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最近在读《被讨厌的勇气》,似乎很多盘亘在我的脑海里,尚且还不是特别清晰的念头,都被作者一语道破。其中,阿德勒对“课题分离”的论述更是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
可能我们都会羡慕这样的人:有自己的想法、即使在外界施以否定的时候,依旧能坚定不移地坚持自我,他们看起来活得自在畅快。可以说,在这类人身上,我们能体会到一种强大的自由感,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人际交往的方式,就是这种自由的外化,也是我们所羡慕和向往的根源。
然而道理都懂,我们为什么做不到那样的自由?
02
前些日子,在匿名箱里看到了一封求助信。
最近对自己特别失望,发现我其实是一个特别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人,不管是在情绪上,还是对于我的观点。
我似乎失去了自己的主见,不管周围的人说什么,我都尽力去附和同意,我自己的观点也会随之而变。
感觉自己很失败,活得稀里糊涂的。
一直以来,大家对我的评价都是“随和”、“好相处”、“善解人意”。但是我突然觉得,我并不想那么“善解人意”。
不知道为什么,夜里这样的情绪突然井喷,想把朋友圈关了,再也不想被好友的观点和评论左右自己的看法了,但我舍不得。
(以上内容已得求助者授权)
我们的身边大概都有这样的人,他们看上去温和而没有攻击力,似乎拥有强大的共情能力,能够体察到所有人的情绪。在安慰别人的时候,甚至比被安慰者表现得还要难过。常常犯迷糊,没有自己的主见。在别人的观点前,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更多时候选择服从,一是怕被讨厌,二是怕伤害……或许你从这些描述里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阿德勒提到:“人的一切烦恼皆源自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矛盾大多起因于对别人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所以能够正确地进行课题分离,显得尤为重要。
当一个课题出现在我们眼前,要学会如何去区分它:这到底是我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上述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反映出,提问者的自我边界意识其实并不是那么清晰,也就导致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混淆了自己和他人的课题,不断地让别人参与进自己的课题,同时也在为他人的课题操心。
要分析他人的存在对该提问者的影响,其实很简单。面对一个问题,我们会形成自己的看法,“我怎么面对这件事”就是我自己的课题,可是当他人出现,阐述了和我完全不一样的观点,我为了去维护他人的情绪,亦或者为了防止被厌恶,而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就参与进了别人的课题。
因为,他人应该有怎样的情绪反馈,其实应该是他自己的课题。你可以理解他人的感受,但是不能替他承担;又或者为了避免让他承担,自己默默吞下。
你以为的善解人意,本质上是一种过多的涉入,其实已经构成了越界。
这种做法并不是表明“我就坚持自我,完全不去照顾别人的情绪”。我们继续用”表达观点“这个话题来举例,来看下面一组表述:
“我想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想照顾别人的情绪。”
“他会因此讨厌我,所以我不能这么做。“
第一、二个表述在自己的课题范围内,而第三个表述就越界了。区分点在于我是否想要去这么做,说得再通俗功利一点就是:如果这么做,我的收益在呢?(而我的愿望被满足,也可以算是一种”收益“)
第二个表述和第三个表述表面上很相似,然而实质上有很大的区别,第二个的侧重点”我这么做,是因为我想要。我这么做我能让自己更开心。“而第三个的问题在于他人的情绪是他人的课题,我们没有办法替他人管理他们的情绪。
03
心理学上有个相类似的概念,叫做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也可以称为“心理分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们“课题分离”的能力,它有两个层面:一是“个体内心层面”(intrapsychic),指是能够分辨自身的理智和感受,二是“外部人际层面”(interpersonal),指把自我从他人那里分离出来的能力。
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往往能分清楚自己的情绪和理智,也能分清楚自己和他人的人生课题;而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恰恰相反,在这两个层面都表现出不足。
依旧对上述例子进行分析,一个人有的时候不能坚定自己的想法,也可能是出于分不清楚理智与情感,一时被自己的情绪所影响,并错误地把这种影响视作思考的结果,所以对外表现为:想法不明确,来回波动。
也可能是在交互的过程中,失去自我,错误地把对方的立场当成了自己的。
根据自我分化的提出者Murray Bowen,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常常会表现出两个极端——情感隔离和情感融合。情感隔离意味着这个人为了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拒绝与外界交互,形成一种“伪装独立”的假象;而情感融合者倾向于和他人保持一致,可能是迫使自己失去立场,也可能是强迫他人服从自己的观点。
正如本文中的案例,两种极端其实已经同时出现了,“情感融合”让她丢掉自己的想法,“情感隔离”又迫使她想要关闭朋友圈。
04
前段时间有个词语很火,叫做情绪自由,指在成长过程中,看破别人的喜怒其实与你无关,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世界也可以自由运转,不会被打击到自信。
逃避和他人的交互不是长久之计,得到的也只是一种“伪自由”,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还是得提高自我分化水平,学会“如何去课题分离”。
不妨尝试这些方法:
1、试着去重新去认识自己,而不是习惯于从他人的评价里了解自己,倾向于多去积极地赞美自己,从每个特质里看到自己优势。
2、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试着一点点地不去过多在意别人的看法。
3、尝试自己做决定,找回自己的感受,也许开始会比较艰难,之后会越来越顺利。
4、当再次遇到混沌的状态时,问问自己:“现在使我无法分析问题的,是我的理智还是我的情绪,我是在处理自己的课题,还是一不小心又涉入了别人的课题。”不用慌张而不知所措,慢慢地把思路理顺。
我们可以去理解体谅他人的感受,但无需承担他人的人生课题。不妨试着去相信,他们也有强大的内心,能够处理好属于自己的课题。而我们能做的,只是站在他们身边,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