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效应:“格式化”的人生真的简单又快乐吗?

亲爱的读者,你好。

此时此刻点进这篇文章的你,你是否还记得你的高中生涯?

高中时的你,是按部就班严格地紧跟老师讲课步伐的“好学生”,还是自由探索学术奥秘的“学霸儿”呢?

每每提及到教育话题,特别是我国和西方国家教育观念,我们总是习惯性的与“自由”挂钩。从小到大,父母老师就教导我们,学习这件事一定要按部就班,跟着老师的探索思维、顺着教学大纲、课本目录一点点吸收掌握,切记不要自以为是的超前学习,只有这样你才能顺利考取好大学。

虽然父母明知道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存在种种弊端与不合理,但依旧选择默默接受。

跳出学习,职场同样如此。

中国的父母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关心孩子的父母,在2018年的春天,在合肥市三大片区做过一项街访小调查,结果真的很有趣。有趣的是家长的消费观念,很多家长舍不得给自己一套名牌的衣服、买稍微昂贵的家电家具会选择货比三家,甚至买生活日用品都考虑拼多多、淘宝优惠券等。

他们并不是消费不起,只是口中的“不值得”。

宁愿给孩子多报一节3万的钢琴班,也不愿给自己买一双几百块的皮鞋。

正是父母太爱我们,对我们付出如此之多。

我们的父母似乎把孩子看成手中的“提线木偶”,为我们提前铺设好人生列车的轨道,一旦偏航,立刻引导扶正。这种最坏的结果就是:现在孩子缺乏“好奇心”。


好奇心,是推动每个人自主前进的内在动机

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你重燃好奇心,用心感受快乐人生。

01

好奇心匮乏的状态


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可以简单地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格式化生活”。

每天6点起床,6点半洗脸刷牙,7点多准时吃早餐、挤地铁、坐公交,9点打卡上班,开始一上午的忙忙碌碌,然后吃午饭、午休……日日夜夜重复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想要做的、所思考、所完成的事情,可以说千篇一律的相似,仿佛把自己生活完全活成了一个“模板”。

从前作为局中人,我从未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

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惊奇地发现这种状态有多可怕。

“格式化生活”意味着什么?通俗的说,就是把自己“封装”在了一个狭小的格子里。每天生活逻辑就是简简单单地复制粘贴前一天的所思所想,格子之外的花花世界,似乎“雨我无瓜”。

这就是现在人常常劝导年轻人跳出来的“舒适区”,封装起来的小天地,就是我们生活的舒适区,“舒适区”的生活可能并不能让我们感到舒适,更多的只是让我们“习惯”这种生活。

一个处于舒适区,处于封装后的小格子里的是几乎没有好奇心的。


好奇心只会一点点消逝,直至匮乏后,就更不可能走出小格子了。

当我们被困住在小格子里,又如何走出来呢?


不断地拓宽人生的边界,学会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紧紧把握住生活的主导权,人生列车从“自动驾驶”模式转变成“操控模式”,遇见旅途中的美景,不妨停下来静静欣赏一番。

02

保持好奇心的方法


开拓我们的人生边界,唯一的方法就是保持好奇心。

俗话说“好奇心害死猫”,但是,只有当我们拥有好奇心,才会拥有探索人生的乐趣,特别是感受“小格子”外的灯红酒绿、花花世界,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重拾好奇心呢?

001 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提问的功劳。

你有没有发现一件奇怪的现象,当你准备阅读一篇陌生的文章、一段逻辑思维复杂的文字时候,脑海中没有思绪,从头到尾浏览一遍,脑海中依旧空空如也,感觉这些文字根本进入不了自己的视野、进入到自己的大脑中。

从小到大,老师就教导我们,学会带着问题读文章,这样你会发现,之前根本看不懂的文字段落,瞬间可以抓住主体,轻松地理清了故事线。

在我们未知领域学习的过程中,不妨先向自己提几个问题。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快速地提取事件的主体(人物、时间、地点),只有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情况,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深入研究,如事件发展的原因、事件结果对当事人的影响等等。

提出一个好问题,会帮助人们导向一种求知的状态。

正是这种的求知的状态、探索未知的过程,会把我们的好奇心激发起来。

满足好奇心的过程,就是将我们认知边界开拓的过程。生活的世界,不再是那一个小小的“方格”,一点一点的突破,方格的面积也一点一点的扩大,从原先小方格,变成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再变成一座小房子……我们活动范围再逐步的扩大,最终会变成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

那么一个好的问题又是如何提出的呢?

一个好的问题,它必然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板格式、也没有正确与否的标准答案,它是一种打破个人边界感的提问。简单地说,就是切换自己看待事件本质的视角,跳出原有的角色,这也是我们常常所提到的“换位思考”,通过当事人对立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

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你会发现,世界依旧很美。

002 主动设置人生挑战


我想在这里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拉伸感。


在《认知觉醒》这本书中,作者对舒适区、困难区、拉伸区做出了精准的定义。


  • “舒适区”即能力范围内的事,或者说是自己擅长做的事;

  • “困难区”即自己能力不足以应付的事;

  • “拉伸区”即介于二者之间的弹性空间;


作者同时也在书中举例一则心理学经典实验研究,加州理工大学心理学家向实验对象发放一份40个问题的答卷,在答题过程中,用FRMI技术逐一扫描受试者的大脑。19名受试者在阅读问题后,要对自己的好奇心程度打分。越想知道答案,说明好奇程度越强。

研究结果发现,当受试者对答案很确定和很不确定的时候,对答案都不怎么好奇。

 

恰恰是模棱两可的题目时,对答案好奇心愈发强烈。

实验结果告诉我们:

程度适中的不确定性,才能唤起最强烈的好奇心。


在学习过程中刻意练习时候,目光不要仅仅把握在“舒适区”和“困难区”。简单地说,在我们备考期间,不要一味地刷简单的题目、也不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攻克难题,按经济学的原理,这一类行为都是最不经济的,它无法做到练习效果的最优化、效益最大化。

其实,舒适区的作用是让我们保持生活自信心,而困难区的作用则是让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心,努力将自己生活在一种被拉伸的状态之中,既能对未知世界保持饱满的热情,又会积极主动去探索,简直不要太nice!

为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间隔性的设置一些挑战,你会重燃对事物、知识的好奇心。

003 保持接触新事物的稳定频率

时代在发展,必然结果就是新鲜事物的诞生。

我们聊天方式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历史上的烽火狼烟开始,再到家书信件,接着流行一时的短信,最后到今天的互联网即时通讯。当我们身边产生新鲜事物的时候,最先接触、最快接触的一批人自然是年轻人,那么,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老年人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过程如此慢呢?”

其核心就是,他们的内心是拒绝接受的。

随着年纪地增大,我们会对新鲜事物所产生的好奇心逐渐消逝,我们会无意识的竖起了一道防火墙,来防止新事物的侵袭,保护好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这一点不难理解,老年人最后的夙愿其实很简单,求一份心安理得,守护好脚下的那一片小天地,再也没有时间、精力去追求外面世界的精彩,安安稳稳的过完一生,足矣。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不幸的,我们不能像老一辈人一样求一份安稳,我们需要不断接入新鲜事物,以致于不被这个时代淘汰。

心理学家乔治.罗温斯坦认为:好奇是对信息缺口所作出的一种反应。

简单的解释,当我们意识到已经知道的信息和想要知道的信息之间有差距时,我们就会产生好奇心。

新事物,能让我们真切感知到信息差距

所以,不要畏惧新鲜事物带来的紧迫感、危机感,勇敢的接触它、利用它,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这个没有边界感的世界的小美好!

好奇心是我们学习的强大内在动机。

让我们重燃好奇心,主动地从“格子”里走出来,留意一下这个没有边界感的世界吧!

参考资料:
【1】《好奇心》,作者[英]伊恩·莱斯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认知觉醒》,作者周岭,人民邮电出版社
文字:萌洋洋同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无版权图片
原创:萌洋洋同学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