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舍”与“得”中感悟教育真理,还孩子一个幸福童年

最近,电视剧《小舍得》的热播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再次推向了公众视野。作为一个中年人,也是一名小学生家长看到这样的电视剧是有很多共鸣与感触的。因此决定写写由这部剧引发的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与成长的思考。


01

《小舍得》

《小舍得》是根据鲁引弓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是一部非常贴近生活的电视剧,聚焦了很多社会的热点和痛点,该剧以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为主线,三组家庭“小升初”阶段的生活为缩影,映射出千万家庭的喜怒哀乐。

中产阶段家庭:南俪、夏君山和一对儿女,这本是一个充满欢乐、和谐美满的幸福家庭,一直以来都奉行佛系的教育理念,但在看到孩子成绩下降又即将面临小升初的时候,父母也开始变得不再佛系,投入到疯狂鸡娃的队伍中,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家庭问题。


富二代家庭:颜鹏、田雨岚和儿子颜子悠,这是一个典型的鸡娃家庭,孩子从小就开始参加奥数等各种培训机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是别人家眼中的牛娃家庭,但在面临即将到来的升学压力,孩子却在压力和抵触中逐渐走向崩溃……


外来打工人家庭:被称作“别人家孩子”的米桃,虽然家境不好,却是学霸级的存在,一转学来考了班级第一,数学更是满分而进入“奥数金牌班”,然而小小的身躯却肩负着父母殷切的期望,压力太大,剧中米桃的爸爸妈妈对她说:“咱们家跳出农门,可就指靠你了。”这是看似一句来自父母赞美的话,却也是父母对米桃的道德绑架,米桃的不能承受之重。


我们有时总会以为电视剧夸大了现实,其实只有当自己真的深陷其中时,才明白原来现实往往比较电视剧还残酷。

每个身在戏外的我们都能多多少少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因此,这部剧除了给我们带来感官娱乐、引发大众共鸣,或许还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内心并为意识到或者是意识到却无法自拔的状态,从而引发自身的一些思考:我们究竟应该成为怎样的父母、又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02

焦虑裹挟下的父母与孩子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却也是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教育焦虑似乎也成了当代家长普遍存在的现象。


2018年,智课教育联合新浪教育发布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68%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非常焦虑”或“比较焦虑”,仅有6%不焦虑。

焦虑是一种情绪,任何人都会有,是对未知、对不确定的未来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情绪,适当地焦虑,会让我们为未来做好准备,而过度地焦虑却会让人方寸大乱,无法走好当下的每一步。

那么教育焦虑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是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的产物,是由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资源不平衡所导致的。

人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享受有好的教育资源,但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却是有限的。

而当今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阶层固化社会资源、财富机会都向社会精英阶层倾斜,这也就是说并非人人都能均等得享有社会资源和财富,底层群体要实现阶层跨越的希望之一就是通过教育,有一句老话叫“读书改变命运”。

教育不断地内卷后,面对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哪个家长还能淡定与佛系。焦虑的家长则容易养育出浮躁、叛逆的孩子,因为家庭中发生的一切对每个人都会产生影响,成长中的孩子们受到的影响往往更大。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下,什么最重要?


是成绩。因为成绩承载了太多的东西。父母因为孩子成绩不好,动辄大发脾气的比比皆是,但这时父母或许没意识到,成绩考砸,孩子更需要的是得到支持,因为毕竟考试失利,孩子才是那个最难过的人。

但是,身处在这样一个习惯性焦虑的社会,我们往往被自我情绪蒙蔽了双眼。焦虑裹挟下的家长与孩子,该如何相处?关于教育,父母又该如何自处,能否学会在“舍”与“得”间让自己和孩子收获爱与成长呢?

03

在“舍”与“得”中

感悟教育

《小舍得》里有这样一句话:“热爱生活才能热爱学习,而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他们一生都热爱生活。”因此,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有效地陪伴与理解,教会他们热爱生活,积极生活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生活中有舍才有得,教育孩子亦是如此,作为家长要学会取舍,如果一味地追求成绩就无限制地加重孩子的负担,那其实是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得不偿失的。


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它代表的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更值得关注的是孩子学习的能力,以及成长和健康,这才是未来。而且我们知道教育从来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近20年的马拉松长跑。

因此作为父母,应该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些,十几年的教育与陪伴,需要的是未雨绸缪,深思熟虑,而不是为了一时的成绩而不顾一切。

《小舍得》这部剧几个孩子的结局告诉作为家长的我们首先要“舍”的就是片面关注成绩的这种极端心态,成绩重要但不是唯一,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才更重要。

作为父母,自己充实而又幸福的生活应该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是孩子能健康成长的关键,不要以爱的名义去掌控孩子的人生,而是帮助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主动地创造属于自己的多彩人生。

04

教育要还孩子一个幸福童年

什么是幸福?


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出一个定义:幸福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以及社会生活上的相对完美状态,它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估,是镇定从容地面对各方的压力,是有所成效地学习和工作,是有余力地给他人或社会带来一些帮助或贡献。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幸福其实是都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能力,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任何人都无法获得发自内心的幸福与快乐,孩子也一样。

那到底是什么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幸福呢?成绩好,拿第一名就是幸福的吗?又或者是没有压力、毫无挑战的童年,就是幸福的童年?


答案显而易见,肯定都不是。

《儿童积极心理学》中这样一句话:“父母最好的爱,是在童年帮孩子建立“心理幸福感”,这是一种根植于内心,源源不断地制造快乐和幸福的力量。”

对孩子而言,“心理幸福感”会让他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以及自己能做什么,能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状态,积极、自信、勇敢地面对生活。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由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研究的是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心理特征和积极的心理品质三个方面内容,近些年来它在教育、管理、心理治疗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应用价值。那么积极心理学给作为家长的我们的教育能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1)给孩子一个幸福和谐的生存环境。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快乐的品质通常是自幼逐渐形成的,与家庭氛围和家庭教养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因此,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积极乐观的父母本身就是孩子的榜样,无形中就会给孩子的性格注入快乐的元素。

2)学会欣赏孩子,善于发现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生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都具有巨大的潜能和无限可能,而父母就是那个发现并帮助孩子发挥潜能的人,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亮点,为之提供环境,帮助并引导孩子成长,让孩子可以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3)注重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和自信。

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孩子拥有爱的能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乐观的精神面貌,对于培养自信的孩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一个积极、阳光、自信的孩子肯定是个快乐的孩子。

4)教会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

正确地认识自己是个人取得成功的前提,作为父母,首先要教会孩子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自己,认识自己。

而挫折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在所难免的,父母要教会孩子正确地看待挫折,知道挫折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

因此在养育孩子的时候,父母需要的是提供良好的环境,并站在孩子的立场,顺应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尊重个性与差异的基础上,教育、激励、引导孩子自主成长,让孩子一生都可以拥有自信、勇敢、乐观生活的能力,不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即使是独立生活也都可以积极应对,并过得很好。

每个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都不尽相同,也都需要不断的摸索和试错。通过《小舍得》这部电视剧,也许可以让我们对自身的教育方式、理念有所反思、有所取舍,在取舍间还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参考文献:
【1】《儿童积极心理学》
【2】《积极心理学导论》 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 2001年
【3】《让孩子快乐地成长——积极心理学给家庭教育的启示》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509
【4】《小舍得》电视剧 
文:心之舟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