不离婚,而是表明自己的态度,希望父亲能够更加坦诚地面对这个问题,不要逃避,更不能欺骗。她还安慰妈妈,即使离婚也不可怕,“我给你找个男朋友!”

当然,小琴父母的感情其实很深厚,这次事件可能也未到达令他们离婚的地步。但小琴的一席话无疑对父亲的触动非常大,促进了他的自我反省,令他更快地回归家庭,并且与妻子和好如初,而且夫妻感情更胜从前。

小琴的处理方式不但超越了大部分同龄人,甚至超越了很多已经成家立室的中年人。更何况,小琴曾经罹患精神心理障碍,如今康复后,她的心智竟比很多人更加成熟、有智慧。

这种情况在我们临床中不是个例。很多青少年患者接受了我们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后,他们的家长惊叹孩子像换了个人似的。孩子以前很多做法和认知很幼稚、甚至无理取闹,后来在康复期内变得成熟、理性、懂事,简直脱胎换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总结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


一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技术(TPMIH)能快速令患者的情绪恢复稳定、认知恢复理智,增强了自我反省能力,那么他们对后续的认知强化干预也就更加容易接受;


二是源于我和催眠治疗师Lucy个人的独特经历,以及成熟、睿智的人生觉悟。而且这第二点可能更为关键。

很多青少年因为遭受了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形成了大量的错误、扭曲认知及观念。而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利用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技术(TPTIH)精准化找到这些错误认知和信念,予以纠正,然后引导他们用更积极的认知和信念取而代之。

那这些积极的认知和信念从何而来?往往从Lucy和我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中来。

我们丰富的人生阅历,跨学科学习和实践的经历,终身学习和不断自我反省、提升的意识,令我们拥有比很多普通心理咨询师更加睿智的、有深度的觉悟和信念。


这些觉悟和信念都会在心理干预中传递给患者,帮助他们的心理年龄快速成长,在短时间内汲取有价值的精神食粮,从而实现精神心理上的蜕变。尤其是Lucy的引导,是在深度催眠下进行的,患者的接受程度、学习程度更高,改变的速度也更快。

而且,我们不光说,也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去做榜样。我和Lucy是夫妻,又共同为患者实施的临床心理干预,这种特殊的关系对很多青少年患者影响很大。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很多来自于父母关系不良、长期争吵带来的心理创伤,所以对婚姻持有很多错误的、负面的看法。所以我们在心理干预过程中,经常自我开放,分享我们在婚姻中的经历,从两人观点的冲突到磨合,再到互相尊重、理解和欣赏,最终成就和谐的婚姻关系。我们不但是生活伴侣,也是精神伴侣。

这种活生生的、就在身边的现实例子令很多孩子触动很大,不止一个患者跟我们说:“我从来没想过,原来夫妻关系可以这样,原来幸福的婚姻是这么一回事!”

临床心理干预与药物治疗不同,心理治疗师的个人经历、阅历、感悟和三观往往会在无形中对个案造成影响。换言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效果好与坏,不光与相关技术、理念有关,还与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个人的素质、见识、认知和思维的层次有关。希望广大精神卫生、心理健康从业人员一定要加强这个意识。

同理,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应只由经济资源、应试教育资源简单地堆砌而成。孩子能不能心身健康地成长,能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家庭中的“硬件”固然重要,但“软件”可能更重要。


而“软件”主要就来自于父母是否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知识,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父母自身是否不断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终身学习,拓宽认知的边界,成为孩子的理想引导者!

最后,我们还想利用这个机会再次感谢小琴的妈妈。除了因为她无私地分享了女儿的患病和康复经历之外,还因为当小琴患病后,是她作出了有智慧的决定,即使遭到亲人质疑,也坚定地带女儿寻求高效的心理干预。

而且,小琴妈妈的高度信任和配合也对女儿产生积极影响,小琴接受心理干预时配合度非常高,这是导致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的效果立竿见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琴妈妈还带动了丈夫的改变,排除了后续小琴与父亲发生冲突、影响康复的隐患!

这再次说明,如果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父母中必须至少有一个人及时理性起来,采取有智慧的方式帮助孩子加快康复。而这个角色往往是家庭中的女性,是母亲!

文:何日辉  (公众号:晴日心身医疗)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