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高考放榜,一位考出了高分623分的外卖小哥引发了关注。
王威是湖北襄阳人,26岁的他是高考的“老玩家”了。2013年,他以590分考入中国农业大学的食品工程与科学专业。可入学后他沉迷游戏,到大四时因挂科太多,被学校退学。
退学后,他做过教育机构的培训老师、搬运工、美团外卖员等,最终决定重新参加高考。网上很多人说他的经历很励志,可王威面对媒体时说,不觉得自己很励志。
或者应该这样说,王威“大落大起”的前半段确实是个反面教材,可他在后半段中展现的成熟、通透和深刻的自我认识,还有他及时醒悟之后的奋斗精神,确实值得很多人学习。
很多大学生也有像王威一样的迷茫期、萎靡期,但他们最后未必有幸能够走出来,反而罹患抑郁症甚至双相情感障碍,更未必能勇敢地直面自己的不足,脚踏实地地重头再来。
王威的经历也给很多家长带来启示:
孩子考上了好大学,并不代表从此就前程无忧了;
孩子休学、退学,并不代表这辈子就黯淡无光了。
01
“学霸”被退学
2013年,王威第一次高考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这是一所教育部直属、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
简单来说就是,这是一所很多考生拼尽了全力,削尖了脑袋都未必能考得上的重点大学。王威能考上,这意味着他在高中时的学习成绩其实非常好,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别人家的孩子”。
所以王威被中国农业大学退学的时候,他的父母、亲朋好友、高中老师等人肯定是非常震惊的:本来懂事勤奋的孩子,怎么上了大学就堕落了呢?那么辛苦考上了好大学,怎么就不好好珍惜呢?
王威,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像王威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教育部曾公布2017年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的退学率。清华、北大的退学率分别为7.6%和4.2%,两所高校加起来的退学人数有300多人。
从某个角度上讲,他们都是曾经的王威。
王威在采访中“自曝其短”,上大学时他对很多事的态度认识都出现了偏差,对前途很迷茫,对专业没兴趣,比起身边优秀的同学,他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没有了自信。
很多从小地方考上大城市、名牌大学的大学新生都有这种感觉。他们家庭经济一般,上大学之前基本只知道埋头学习,眼界和认知层次主要局限于课本知识,对社会和人际交往不了解,拿得出手的兴趣爱好也没有。
有些人自嘲是“小镇做题家”,认为自己出了小镇,除了做题,其实啥也不会。
在名牌大学里,这些学生很快就褪去了高中的学霸光环,与一些能力全面、眼界开阔、性格开朗而自信的同学形成了强烈对比。他们认为自己毫无吸引别人的亮点,老师和同学根本不会把自己放在眼里,也害怕与这些优秀的人打交道。
这就是王威说的“没有存在感”,还有他表现出来的社交障碍,不愿意与同学交流,很怕接到老师和学院领导的电话。
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时王威的表现完全符合北大教授徐凯文提出的“空心病”,也基本达到了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有明显的情绪问题和学习障碍。他沉迷网络游戏主要是出于逃避,让自己在虚拟世界中能暂时缓解压力,不去想现实中的迷茫和困难。
为什么他不选择休学?有可能是因为在他当时的认知里,休学也只是暂停了这种状态,休学结束后他仍要回到这个环境和专业,继续迷茫和痛苦,更别说休学后还得回家面对父母了。
所以他得过且过,能躲就躲。如果那时强迫他去学习、上课,他很可能很快就情绪崩溃,甚至出现人生毫无意义、不如去死的轻生念头。因此签下了退学通知书之后,王威反而有种解脱的感觉,终于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入新的角色了。
从某个程度上说,如果当时没有人能及时引导王威看清自己的问题和根源,引导他进行科学而理性地人生规划的话,靠他自己是很难走出来。
而他当时的身边确实缺乏这样的角色。其父母可能是很朴实的人,对精神心理学根本不懂;他的老师、班主任难以抽出精力给他太多关注,往往也未能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其身边的同学就更难给他指导了。
所以王威其实不用自责,这并不完全是他个人可以改变的问题。即使他当时勉强毕业了,就业时很可能也会面对一样的迷茫和痛苦,只是这个临界点来的时间不同而已。
02
退学后的醒悟
退学给王威带来了不少的心理冲击,也令他开始有所成长。而且他很难得的是,他没有选择回家“啃老”,而是步入社会养活自己。
王威曾在一家北京辅导机构工作了两年,他认为这是最主要的转变阶段,是“疗伤期或缓冲期”。
他遇到了能够给他指引的贵人。那家机构的老板非常好,做人做事上都愿意给王威一些真诚的指导。王威也愿意跟他倾诉,逐渐开始敞开心扉与人交流。
人的际遇就是那么奇妙,有时候,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贵人指路。
而且工作性质使然,王威辅导学生时必须与学生、家长交流。可能在工作的过程中,他得到了老板、学生、家长的认可,这也令他找回了一些成就感与自信,缓解了他的情绪问题。
后来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王威回到了襄阳老家。他做过搬运工和外卖员。这些工作一方面丰富了王威的阅历,一方面也深刻地令他感受到学历低的限制。
王威,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当外卖员的薪水并不低,在当地来说甚至算得上不错的收入,可是这个职业门槛低、天花板低,收入背后要付出的体力和时间成本非常高。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或许一辈子就在蹉跎中虚度了。
王威意识到这不是他的命运,不是他想要的人生。他意识到学历实在太重要了,决定再次参加高考。
有人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吃过没有学历的苦,才知道学历有多香,对比起送外卖,王威肯定觉得还是在大学里读书舒服多了。
其实这种解读不是没有道理,但仍比较表面。王威不是吃不得苦,而是他心中一直有追求和期待。
读大学时,他可能阴差阳错没有选中真正喜欢的专业,也没有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充分的准备,一下子失去了奋斗目标。他被现实打懵了,不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追求,不知道该把着力点放在哪里。
而退学打工后,社会开阔了他的眼界,尝试过不同的工作后,他开始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某种程度上,这是个试错的过程。
他在抖音视频中表示自己可能会报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或华中师范大学,这个选择确实相对明智。不比理工科专业,师范及财经方向对年龄的限制不大。如果他能顺利毕业,就业前景还是很可观的。
起码从现在的信息来看,王威这5年的时间没有白费,他在这个过程中找对了方向,选择了合适自己的赛道。
记者问王威有没有“年龄焦虑”。王威的回答非常成熟:只要自己不把年龄当成一个障碍,那这就不是一个问题。
“当你足够自信的时候,别人有点介意(年龄)的时候,你会拿出一些真实的本领出来征服他,我觉得这也挺好”。能说出这句话的王威,其实已经内心有自信、睿智了。
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上看,王威现在取得的成绩也只是其中一个人生阶段,远未达到他心中的目标。
建议王威向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宋远升学习。宋教授15岁辍学,当过煤矿工人,曾对金钱有盲目的渴望。可当他在矿地上目睹工友遇到意外身亡之后,他终于醒悟,选择回校读书,最后成了大学教授。
王威以后在求学、工作和生活中肯定还会遭遇挫折,为了尽量避免他再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再次失去奋斗的动力,我建议他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发展趋势,制定更加具体的人生目标,而且要有清晰的路线图。
这能帮助他具备更强的逆商,更从容地面对困难,实现目标。
03
“浪子回头”的启发
王威的“逆袭”很难得,也确实很罕见。大部分退学、辍学的人可能一直就停留了在那个层次,就算是幡然醒悟,也未必有勇气重头再来。
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王威那样,在社会中遇到贵人。这时候,父母的角色和引导就非常重要,父母应该充当孩子的人生导师的角色。
对于孩子当下的成绩或挫败,父母都一定要具备时间思维,从一生的高度和长度去考虑,提前做好准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父母以为考上名牌大学就前途一片光明了?
不,孩子有可能难以适应环境和专业,出现“空心病”,休学、退学,打回原形,甚至比原来更差。
孩子休学、退学,这一辈子就只能“躺平”,无法获得成就了?
不,这个社会提供了很多教育和上升途径。在2001年国家就放开了年龄和婚否限制,允许社会公民参加高考。如果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有清晰和科学的目标,有越挫越勇的高逆商,我们可以不断提升,一时的挫折仅是成功垫脚石。
我们曾接诊的患者皓轩也因病辍学5年,直到23岁才考上了大学,目前已经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还积极准备考研。
如果孩子罹患了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比如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父母要理性地明白当务之急是修复亲子关系,解决孩子的情绪障碍,甚至要解决问题的根源。孩子才能更快地恢复学习动力和意识,尽快回到人生轨道。
如果父母能做得更好,还可以在孩子出现问题之前就做好引导。王威在中国农业大学上学时逆商是非常不足的,对自己的认识、未来的目标也不清晰。显然,他的父母很可能从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对他进行这方面的引导。
我们不能因此责备他的父母,但广大父母应该从中得到经验,要有预见性地培养孩子的逆商,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有清晰的实现路线图。
当孩子变换环境、或遇到挫折时,要积极做好心理上的引导,孩子才不容易形成心理创伤,一蹶不振。
这样的人生导师角色确实不好当,很多父母自己还“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深陷中年心理危机。父母唯有先不断提升自己,终身学习,拓宽认知边界,才能更好地指引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