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界内给孩子自由,是最好的教育

来访者,女性,25岁,她表示自己每次跟男友约会,母亲都会询问约会的详细情况,例如什么时候开始牵手,什么时候开始接吻,并对此做一翻评论,为女儿出谋划策,仿佛谈恋爱的不是女儿而是自己。

除此之外,来访者生活上的一些事情她的母亲也都会给她做出安排,比如说今天穿什么衣服,母亲会给她搭配好,母亲想让她吃什么东西,即使她不愿意,母亲还是会送到她嘴边强迫她吃下。

如果说以上这些事件都是些无伤大雅之事,那么有些家长不经过孩子同意,私自翻看孩子日记,查看孩子的手机聊天记录等,已经严重侵犯到了孩子的隐私。甚至父母还表现出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认为你是我生的,我有权利不经过你的允许看你的东西。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缺乏界限感,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就会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长时间下去,孩子就会养成处处和父母对着干的习惯,虽然看上去都是一桩桩小事,但是经过控制与反控制的长期冲突就会在内心埋下强烈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而是对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心理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首先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


父母事事都给孩子操办,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想法。慢慢的,孩子的内心就会把自己当做小孩子,还会把他人的评价当成自己的行为标准。

因为他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说不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因此就很容易随波逐流,甚至取悦他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

其次对自己产生厌恶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中国现在很多父母恰恰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对待孩子有时棍棒交加、有时痛哭流涕,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孩子。

他们往往高举“以爱之名的”大旗,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爱孩子,都是为孩子好,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父母责备子女的份儿,绝没有子女说父母的错的道理。

孩子也容易把“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观念内化于心,结果就导致许多青少年厌恶和痛恨自己。

再次学会了伪善。


孩子虽然年纪小,社会阅历远不如父母,但是孩子的内心是无法被欺骗的,孩子的内心能感觉到欺骗和伪善的意味,于是孩子以后也会学会这种与人相处的不良招数。

最后导致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同一性的感觉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母亲对孩子的个体边界不明确,过多参与孩子事务,或强迫孩子事事必须按照她的想法来,使孩子成长为无独立行为能力的巨婴。这种控制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生悲剧之起源。

然而我们应该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我们的父母并不是完人,太多这样的父母,他们曾经也受过自己父母或长辈的精神“虐待”,使得他们的情感、交流模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但他们不自知,又将这一问题通过言传身教,“遗传”给了自己的下一代。

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让他们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让对方不再把你的生活当成自己的生活;

转移对方的生活重心,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帮助他们克服“不敢走出去”的心理障碍;

根据你对他的了解,安排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当然,作为孩子,你也得设法摆脱长期以来的精神依赖,这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而最重要的就是每次坚持不妥协态度。

否则,虽然为了眼前和谐的假象,你暂时哄得了父母的开心,但这只会加深父母的掌控欲,未来你仍得相应承担内心冲突的苦果。

做父母的要学会在与孩子的互动中逐渐找到你们之间的边界,知道哪些应该管,哪些可以放手,相信孩子在边界之内有能力管理好自己,这样的结果是:家长轻松,孩子也轻松。

在边界内,给孩子自由,就是最好的教育。只有相互独立,才能真正相爱。

文:李军旗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