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停止思考不好的事情?

01

故事


李进名来到咨询室,一直低着头,不敢看咨询师的眼睛。


“请问你觉得怎么样呢?”


“没什么,就是觉得不开心!”李进名低头摆弄着自己的手机,没有打开手机屏幕,只是用手在屏幕上滑动。这个微表情,表达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开心吗?”


“嗯。”


沉默了一会,大约有半分钟的样子。


李进名继续说:“上次被朋友取笑后和他差一点动手,一直都不开心。”


“你怎么被取笑了呢?”咨询师追问,继续追问可以获取更多个人生活信息。来访者开始自我相关地叙述,说明心理防线的切口已经打开。


李进名把前几天发生的事情,简要地叙述了。


事情是这样的。


李进名和几个朋友一起出去吃饭,当天是AA制,到了付款的时候,其中一位朋友张可先付款结账。


当天总共消费548元,6个人平分,每个人91.33元。


大家要转账给买单的朋友张可。


可是,李进名的微信和支付宝上都没有钱了,银行卡里有钱,但是怎么也不能捆绑成功。


张可笑着说:“阿名,你不会赖账吧!?”


张可旁边的伍军跟着说:“就是就是,阿名上次也没给钱,不是又要赖账吧!”哈哈!

 

李进名本来就有点烦躁,一直没有捆绑成功银行卡,给他们取笑,气不打一处来。“怎么会,我什么时候赖账了,阿军你讲清楚。”

 

腾的一下,就站起来。


伍军当时喝了酒,看到李进名站起来,以为他要动手,伍军随手把桌上装了啤酒的塑料酒杯扔向李进名。

 

另外几个朋友看到情况不妙,赶紧做和事老,这边按住李进名,那边拉住伍军。生怕他们两个打起来。


家不欢而散。


李进名回去越想越气,闷头睡下。

 

隔天早上醒来,口干口苦,眼睛充满血丝,两肋作痛。


后来几天,每天都想着酒席上和他们几个吵架乱七八糟的事情。

 

  • 我们是不是会陷入不断重复想一些不好的想法?这个就是叫做“反刍思维”。

  • 一些不好的情绪和一些不好的经历会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重复出现,比如和上次不断的有冲突,和爱人不断地吵架、冷战,这些被称为 “反刍体验”。

  • 为了摆脱这些不好的思维、体验可以通过正念冥想社交运动来转移注意力。


02

心理学的解释

 

在生活中,有些不好的、反反复复出现的思维模式,会让人感受到很糟糕的情绪体验。为了减少这些负面情绪带来的压力,我们要走出反刍思维,减少反刍体验让自己进入到正常的工作生活轨迹上来。

 

1. 什么是反刍思维?


首先要明确,反刍思维是一种不好的思维方式。反刍思维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反应风格(Nolen-Hoeksema, 1991)。

第二,反刍思维的特点,是重复地思考,思考的内容一般是消极的。


第三,反刍思维不仅思考事件本身,还会反复思考事件的。


第四,即使反复思考,但是个体好像有点“享受”这种状态,并不积极地去解决。


相关文章,请参阅这篇《多学无益,不如行动(2)——吴翔心理门专栏》

 

2. 反刍思维有什么后果呢?


也许大家很容易理解,反刍思维和消极情绪有密切关系。


研究发现,反刍思维不仅与青少年手机成瘾、睡眠质量有关, 而且会导致青少年出现自杀意念, 甚至攻击行为、网络欺负行为等, 反刍思维是诱发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刘庆奇, 周宗奎, 牛更枫, 范翠英, 2017)。

 

反刍思维积满了不好的情绪,在启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负面的情绪和事情,注意力也可能不断被这些负面的情绪吸引住,然后不断反反复复想。


如果这种反刍思维不被干预处理的话,那么负面情绪和感受会越来越多–你有可能放不下这个情绪,也有可能逃脱不了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结果就会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反思这些负面情绪以及感受到负面事件的体验。与此同时,负面情绪带来的是身心健康的危害,有可能会限制了你的工作、人际关系、社交等。

 

3. 反刍思维带来反刍体验?


反刍体验是不断重复的体验,尤其指的是消极的、悲伤的、愤怒的体验。虽然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人事物,但是一旦开始想到一些事情,就会产生消极情绪。


是不是也有一些积极情绪的体验呢?有,但是不多。


这样看来,积极情绪的体验,真的不容易获取。正因为难得,人们才会特别珍惜。


在亲密关系中,不良的内部工作模式是导致反刍体验的原因。


推荐阅读
当伴侣生气了,怎么办?心理学的解释
安全感的反应模式
老婆离家出走了,谁的错?

可以理解为,不良的内部工作模式是负面情绪的生产线,持续不断地生产负面情绪,产生焦虑、回避、恐惧等消极情绪。


这些情绪一旦被产生,有两种途径:宣泄、压抑。


此外,还有一种较为安全的策略:认知重评,不过这种重评的方式,不太容易掌握。一般需要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执行,或者在自行学习依恋理论后,逐渐修炼掌握。

 

4. 创伤经历与反刍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某些创伤事件,例如地震、交通事故、性侵犯等。有研究发现,40%~60%的人在其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创伤性事件。经历创伤事件可能会引发许多心理反应,有消极的心理反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焦虑等。反复思考创伤事件及其后果的心理过程也称为反刍,它包括侵入性反刍和主动反刍两种形式。

 

什么是侵入性反刍?


创伤事件在人们不期望的状态下侵入到意识中。比如有一些被性侵的女生,会突然从睡梦中惊醒,属于侵入性反刍。

 

什么是主动性反刍?


有意识地对事件进行重复的思考(Nolen-Hoeksema & Davis,2004),是人们主动而有目的地重新检测和思考事件及其相关线索的过程。比如目睹了亲人遭遇自杀事件的人,会反复思考亲人为什么要伤害自己。


03

经历创伤怎么成长


除了创伤后遗症的负面影响,也有积极的心理反应,如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简称PTG)。


创伤后成长,必然涉及到心理变化。和创伤后遗症(焦虑、抑郁等)不一样,PTG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个人和生活困难艰辛对抗后得到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Tedeschi & Calhoun,1995),包括对自我的认识改变、人际关系改善以及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理解。


1. PTG怎么促进个人成长呢?


心理学家认为,创伤事件对其核心信念系统的挑战, 增加了其认知系统变化的可能性, 有助于其认识先前没有意识到的力量, 增加对未来创伤可能性的心理准备和对现实的再认知, 从而有利于积极建构对于世界的理解, 实现个人成长。

 

2. 什么是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是指人们对于自我、他人和世界的基本假设和抽象信念。它能够指引人们去思考和行为,帮助人们理清事件发生的原因(Calhoun &Tedeschi, 2004)。例如,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信念思考怎么做事情,事情会怎么推进,以及相信自己有能力会影响事件。


当人们经历了创伤事件,核心信念被挑战,也就是对自我、他人、世界的假设和信念发生了一些改变。


核心信念挑战(Core Belief Challenge)由于个人经历的创伤事件动摇了人们原有的核心信念系统,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导致个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他人和世界。当核心信念受到的挑战越大,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也越大,进而个体越有可能出现创伤后的积极变化。

 

3. 核心信念怎么对抗创伤反刍?


在创伤的认知理论中, Janoff-Bulman (1992)提出的假定撼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具有关于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核心信念,以引导日常的思考和行为。包括三部分(Janoff-Bulman, 2010):


1.世界是美好的、良善的。人们相信世界上的人天性为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多为好事。


2.世界是有意义的。事件的发生原因总是可以用正义法则和控制法则解释,即人们认为正义永远可以战胜邪恶;同样,人们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控制所发生的事,以使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3. 自己是有价值的人。人们认为自己的本性为善,认为自己比他人更优秀(苏逸人,陈淑惠, 2013)。

 

假定撼动理论认为,重大的创伤事件会撼动个体的核心信念,迫使个体改变原先的基本假设和信念,建立一个新的、更“抗震”的信念体系。


因此,创伤经历者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认识需要会更多元一些。该理论进一步指出,个体在创伤前的基本假设和信念越正向,其在创伤后破坏的情况越严重,越易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然而这些人并不难重建新的、正向的核心信念,因为孕育正向假设的心理结构、历史和社会环境,有助于他们重建新的、稳定的信念体系(苏逸人,陈淑惠, 2013)。


核心信念挑战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

 

当人们经历创伤事件后,需要问自己:


“这个(创伤)事件所带来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都会受到撼动,甚至颠覆我们原有的信念和看法。在这些事情发生后,你是否重新审视自己的信念和看法?”

以下每道题5分,得分越高,说明自己的核心信念被调整得越明显。


  •  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我认真地反思了各种事情发生在人们身上的公平程度。

  •  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我认真地反思了各种事情发生在人们身上的可控程度。

  •  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我认真地反思了我对于他人所抱有的假设,即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的原因。

  •  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我认真地反思了我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所抱有的信念。

  •  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我认真地反思了我对自己的能力、优点和缺点所持有的信念。

  •  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我认真地反思了我对于将来的期望所持有的信念。

  •  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我认真地反思了我对于生活意义所持有的信念。

  •  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我认真地反思了我的宗教信仰或精神信仰。

  •  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我认真地反思了我对于自身价值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所持有的信念。

文:吴翔  (心理套娃发明人 ,心理咨询师二级,网易特邀讲师,壹心理特邀直播、录播讲师;中山大学心理学硕士;心理艺术化创新实验室核心成员;TEDx演讲嘉宾;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危机干预委员会心理援助热线项目发起人之一;广州交警青年“路战队”学院策划者之一,广州青年就业创业导师;微信公众号:搜索wuxiangxinlimen或者心理门,心理咨询,请在壹心理咨询页面,搜索“吴翔”)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