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她,在深夜里呐喊:被低估的自我价值

最近很火的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中,第三集讲述的是一个孤独精分的全职妈妈:

 

她的生活千篇一律:早起把丈夫用过的牙膏卷纸整理好——给丈夫孩子们做早饭——送完他们后随意煮个面或者粥就着剩菜吃——然后就是洗盘子、洗衣服、清理房间和打游戏——万籁俱寂的时候,一个人独自在阳台上失眠。

 

结婚前有个好朋友对她说:“你知足吧,你还想要什么呢?你嫁的已经是模范老公了。你不是想要孩子吗,结婚就是孩子的制造业啊。如果这真的是你的目标,那你就不要在意你的老公是不是听《第九交响曲》”。

 

所有人告诉她应该知足,然而满足的天花板居然只是拥有一个没有恶习、准时下班的、一个被外界评价的可靠的人。而那些深层次的情感和沟通需求,居然变成了奢侈品,变成了不配得、不安分的东西。

 

在她主动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和底线后,所有的人开始理所当然地忽视。她变得沉默、失眠、缺乏外界沟通和充满对生活的疲倦。

 

她说:“我不希望吵醒我老公和孩子,但我也希望被发现”。可即便她在深夜里大声喊叫,丈夫和孩子依旧沉睡。

 

总在被低估的自我价值

 

和剧中白百何饰演的全职妈妈一样,很多女性在面临婚恋市场的抉择中,总是会有很多声音告诉你:就这样可以了,你还想要什么呢,女孩子能遇到一个好人还不够吗,天天折腾。

 

外界环境向我们灌输的认知理念,似乎总是在说明一件事:不管在事业上有怎样成就的女性,在婚姻中只配得到稳定普通的伴侣和生活。


而很多人经历这种洗脑式的建议后,往往出现两个结果:一是将婚姻中妇女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在经历漠视、封闭、沟通困难和疲惫后再洗脑说是为了家庭,她们的付出和忍耐是值得的;二是嘲讽那些坚持追寻自我突破,兢兢业业打拼的女性,将拥有可靠老实的伴侣以及平常的家庭生活视为一种优越性。

 

否认女性的个人价值而增加她们的不配得感,似乎就是获得所谓完美婚姻,从而得到一个贤妻良母的必经之路。

 

而那些深夜里不为人知的辛苦和孤独,则被认为不配提及、大惊小怪,一遍遍将女性磨砺至麻木。

 

谁在压抑我们

 


在社会经济和科技网络迅速发展的当下,女性接受教育和启发式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渐重视自己的价值,察觉既往那些束缚我们的论调,并且把重心逐渐迁移出家庭。

凡是都有两面性,积极的结果也可能伴随一定的消极影响。这样的思维觉醒,势必会引发一部分人对于既往婚姻观念的怀疑和退却,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加重了婚姻的不稳定性。

因此某部分人会希望走捷径:维持既往的婚姻旧习而不愿意轻易做出改变,通过成功洗脑女性后自然会减少思想上的一些碰撞,更有利于巩固关系;

同时,很多人特别是部分亲友对婚姻恋爱的理解尚且停留在自我经历上。没能发觉到婚姻相处中,除了“男主外女主内”或者“全职母亲”外还有更多模式,更遑论探索女性的更多可能。因而他们不免会信任自己的经验主义,将自己的理解强加在女性身上;

最后,女性本身对自己的自我价值认知并不充分。女性在文化中的刻板印象依旧存在,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而会影响一部分人对自我能力怀有疑虑,或者使其更加敏感于他人的评头论足,做出对自己不客观的评价,降低对自己所获的期望。

如何逃离洗脑包围圈


1.正确的自我认知。人们都有维护自己思想理智、行为正确的需求,因此不免会在意他人对我们的评价。评价是好的方面不会损伤我们,但不好的评论就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当身边的人都认为你错了、你不对时,人们可能会采用贬低自己的行为去达到合理解释“批评”的目的。

但很多时候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有限,基于经验做出的结论未必可靠。如果过度依赖于别人的看法,就会失去自我评价的客观性,丧失认识自己的主动权。

因此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也要专注自己内心的想法。综合他们的意见看待问题的前提是,他们的目的是尊重你的个人存在与社会价值,而不是希望你遵从他们心目中的模板活着。

2.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社会价值。多年前在《快乐大本营》刘诗诗被人问起是否愿意为了你喜欢的对象,而放弃你的事业。当时她说一定要保持有工作,即使不做演员,也可以转幕后。

这样的一段话影响了当时还在上初中的我,并且一直记到现在。女孩子平衡个人家庭和工作真的很不容易,但轻易放弃自己的社会价值,就相当于将自己的经济来源以及社交隔绝在外,你只能依靠自己的丈夫。

一个在经济上不独立的人,在家庭地位与沟通交流难免受限。所以女性无论何时,都不要轻易放弃工作;哪怕是难以离家的情况,能写文章投稿、剪辑视频,也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和维护。

3.尊重自己的需求。我很佩服papi酱曾公开分享过自己认为的独立女性“人生重要排行榜”:1)自己,2)伴侣 ,3)孩子,4)父母。当时很多人对于她的发言有争论,但不得不说她其实活得很清醒。


我们首先是自己,然后才能是他人的伴侣、孩子的母亲、父母的女儿。来世上活一遭当然是为了让自己过得快乐和满足的,而不是理所当然成为谁的附属品和牺牲对象。


所以对于伴侣和工作有要求并没有任何问题,甚至是应该被看到的、鼓励的。有自己的需求就应该积极地去表达,这是我们的正常权利。

 

白百何在剧中的角色曾麻木地说:“如果目标变了呢,应该怎么办啊?”

我很想对她说一句:如果目标变了,那就努力往现在想去的路走吧。


原创:钰姝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