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从生到死,都没被看见过?

文:碗仔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20年后,我终于活成了我妈最害怕的样子”:多少人从生到死,都没被看见过?

每个人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或者你就是这样的人:

 

没办法感同身受感人的亲情故事,却又很羡慕,被家庭的爱包围的人。

 

他们对父母很陌生,关系很疏离,从小就缺爱,性格很敏感。

 

朋友说,像他们这样的人,说白了就是留守儿童。

 

不知不觉,第一代留守儿童,已经成年了。

 

我想知道,从小不被爱的他们,到底是怎么长大的。


01

“我活成了爸妈最害怕的样子”

27岁的宋春江,从小就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


对他来说,爸妈只是个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特别不熟。

 

15岁那年,他离开老家,独自到广东打工。他憧憬着,努力工作,摆脱上一代的命运。

 

大多数农民工,进了富士康的流水线,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枯燥乏味。

 

如果运气不好,碰到黑中介,还会被黑工厂、黑老板坑钱,最后血本无归。

 

而最终,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鞋厂里刷胶水。

 

每天工作11小时,每月只放一次假。

 

工作一年后,他发现,一切都跟之前想象的完全不同。

 

刺激的化学性气味,让他得了鼻炎。

 

憋屈的他彻底怒了“晚上10点下班,吃个宵夜,又继续干到凌晨2点,第二天还他妈上班。赶货的时候,还要通宵,卧槽”。

 

问他一个月能赚多少,他说:“他妈才650块钱”。

 

真苦逼。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学历,他没有;技术,更没有。

 

这是宋春江第一次真正体会到,现实的残酷。

 

他不甘心,觉得一定有比这更好的工作。

 

于是,他转行当KTV服务员没想到,只干了两三个月,就不做了。

 

理由是“天天跑来跑去,送水还整理房间,扫卫生,扫地拖地的,累不累,我靠”。

 

他还当过保安、治安员,却因为不能玩手机、工资又低,觉得这样的工作不能忍受,辞了。

 

结果,在深圳打工10多年,最后还是老样子:钱没挣到,更没有脸面回家。

 

那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似乎在告诉他:“你不配拥有这座城市的入场券”。

 

他也从未想过,为什么自己就只能生活在最底层?

 

相反,他选择了逃避。在深圳的三和人才市场混日子,人称“三和大神”。

 

没钱吃饭就“瘫睡”在街边,饿到受不了的时候,就卖掉自己身份证信息,再网贷赊点钱维持生活。

 

吃饱喝足后,他就去网吧打游戏、浏览黄色网站,虚拟世界能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 NHK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日结1500日元的中国年轻人》

 

还有梦想吗?


宋春江说:“没有什么梦想了,以前还想改变命运,现在太遥远了,不现实”。

 

还要努力吗?


宋春江已经放弃了。

 

有人问他:“你老了以后怎么办?”他笑着说:“老了死了就死了,没有办法”。

 

他从来不想自己的明天,也不想家。

 

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家。

 

毕竟,他都是自己一个人,野蛮粗暴地长大。没有良好的教育,也没人教会他什么叫责任。

 

就这样,他活成了爸妈最害怕的样子——延续贫穷。

       

△NHK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日结1500日元的中国年轻人》

 02

“如果可以,爸妈再爱我一次吧”

朋友说:“我特别能明白宋春江对家的感觉,就是什么感觉都没有”“别说是父母,就算是爱人、朋友,我们都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

 

小时候,她特别怨恨爸妈,觉得他们不爱她,所以才不管她。

 

成年后,即使知道父母不容易,但也很难亲近他们。

 

大学4年,她不会主动给爸妈打电话。尽管父母开始关心她,但她已经觉得没有必要了。

 

妈妈打电话给她,除了回应“哦”“嗯”“啊”,她不知道要说什么,尴尬。

 

有一次,爸爸给她发微信说:“你的婚姻大事,我们一直很着急。不知道你现在有没有谈?请你上点心吧,你的堂弟堂妹都有着落了,就剩你,还没有谱了”。

 

她的第一反应是:“我为什么要听你的话?小时候怎么不见你这么管我?”

 

最终,她回了6个字:“已知,勿催,谢谢”。

 

她活得真像一只刺猬啊。


浑身是刺,不允许别人轻易靠近,也无法向别人表达。

 

因为缺爱,她很情绪化。连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都比自己重要100倍。

 

例如,和朋友相处的时候,她都会尽量表现出很开心。

 

她非常害怕惹周围的人不高兴,害怕别人说她不合群。

 

所以,她总是装作一副“Party 女王”的样子。但实际上,她是个“社恐”。

 

这种缺爱的“后遗症”,放到恋爱中,尤为明显。

 

别人一丁点的“施舍爱”,她都“感恩戴德”“痛哭流涕”。

 

和男友吵架,她总是在问:“你爱不爱我?你为什么跟我吵架?是不是不爱我?”。

 

男友忍不住反问:“你为什么不停地怀疑我?”。

 

为了打消她的疑虑,男友努力买了房,想和她有个家。

 

但,她还是不停地问:“你为什么不爱我?抱抱我好吗?我想听你说你爱我”。

 

有时候,她总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的爱,很害怕对方离开。

 

那种感觉,就像小时候,无论她哭得有多伤心,爸妈依然会狠心走掉一样。

 

敏感又自卑,非常没有安全感。

 

其实,她也很讨厌自己一副“作死”的样子,但她控制不了自己。

 

她说:“如果拥有足够多的爱,我是不是可以活得更快乐一些?”

 

或许,这句话的背后是在“求救”:“如果可以,爸妈再爱我一次吧。


03

“我可不可以不懂事?”

印象中,朋友很会照顾人,就像“别人家的孩子”,懂事听话。

 

然而,她告诉我:“每次看到地铁里的小孩,抱着父母撒泼哭闹,我都可以看很久。不知道向父母撒娇,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我才明白,因为从没撒娇过,更没幼稚过,所以一开始,就已经很懂事。

 

从小,父母打电话回来,都是那几个问题:

 

“有没有听爷爷奶奶的话?”“有没有好好学习?”“这次考试考了多少分呀?”

 

她以为,只有考到好成绩,爸妈才会回来;只有优秀了,父母才会爱她。

 

所以,她一直对自己的成绩非常在意。

 

终于,她考到了年级第一,拿着成绩单兴冲冲地跑回家,问他们什么时候回来。

 

爸爸却说:“我现在没办法回家,你要学会做个大孩子了”。

 

妈妈还不忘叮嘱她:“你是个懂事的孩子,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你要帮他们照顾好弟弟”。

 

她只是想和最亲的人分享喜悦啊,“为什么你们都不好好听我说呢?”。

 

渐渐地,她习惯了什么事都自己做决定,不会跟爸妈讨论;


受了很多委屈,但从不会轻易告诉爸妈,独自硬扛……

 

而这些沉默、隐忍,恐惧,以及讨好,在麻木的大人眼中,便是懂事。

 

又有谁,能读懂她背后的孤独?

 

明明想要被关爱,却变得所有事都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表面非常独立,但内心一点也不强大。

 

大部分关卡都是自己咬牙坚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哭成傻逼。

 

更残酷的是,比起他们,那些主动懂事的人,更让人心疼。

 

我曾经看过一个节目,一个小女孩,妈妈在她1岁时去世,爸爸很早就出去打工。

 

记者问她:“你有什么想对爸爸说吗?”

 

她说:“爸爸你快回来,我很想你,我永远爱你。

 

就算你永远不回来,我也永远爱你。我知道你很苦,我会努力帮你争光。

 

你赚钱不回来,是因为你要给我交学费、买文具,照顾我长大。

 

爸爸谢谢你,我会永远想念你”。

 

在场的人,都落泪了。

 

唯独小女孩很淡定地问:“你怎么哭了呀?”

 

她只有9岁,却已经以成年人的眼光,理解了父母。

 

尽管父母们为了生计,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是,我不知道,这过于“早熟”的背后,是否压抑着什么。

 

当她长大了,遇见同龄人,会不会也在奢望,做一回孩子?

 

毕竟,她本该享受这个年纪应有的稚嫩,本该享受被爱的感觉。

 

有人说:“我宁愿她没有这么懂事,因为我知道她这每一分懂事,都来源于我们的亏欠。

04

“我终其一生,都渴望被你看见”

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渴望被关注,尤其是童年时期。

 

父母的看见和回应,都能让我们充分享受到爱的滋养,给予我们独立和勇敢的底气。

 

而正确的回应,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倾听他的心声,肯定他的情绪。

 

武志红曾说:“回应,就是光”。

 

当我们的情感得到回应,我们的生命力更有热情,有感染力。

 

反之,哪怕这个人身上有天才般的创造力,他依旧会被损耗,也不会幸福。

 

这让我开始怀念,那个曾被柴静采访过的,在山区支教的德国人——卢安克。

 

在广西板烈村,有一群留守儿童,自己做饭,自己种菜。

 

连生病发烧,他们都只能自己去医院,有孩子说:“我谁都不需要”。

 

柴静问他:“你觉得这是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吗?”

 

卢安克说:“是真实的,但不是全部,他们也有弱的另一面,那是孤单的”。

 

孩子们藏起来的,没办法表达的东西,被卢安克看到了。

 

为了消除孩子的孤独感,每个星期天,他都会去不同的孩子家住。

 

陪他们生活,陪他们玩,陪他们经历各种事情,这就是回应。

       

△ 卢安克接受柴静采访


可惜,大多数时候,因为贫穷,他们从未被看见。

 

如今的中国农村,这样被忽视的留守儿童,还有697万

 

我们还能做什么,让他们免于受到同样的伤害?

 

你可以在厦门鼓浪屿钢琴码头上,看见他们的心声。

 

中国银联诗歌POS机·厦门站,应鼓浪屿国际诗歌节主办方邀请,用充满温暖元素的诗歌POS,创新出了极具新颖的作品发表渠道。

       

考虑到捐赠过程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你可以通过中国银联云闪付APP、银联二维码和银联手机闪付三种支付方式,支付1元,获得一份《大山里的小诗人诗集》。

 

并且通过现场一台专属定制的中国银联诗歌POS机,获得国内外著名诗人作家的诗歌作品。

 

所捐助的善款,将全部用于“中华儿慈会儿童希望助养诗歌POS机”项目,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课程。

       


中国银联还特意将孩子们的诗歌改编成了一首曲子,邀请厦门二中合唱团倾情歌唱。



诗人陈黎,通过朗诵诗歌,与孩子们隔空对话。

△中国台湾诗人陈黎

而青年作家周钰淇说,这些孩子,能够敏锐地捕捉父母的神态。

 

例如这首《采蘑菇》,爸爸采蘑菇时的情绪变化,让诗歌拥有难得的层次感。


      △青年作家周钰淇

       

△ 诗歌——《采蘑菇》
云南省雨露中心完小 成燕
这一朵,那一朵
爸爸没有笑
收获了
爸爸笑了

为了被更多人看见,中国银联诗歌POS机走进厦门著名地标建筑货币文化馆、乌镇互联网大会。

 

并且,将全部诗歌都翻译成了中英双语,让山里的才华走向国际,树立中国的文化自信。

2019年10月15日开始,现场已经有不少观众,自发站在舞台上读诗,鼓励孩子们继续坚持自己的诗歌梦想。

       

这个温暖的活动,将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厦门是全国巡展的第一站,后续四座城市分别为深圳、广州、成都和北京。

 

愿你我一起,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让他们的感受与心声,被更多人看见。


——The End——


PS:文中留守儿童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图表:2018年农村留守儿童数据》

 

作者简介:碗仔,用颜值说话的记录者壹心理主笔团,一群和弗洛伊德抬杠的年轻人。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排版:小鲸鱼,林洁愉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