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自己?

在希腊阿波罗神庙入口处的上方,用古希腊语刻着这样几个字:认识你自己。


在古希腊,大部分到神庙的人,几乎都带着受命运启示的使命,希望能够看清自己的终极命运。这几个刻在显眼之处、人们目之所及的字,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即便你得到了再大的启示,倘若没有真正“认识自己”,也无济于事。


几千年来,无论是西方的哲人苏格拉底或是东方的哲人老子,都思考并表达着近似的意思“自知者明”,在我们探索命运之前,是否也问过自己这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我究竟是谁?


说到这,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我很喜欢的小故事。


一只流浪的老鼠在机缘巧合下来到了一座庙宇,并在庙顶上安营杂寨,生活了下来。老鼠并不知道什么是庙,更不理解庙的意义,但这并不妨碍它在庙顶上愉快生活。


每天,老鼠在庙宇随意穿梭,享用着丰盛的供品,甚至,它还拥有一些神秘的特权,比如,可以听到很多人的秘密,可以接受跪拜等等。时间一长,老鼠习惯了,以为一切都顺理成章理所当然。


后来,一只饥肠辘辘的野猫跑进庙宇抓住了老鼠,准备饱餐一顿。


老鼠非但没有害怕,反而高傲的对猫说:“你不能吃我!你应该向我跪拜!人们都是这样做的!”猫一脸讥讽:“人们向你跪拜,只是因为你占的位置,不是因为你!”然后迫不及待的把老鼠吞进了肚子。


老鼠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环境得到了不属于自己的礼遇,这种情况下,它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还将假象当了真,这故事也告诉我们:无论身在何处,居于何位,都要认清自己。



资深HR文子在收到的个人简介中常看到类似这样的描述“熟悉多种视频图像编辑软件,Vegas、Premiere、Photoshop等,有5年以上的编辑经验,作品多次获奖,我相信我的这一能力已经超越了大部分竞争者的平均水平。


其实,文子在最初做面试官那几年经常会有抓狂感。因为相当多所谓的5年经验,其实是5年前开始入门学习或开始接触,纯粹是“懂得操作”;


至于获奖,有的是在校期间在本学院的创作评比中拿了奖,有的是在前公司的团建活动中小组pk胜出了,甚至有人这么介绍“我们小区在春节期间举办的一次业主作品评选,我获了一等奖,得了1000元奖金呐”。


统计发现超过7成的应聘者都表示自己在某一项能力上的表现优于平均水平,可这是违反正态分布规律的,即便是用最基本的数学常识想想也知道,7成的优秀比例这怎么可能是常态?不过是应聘者们为了获得offer不惜夸大,又或是他们真真认为自己就是优秀的、特棒的。


看看以下这两段职场经历,通过对比或许你能得到一些启示:


情形一:王飞是某网络公司的运营主管,入职后一直表现优异,短短几年就因为业绩突出成为了主管,后来,当原公司的成长速度无法再跟上他的成长速度时,他果断选择了辞职,并被另一家更大型的网络公司用3倍工资聘用了。


情形二:娜英王飞是研究生同学,在某网络平台上做新媒体运营,同样位至主管,当他得知了王飞的经历和状况便效仿王飞跳槽;可当娜英前往聘用王飞的大型网络公司面试时,却被评价专业能力不扎实,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结果是淘汰。


娜英看来,同等学历,同样的职务,职场发展就应该是类似的但其实,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规模制度、企业文化,这就决定了职位和岗位即便叫法一样实质也不同;


尤其是,个人能力所决定的职能,才是个人发展、影响企业选人用人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企业需要评估职场人是否具备达成工作目标的专业能力,是否能为客户创造利益,以及是否能助力企业塑造企业文化。


娜英正是因为缺乏这些认识,缺乏对自己、对公司、对行业的从点到面的了解,才会认为自己应该拥有和王飞一样的境遇。


王飞呢?在过去的工作经历中收获了好评,并且不断自我增值,自我认知更加清晰,对自己有合理的职业规划,所以他也就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从这两个正反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职场中,凡是那些能够有一定成绩,成长迅速的人,无一例外都能够清晰的认识自己,并对自己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准确的定位。


其实,在职场,因为陷于某些自我认知错觉而不可自拔的人有很多,这些认知错觉包括:认知中的自己比实际的自己要优秀、认为自己比一般人更优秀等等。



我曾做过一项关于“自我认知”的调查,在参与这项调查的382名听众中,有超过85%的人都认为自己至少在一个方面比一般人更有能力,认为自己比一般人更有魅力,或是反应更快、更值得信任、更善良、更有亲和力、更特别等等。


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有认为自己至少在某个方面优于常人的感觉

国外有过一项名为“原始印象”的实验,实验融合了脑科学、心理学和摄影艺术。这个实验很有意思,它发现,“被拍摄的自己”和“脑海中的自己”甚至可以有戏剧性的差异。

实验中“被拍摄的自己”和“脑海中的自己”


即是,“我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我”的区别是普遍存在的,尽管不同的社会文化下美的标准不尽相同,但是人普遍认为自己比别人眼中的自己要好看。


也就是说,你真的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好看。


那么,自我认知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又该如何去认识自我呢?或许,脑科学可以给你答案。


 脑科学解读:如何认识自我?


《老子》中提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在经历了生活的磨砺后演变成了“人贵有自知之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一句俗语,这一个“贵”字,不仅体现了中文的古韵,更是道出了自知的可贵和不易。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西方形成过一种对人的基本看法,认为人既不是单纯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人”,更不是纯粹的“自动人”,而应当是因时、因地、因各种情况采取不同反应的“复杂人”。


这也告诉了我们,人是多么复杂的一个独立综合体。


要认识自己,必须拥有一份让自己变得更勇敢、更睿智的决定,再依靠一些方法步骤,比如利用“周哈里窗”的理论,了解“大众我”、“隐藏我”、“盲目我”、“未知我”。


当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会发展出不同的状态和感悟,也会成就不同的自己,也因为人会不停学习、不停成长、不停变化,这些自己的评价连同外界的评价,都会不断变化不断丰富,自我认知也就是贯穿一辈子的事。


想想,未来那个你,比今天这个你要出色优秀,这样的自我成长和成就,就足以让人兴奋了不是么?所以可以确定的是,认识自己一定是成就自己的最优解。


更精彩内容及实用方法,敬请留意《脑科学自我管理法》,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当当、京东、天猫、淘宝等网上书城均有售。

更多原创文字及音频节目请搜索公众微信号:心情咖啡馆

《心情咖啡馆》夜空电波中最受欢迎的心灵清谈栏目,疗愈超过1600万人次
营业时间周一到五晚22:00-23:30
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经济台
摘自《脑科学自我管理法》-自我认知·遇见未知的自己
作者:MsK薛琦
来源:公众微信号“心情咖啡馆”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