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正在学习【自我花园】中的童年疗愈,重新自我养育计划。
一
人到中年,难免会对人生有一些感慨,对不起,我也是俗人一枚。
“我这都是为你好,等你长大了就懂了。”
“唉,当初就说不要嫁给这样的人,你偏不听,现在闹到离婚的地步。”
一边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苦口婆心,诲人不倦,希望给到孩子人生最大的保护;
一边是想挣脱父母束缚的儿女,既要忠诚于父母,又渴望能自己走出一片天。
父母爱孩子,这是不可否认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天经地义的。爱,让父母与孩子有了这个世界上最强大、最长久的连接。
溺爱,还是真爱;放手,还是控制。只是,爱的方式、爱的力度也会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父母那里孩子看到并学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问题、如何控制情绪,无论是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还是情绪模式,首先都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
父母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给予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比如:
0-3个月,孩子从父母对他无条件的接纳中,获得爱的能力、与人连接的能力;
4个月-3岁,孩子通过父母对他的养育方式,以及父母的相处模式中,获得安全感;
4-5岁,父母对孩子肯定、赞美、认同,培养他的独立自主和价值感;
6-7岁,孩子会把父母当做模仿的对象,学习他们的各种行为模式、处事风格。
爱的能力、与人连接、安全感、独立自主、价值感,这是每个人身心健康所需要的,只有心理营养充足了,生命的鲜花才会绽放。
心理营养不足,会表现情绪障碍、行为偏差、人际关系障碍。不仅是孩子,他会影响人的一生。
比如小孩子害怕分离,入托焦虑,不知道如何与小朋友分享,不懂得怎样表达好感和爱意。
一些成年人,则不敢建立自己的亲密关系,与异性相处会不安,也有的受困于亲密关系的模式。
之前和大家分享过我与老公的故事,里边就提到了我们长达11年的磨合,其实,哪有什么大不了的矛盾、解不开的疙瘩,这些争吵、磕绊,不过是我们在这段亲密关系中的自我成长罢了。
“你的婚床上躺着6个人”,两个原生家庭分别派出一个代表,组成了新的家庭,但双方又都带着各自原生家庭的模式进入到婚姻中。
我对老公的否定、指责,批判他没有责任感,一方面来自于我的原生家庭,母亲对父亲的模式,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他的家庭,父母对他的娇生惯养,造成还没有完全断奶的“妈宝男”。
每次争吵后,我都要执拗的继续讨个说法,这份倔强,只是我在这段关系中因为缺乏安全感,而筑造起自我保护的高墙。
父母的激情都是通过频繁的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体现出来的,在父母的婚姻模式里,我感受到的是害怕与恐惧。
只是无形中,我也在我的婚姻里重复着他们的模式。
我埋怨,老公在我与婆婆之间的感情天平上,总是摆不正,老公与自己的父母无法真正做到心理上的分离,导致婆媳关系错位。
婆婆的好心,在我认为是“干涉”,婆婆替我分担更多,给我带来的是各种“越界”。
其实,所有我们在关系中的烦恼,均能从与父母的关系中找到“病因”。也再次说明了,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是否幸福。
二
如果原生父母无法满足我们的心理营养,就会去寻找理想中的父母来滋养我们。理想父母在哪里?他们一直都在我们的内心里。
人的自我状态存在3个阶段:儿童、成人自我、父母。有5个部分:爱心父母、批评父母、承认的我的状态、顺从儿童、自由儿童。
爱心父母和批评父母,就是我们的内在父母。当我们做错事时,内心有一个声音“你就是不行”、“这都是你的错”,是批评父母在否定着我们。
“放轻松,这不是你的错,下次会做到更好”、“宝贝,给你一个温暖的抱抱”,是爱心父母在给我们鼓励,得到认同后的我们将会更加有力量。
有时,我在想,为什么我是一个乐观积极阳光的人?一定是内在的父母在我每次受挫时,不断给予我鼓励做的正确引导。
高考失利了,这只是一次人生的小测验而已,不要因为这一次的成绩而否定了你无限可能的人生;
爱人不见了,你值得拥有更好的,真正爱你的人从来都不会让你伤心落泪;
跌入事业低谷,人生就像心电图,起起伏伏,如果变成一条直线,说明你就挂了;
我们要学会做自己的理想父母,不断给自己肯定与好评,重塑成长型思维模式,并在失败中学习成长,从而修复和完善自己,而不是自我否定和自我抛弃。
我们抛弃的,往往是一些没用的、无趣的、没价值的东西,在抛弃时,我们的心是放空的,有一种解脱感。
既然有“抛弃”,那自然说明抛弃之前是曾经“拥有”过的,也就是说这些东西曾经给我们带来价值、带来乐趣、做出过贡献的。
人,不是物品,他不像物品有所有者,人是有独立人格的,哪怕是孩子,只是父母生了他,也不能控制他,这个孩子具有独立的人格。
基于以上,之所以人会“被”抛弃,只能说是自己抛弃了自己。
自己为什么会抛弃自己呢?
主要是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
1. 对自己的价值不确定。
就像你在官网买了一部价值6000块钱的手机,无论别人如何诋毁,你都不会介意,因为你笃定这部手机值6000块。
可你却很介意别人对你这个人的评价,说明你对自己的价值不确信。
相信了他人对你的评价,无疑是把人生的选择权交由到别人手中。
2. 自我否定。
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了,不值得了,嫌弃自己是个没用的人。
人的价值不是固定的,是有无限可能的,一旦自我否定,就出现了限制性思维“我不会”、“我不能”、“我不被允许”,因此失去了自由,限制了人生。
我有一次跳槽的经历,那时因为个人原因,从一家公司的高管,受人举荐,跳槽到另外一家公司做了普通的员工。一把手对我满怀愧疚“沈总,庙太小了,没有你发挥的空间,暂时委屈你了。”
整一年的时间,公司花钱养着我,基本没啥具体的事儿可安排,那段时间,我居然绣了好多十字绣。
最后,赶上单位裁员的机会,我主动离职了,认为这是我给公司能做的最大贡献。
无事可干、干领工资的那一年,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被抛弃”了,不是被领导和同事抛弃,而是我内心感觉被外界隔离,失去了与他人的连接,丧失了存在感。
那时的感受,像极了《甲方乙方》蜷缩在村边等待工作组接他的富豪,再也不腻歪城里的山珍海味了,困顿到村里因为他都见不到一根鸡毛的地步。
与自己有着很好连接的人,不会感觉孤独,他只会孤单,因为他整个人都是敞开的,与整个世界都保持着连接。
相信,疫情的隔离,让我们大家都好好的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孤单。
我的“被抛弃”,还源于没有价值感。那一年里,我对工作、对生活的所有热爱,都被尘封了起来。
曾经叱咤讲坛、自带气场、圈粉无数的职场女性,突然感到自己变得没用、没价值。
原来我的价值是必须建立在具体的事物上,我原有的自信和自尊,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自我价值,是自己对自己的主观评价,如果我认为自己是金子,放到哪里都会发光的。
三
如何疗愈自己、实现自我成长呢?
自我成长的3个阶段:自我觉察、接纳、改变。
1. 首先要通过自我觉察,“看到”你的模式,了解它的性格特点,然后加以利用。
智慧的强者,永远能够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然后创造出更好的。
无法觉察自己的人,就会重复一样的错误。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你没有觉察到的事,就会变成你的命运。
在未觉知中,我们会重复一样的行径与模式,命运就这样被定格了;未觉察到恐惧,就会在生命中经历更多恐惧。
然而,一旦让觉察照亮内在的恐惧,从内在疗愈转化、进而改变外在行为,生命的剧情就会开始改变。
2. 最有效的疗愈是爱。只有爱,才能让一个人变得有力量,让内在伤痛得以疗愈。
接纳是一种爱的表现。接纳意味着:我不认为这样好或不好,我就是全然地接受它,接受它本来的样子,接受它存在着。
你的存在,就已是独一无二。接纳从悦纳、欣赏、自我肯定开始。接纳自己,给予好评,重新建立自信心,提升自我价值感。
3. 我们从既往的模式中,更加清楚的认识了自己,从中得到学习,最终是为了改变。
改变原有的认知、旧有的行为习惯,才能走出一条光明大道,走向人生更大自由。
生命常常安排一些意外,来帮我们打破惯性,突破旧的生命模式。意外往往措手不及,连预防都没办法,只能当下立即做出改变。
勇敢地走出舒适区,迎接更多挑战,同时也收获着各种惊喜,这不正是人生走一遭的最大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