妞妞妈暴打孩子,可怕的不是孩子哭了,而是她笑了

作者:高浩容
(公众号:高浩容的小酒馆)

方妮热爱写作,她对自己生在21世纪感到十分幸运。

过去花钱买一本书,只能用眼睛阅读,现在如果不想阅读,网络上有好多写作课,能够轻易的听到大神录制的音频,参与作家的直播。

许多写作的平台,有大有小,每天千百万人次在上面流窜。

以前想要让自己的文章被看见,需要通过少数出版社的编辑,现在任何人都可以把文章发表在这些平台上。以一种半强迫的方式,让其他人看见自己写下的文字──她相信至少人们会读到她的标题──。

没过多久,方妮就对自己文章的阅读量感到沮丧。于是方泥向网络能联系到的大神求助,在他们的微博留言、给他们写信,或是在公众号发信息。

多数作者都没有回复方妮,少数回复的也很敷衍,还有人直接推荐她来上自己的课。

又过了一阵子,方妮的沮丧转化为愤怒。她觉得那些作者都是王八蛋,她发现她能在所有欣赏过的作者身上找到各种毛病。

平常日子,她还是那个大家眼中喜欢文学、温和有礼的小女生。背地里,她在网络上发动各种污辱和攻击的时间越来越多,成了一位隐形的喷子。

后来她和一位能勉强过日子的男人结婚,婚后有了自己的孩子,她在孩子身上见到一点文学的天赋,她就开始幻想,有天能把孩子教成一位作家。

§虐童事件为何屡见不鲜:「不健康的自卑感」作祟

按照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每个人内心都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

自卑感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动力,也是一个人焦虑不安的原因。

「健康的自卑感」,接近所谓谦逊的美德。使一个人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学会欣赏那些比我们优秀的人,进而我们愿意提升自己,通过不断学习,达到优秀的境地。我们甚至超越别人设下的标准,使我们的优秀不仅仅服从客观标准,还能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

毋宁说,健康的自卑是一个人发展出「自信」的根源和动力。


但有些人陷入「不健康的自卑感」他总是感觉自己比不上别人,并且这种比不上别人的感受如影随形,好像怎么做都不对。但怀抱不健康的自卑,又使一个人可能以一种相反的方式表现。

比方有些人表现得非常自大,自大到容不下任何他人的意见。即使有人点出他的偏颇和愚昧,他却无理的加以驳斥。

他在自己的心口筑了厚厚的城墙,所以别人的指点,对他都是一种攻击。他只想听见自己的声音,也只相信自己的声音。

表面上,这样的人好像很有自己的想法,自信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

实际上这只是种自卑的表现,以致于所有人的评价都会使他受伤,彷佛只要感受到「别人比自己好」,就会非常痛苦。他没有办法成长,因为沉溺在痛苦中,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可以说,「自卑感」是一个人走向光明与黑暗的钥匙,这把钥匙同时能打开这两扇门。

可是打开黑暗之门的人,却以为这把钥匙只能打开这扇门,他不愿意尝试另外一道门。

更严格的说,可能在他开门之前,他就不对自己能打开光明之门,抱有任何希望。

§父母的责任:引导孩子发展健康的自卑

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以及身边的成年人,他们怎么引导我们面对自卑感,就像在教导我们如何使用这把钥匙。

在我的教育经验中,家长会怎么引导孩子使用钥匙,从他们教导孩子的观点就能看出端倪。

  • 有些家长相信孩子自己的潜能,他们希望教导出「独特」(unique)的孩子,希望孩子成就他们自己。

  • 有些家长不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希望教导出「乖巧听话」(good)的孩子,期盼孩子成就自己为他们预定的事业。

那些不相信孩子潜能的家长,一心只希望孩子乖巧听话,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长大的家长,他们教导出的孩子通常都有不健康的自卑感。

因为他们始终无法相信自己的本质是美好的,那些要孩子听话的家长,总是喜欢指出孩子的不是。

孩子考了九十分,家长在意的却是失去的那十分。或者说,孩子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他们就会愤怒。

换个角度来说,一个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就愤怒的人,比孩子更像孩子,简直是婴儿。

成熟的人能够体察到这个世界的变动,变动中有许多不确定。所以对于生活中出现不如预期的情况,或者失败,他们在心态上做好准备。

但婴儿没有这样的准备,他们还没有真正从「什么都要听我的」、「我能控制一切」的迷梦中清醒。

所以成长是痛苦的,因为成长迫使一个人清醒。

然而,正如苏格拉底说的,「宁愿做个不满足的人,也不要当个满足的猪」。

苏格拉底这句话,他不是说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当人或当猪。毕竟在你选择之前,你已经是人了。

他指的是你是否愿意成长,愿意发挥自己身为人的潜能。

你当然可以不发挥,你可以当一辈子的婴儿。但那结果将使你活得不像人,但你以为不像人就能当满足的猪吗?

错了!当你发现自己明明是个人,却活得不像人,与此同时你会发现,你也当不了猪。

所以根本没有所谓「当个满足的猪」,其实人只有两种,幸福的人跟不幸福的人。

而不幸福的人,我想就是一个活在不健康自卑感中的人。他永远觉得自己不好,时时刻刻打击自己。

相较之下,猪还比较幸福,能吃能睡就够了。

但一个拥有不健康自卑感的人,他可能会拿这份自卑去攻击别人。

§极度不健康的自卑,能使人成为魔鬼

比方这两天的新闻,童模妞妞的妈妈,因为孩子在拍摄的时候,一个动作不合她的心意,她伸脚就往孩子屁股踹下去,嘴里还骂上几句。


这位妈妈的举对被拍摄下来,面对网民的质疑,她想找个理由搪塞过去。想到她早就是累犯,在其他拍摄场合拿衣架打孩子,对孩子恶言相向的影片暴光后,可以说彻底激起大家的愤怒。

从自卑感的理论,妞妞妈得有多自卑,才会:

一来,对自己的人生感到多么无能为力,才会连自己身上的肌肉都控制不了,对一个没有办法还手的孩子施加暴行。

二来,工时长了,或是孩子不在状态,不是站在一个「孩子母亲」的角度,以保护孩子优先和业主沟通。而是像要讨好业主似的,反过来欺压自己的孩子?

这让我想起某些父母,比起保护孩子,他们更在意自己的颜面。打孩子给别人看,便是他们常用的手段。

怀有不健康自卑的父母,她们早已对自己的人生不抱希望,认定自己这一生就这样了。所以她们只能把未来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但这种寄托超越母爱,而成为一种对孩子的操控。

设想一下,如果这个孩子因为母亲那些指责、辱骂的言语,就觉得自己不够好,没办法当妈妈口中听话的孩子,她的人生观会产生多大的扭曲?

§我们每个人成长,目的都不是为了「听话」

但有些人却在别人的指使中,过完了一生。

小时候成为父母眼中听话的孩子,长大成为老师眼中听话的学生,男的大了成为妻子眼中听话的好老公,女的大了成为老公眼中听话的「好」老婆……

活了大半辈子,活到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叫什么人生?根本是另一个人没把你当人看,而是拿你当养成游戏。

这都是因为一个人把「听话」和「对的」、「好的」这些概念莫名的捆绑在一起,导致也把自己的自由也捆绑了。

就像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电影《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中,男主不理解妈妈为什么要嫌弃他、打他骂他。他害怕被打,却更害怕妈妈不爱他。

即使一个人曾经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因为大人无时无刻拿抛弃孩子,「你不这样做,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言语,使得孩子从小就害怕失去父母的爱,扮演起那个「乖巧听话」的宝宝。

直到有天,演过头了,就真成了一个只能活在别人眼中,为了别人笑,宁愿自己哭的傀儡。

所以不健康的自卑,最恐怖的一点,就在于这种自卑不单会造成自己的不安,也会形成对他人的攻击。

有些大人因为无法好好活过,就把人生的幸福寄托在孩子身上,但他们并没有给孩子自由发展心灵的空间,因为他们只想要孩子的身体,然后在身体里放进自己病态的灵魂。

所以那些心灵受创的孩子,如果你有机会通过作义工或其他方式靠近他们,你可以好好观察他们。你会发现他们经常表现出思想空洞的样子,彷佛失了魂,仅存一副躯体似的活着。

那一幕会让人觉得心疼,因为他们本该拥有发自内心的笑容,但那个笑容就和他们内心深处的阳光,埋葬在人生某段过去。

§你选择当什么样的自己,比选择当什么样的父母重要

当人受到重度的心灵创伤,会产生一种「解离」的状态。

比如一些遭受强暴的受害者,他们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有些人会说当时彷佛灵魂出窍,自己像个旁观者,在观看某个人伤害自己。

解离是人在重大痛苦中保护心灵的方式,当我们感受不到自己的身体,我们就不会觉得那么痛苦。彷佛在告诉自己:「这是梦!这不是真的!」

所以在几个月前的影片里,当妞妞妈衣架打在孩子身上,孩子哭了,我内心还能找到一丝宽慰。因为孩子的灵魂还没死,她还知道表达疼痛。

但当比较近期的影片,孩子被踢、被打,她没哭,甚至马上笑了。这时,我却忍不住流下泪来。

因为一个连母亲打她、虐她,却表现出一副习以为常的孩子。难保这孩子的泪早已哭干,她的心早已死透。

所以当我们看见某些家长教育出听话的孩子,先别急着羡慕。


毕竟让人听话,通过暴力就能做到。

但教导出一个能和父母讨论大小事、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而不是一味羡慕别人、面对挫折愿意通过努力去克服、即使自己的梦想没那么高大上,也能从中得到乐趣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父母的暴力无法帮助孩子成为美好的自己,因为这样的孩子需要仰赖父母的智慧,而不是暴力。仰赖父母的爱,从中获得动力,而不是因为害怕失去而不得不听话。

如果让你重返童年,请问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孩子?

若你想要成为一个能作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父母的傀儡。那么当你愿意活出自己,愿意成为这样一个人,你自然就更容易成为一个愿意尊重孩子的父母。

相反地,如果你选择另外一条做人的道路,你选择打开黑暗的门,那么你就更容易踏上成为魔鬼父母的道路。

你怎么选?

希望你慎重考虑,因为你的选择不只会影响自己的一生,终将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