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分居了?醒醒吧,人家只是探索新式亲密关系

作者:Simon Duncan
来源:微信公众号:译言(ID:yeeyancom)

01

新式关系

对许多情侣来说,同居表示两人的关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传统上这意味着结婚,但今时今日很多人在婚前或分手前已经进入同居状态。实际上我们还有第三个选择——分居婚,或称分居恋人。

这种现象出奇地普遍,而且正日渐成为更适合现代情侣的新型生活方式。早前有调查显示,西欧、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约有10%的成年人属于分居恋人,而在英国,统计学定义上的“单身”人士当中,多达四分之一拥有亲密伴侣——分开居住的那种。

分居恋人能享受到独立自主的所有好处,包括在自己的空间里做自己想做的事、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好友交往,同时享有与伴侣亲密相处的乐趣。有人甚至认为这是“颠覆性别规范”,或者说女性至少可以逃离传统的劳动分工。

然而,我们研究揭示了一种更阴暗的动机——人们选择成为分居恋人是因为当他们与伴侣共同生活时会感到焦虑、脆弱甚至害怕。而且,尽管分开居住,女性大多仍然在其中继续扮演传统角色。

02

保持独立

分居恋人中有些的确分隔异地,更多的却是住得很近,甚至住在同一条街上,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一起。几乎所有人都通过短信、Facebook、Facetime等通讯工具保持联系,而且几乎所有人都期望保持一夫一妻制的忠诚。

调查显示分居恋人基本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大多是年轻人,将同居视作人生的下一阶段,但认为目前“为时尚早”或是“还没有准备好”。第二类是想同居却无法同居的恋人,可能是无法承担共同居住的房子,也可能是其中一方在外地工作、拿不到签证抑或身处监狱或疗养院,有时甚至可能是宗教信仰不同而遭到其中一方家庭的激烈反对。

第三类则是出于个人“偏好”而选择长期分居,大多是已经结婚或曾经共同居住的老年人,希望通过分开居住来获得更好的新生活。


03

恐惧和威胁

然而,根据全国调研和50个深度访谈,我们的研究发现,第三类“偏好型”分居恋人的故事不尽相同。他们并非主动通过分居来探寻新型亲密关系,相反,他们观念中的理想关系仍然是传统的家庭模式——同居、结婚并组建家庭。但在实际生活中,受访者往往恐惧这种理想模式,因而选择分开居住,以在保持亲密关系的同时有效应对这种恐惧。他们大多在之前的同居关系中受到了经济上或情感上的重创,部分女性甚至可能遭受过虐待。正如米歇尔解释:“我不想失去我的房子里的一切,我不想被占有,也不想被一个应该疼爱我的人痛打。”

于是乎,米歇尔“筑起了一堵坚固的砖墙”,那就是与现任保持分居恋人的关系。另一位受访者格雷厄姆在与妻子分开后经历了“无法想象的巨大压力”,“没有栖身之所,身上什么也没有”,分居继而成为一种“自我保护”。

目前的伴侣也可能是个问题。温迪曾经和伴侣同住,却发现对方“一喝酒就不是个好人……他虐待我和我的儿子。”

分开居住是一个解决办法。麦琪非常反感伴侣的“硬核”绿色生活方式——对方不洗澡,时常不冲厕所,没有集中供暖(而麦琪出于医疗原因需要集中供暖)。她还觉得伴侣看不起她,认为她智力低下。因此,与理想中的夫妻婚姻相比,分居婚成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有些男人认为和女人同住是一种威胁。本就是那种“不善于承诺的男人”,他认为“分开住至少是‘安全的’”。研究中有好几位男士都希望在国外找到更“听话”的伴侣。丹尼尔的现任伴侣居住在罗马尼亚,比他年轻得多。他解释说,离婚把他的“整个宇宙都炸飞了”,现在他认为“英国女人……似乎什么都要现成的——我根本就不想和英国女人交流。”

既然如此恐惧、担忧、厌恶,他们为什么还要找对象呢?答案是对爱和亲密关系的渴望。正如温迪所言:“我真的很爱他……在他不喝酒的时候,我很愿意和他在一起。”

麦琪告诉我们,她“真的很爱”她的伴侣,而且他们“达成了一项协议”,根据协议,麦琪会给对方做饭、洗衣服、熨衣服,对方则会每月带麦琪出去一次并付钱。即便是自认为通过分居婚能在亲密关系中获取优势的杰玛,也发现自己处于“妻子模式”,为对方洗衣服做饭。

因此,对于某些人来说,分居婚并非对某种新式或美好亲密关系的探寻,而是对脆弱、焦虑甚至恐惧的一种反应,从中寻求保护而已。

原文链接:https://phys.org/news/2020-01-couples.html
原作者:Simon Duncan
译者:Claire
监制:April
来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译言(ID:yeeyancom),发现、翻译、分享中文之外的互联网精华。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