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上,陪伴有多重要? | 心理词条

“陪伴”的日常类型


“月牙脱出宫莲嬱,虽然草木,不堪憔悴,陪伴玉纤纤。”——元·乔吉《小桃红·点鞋枝》


“(公子)虽然陪伴了刘氏夫人,心里还想着玉姐,因此不快。”——《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少顷,异人亦到,彼此交谢。(吕)不韦曰:‘蒙殿下不嫌小妾丑陋,取侍巾栉,某与小妾再三言之,已勉从尊命矣。今日良辰,即当送至寓所陪伴。’”——《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九回


“壁上挂着一盏陪伴周仆多年的旧马灯,还有一幅标着敌我态势的地图。” ——魏巍《东方》第五部第一章


第1句里,草木也有情。这是一种带着情感灌注的陪伴。


2句,人在心不在。一种叫人内心怨恨的陪伴。


3句,被物化了的“小妾”,身不由己的陪伴。


4句,一个物件傍身的陪伴。

四句古诗词, 4种类型的“陪伴”。


心理学意义上的陪伴,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陪伴,究竟有哪些要素呢?

一切有关于爱的课题,不得不回到生命之初。

 

“恒河猴实验”

高质量陪伴要素的实验证明


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盛行的行为主义流派认为,母婴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被及时回应的孩子长大后会很粘人,无法独立生活。


哈里·哈洛不认同,他和同事们设计了“恒河猴实验”,他希望通过这项实验来证明婴儿所需要的非常重要的“社交”和情感接触。


“恒河猴实验”也被称为“母爱剥夺实验”,这个实验具有很大的争议,但这个实验为“依恋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巨大的价值,也改变了无数人类婴儿的命运。


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小猴子对笼子内的绒布有很大的依赖性,于是,他设计了5个关于“爱”的实验。

【实验环境】:

他将刚出生的小猴子与母猴分开,关在一个安置了2个假猴子的笼子里,一只钢丝猴胸前绑着奶瓶;另一只是绒布猴。


第一个实验,小猴子只在饿了的时候跑去嘬几口奶,其他时候都紧紧抱着绒布猴妈妈。这个实验的结论是,陪伴者需“柔软”。

 

第二个实验,哈里将发出大声响的机械泰迪熊和木制大蜘蛛放进笼子,发现受了惊吓的小猴子会毫不犹豫抱紧绒布猴子,似乎在从绒布妈妈这里寻求安慰与保护。


后来,哈里将绒布猴子放置到小猴子接触不到,但可以看到的另一个房间,再施以惊吓,小猴子也不会选择近在咫尺的带有奶瓶的钢丝妈妈,而是会眼巴巴望着够不到的绒布妈妈。


这个实验表明,动物渴望与陪伴者“接触”,够不着的时候,保持关注也是有效的。


第三个实验,哈里分别制作了足以喷出伤害小猴的高压气体的绒布猴子、会猛烈摇晃的绒布猴子、会弹出铁丝网的绒布猴子、甚至是像刺猬一样弹出许多尖刺的绒布猴子。


小猴子被吓坏了,但是等到绒布猴子身上的这些“危险”去除后,小猴子还是会忍着疼痛努力抓紧绒布猴子。


像不像那些即便一次次家暴孩子,依然渴望靠近父母的孩子?


这个实验说明了,为了抵抗孤独,哪怕付出痛的代价,可谓,“魔鬼的怀抱,比没有怀抱要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明知道有些陪伴是有毒的,却仍然放不开手。


第四个实验,小猴子出生后,经历了90天无母亲也无同伴的生活后,再被安置在放有2个假妈妈的笼子里,当可怕的机器人出现时,小猴子不会向任何一个假妈妈求助。


这些小猴子长大之后既胆小又无法合群,在受到伤害时会自残,当了妈妈后也没有办法照顾好自己的幼猴。


小猴子的90天的时间等效于人类6个月的时间,这个实验说明,生命初期的长时间伤害,难以或不可能补偿初始情绪安全的丧失。天地初开时,我只有无尽的孤独,哪怕个体不再幼小,个体都早已经失去了与同伴链接的能力。


第五个实验,针对第1个实验中,仅跟“柔软妈妈”一起长大的幼猴也难以融入群体。哈里对第一个实验进行了改进,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柔软妈妈”,并保证幼猴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这个实验表明,“柔软的会动的妈妈”+同伴的玩耍,是发展健康心理之重要因素。


哈里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舒适触摸、运动、玩耍。如果能提供这3变量,就能满足1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爱是如此抽象的一个名词,哈里的实验,不恰恰也是证明了灵长类幼体需要什么样的养育陪伴么? 


恒河猴与人类基因有着94%相似度,对于小猴子来说,“乳汁”是生命必需品,但是这只是用来维持生命的。


柔软的身体、触摸、运动、玩耍,是灵长类幼体生命发展初期情感成长之要素。


什么样的陪伴是有效的,恒河猴实验已经给到我们科学的证明。

 

童年&青少年所需要的陪伴


人是群居动物,生命各个时期的陪伴都是重要的。


因为生命初期的体验几乎决定其一生的生命底色,影响着个体成年之后的生活质量,所以特别有必要探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陪伴要义。


1.【婴幼儿时期】


 “在医院里,保温箱里的早产儿也需要护士每天进行抚摸以促进其发育。”人类是如此渴望触摸,意识混沌之初,皮肤感知到的温度都足以抵抗初来乍到的陌生。


婴儿出生3~7天后,听觉就已经相当敏锐,妈妈的声音可以给小生命带来安全感。


“很多小孩子的“过渡性客体”往往是绒布娃娃。幼儿园在新生入园之时,会建议家长给孩子带一张妈妈的照片,一个自己心爱的玩具(通常是毛绒小娃娃)。就是基于“过渡性客体”的需求,注视妈妈的照片的同时,也会感觉被妈妈注视,抱着柔软的心爱的娃娃,皮肤的触觉带来心理的安慰。


怀抱、声音、气味、触摸、注视、表情,养育者需提供给婴幼儿全感官的陪伴。


2.【儿童阶段】


忙碌的双职工家庭,如何做到高质量陪伴呢?


陪伴在质不在量。


心态上要轻装上阵,不要因为陪伴时间不够而“不忍心”或“不作为”。因为对于儿童来说,陪伴的时候也是引导和教育的好时机。


大人要特别注意,不应该把工作情绪倾倒给小孩。在孩子身边的时候,是否有让孩子感觉到大人是那个能够陪TA说说“心里话”,和TA一起疯、一起玩的人,决定了“陪伴”能否带给孩子美好的体验。


家长陪孩子读绘本、做游戏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工作来电,有时候是白天工作中存留一些难题,以致于心不在焉,想尽快结束亲子共处。


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是能够被孩子感觉到的,他们会用发脾气、故意拖拉或找茬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实则是他们想要被全心全意陪伴的需求。


研究表明,父母每天保证和孩子有30分钟的游戏时间,不仅有助于孩子学会、练习并掌握所有发展领域的能力,而且对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态度、自信的心态也有明显的作用。


陪伴孩子玩游戏,不是边刷着手机边看孩子玩,而是要作为游戏的一员参与期中,或者给孩子加油鼓劲出主意;在游戏失败时鼓励安慰陪同分析失败的原因,在成功时同孩子一起开怀欢呼。


3.【青少年阶段】


青少年阶段个体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同一性”,这时候孩子倾向于寻求同伴支持,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与父母的关系会有一定程度的疏离。


父母要给与孩子充分的信任,恰当放手也是父母需要做的功课。


不过,父母依然是孩子的安全基地,当他们受了挫折,遇到困难退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是无条件接纳他们停泊的港湾。


青少年的父母要像高段位“销售”,时刻察言观色,要允许孩子有情绪的起伏,也要相信孩子对情绪的体验和控制有自己的节奏。孩子如果没有主动求助,表达真诚的关心即可;如果孩子袒露了心声并且寻求建议,不加评判的倾听和适度指导是适合的,切忌不要越俎代庖。


心理咨询的陪伴意义


1.【越喧嚣,越孤独】


当社会文明到达一定程度,每个人都希望过上有质量的生活,不仅有丰富的物质,还要在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里感到幸福。


然而周遭越热闹,通讯越发达,现代人却越孤独。


日本有本畅销的社会学书籍《无缘社会》,日本自杀率在发达国家高居第二,近些年来,警察们连姓名也查不出的不明尸体,正在逐渐增多。其中所占比例很大的是独居者。与家庭和社会失去联系孤立生存着的人们,至今还在被遗弃中生活。 


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陪伴的生活,有一些重要时刻的陪伴甚至至关紧要的,比如女性生产的时候,重症病人或老年人临终的时候,天灾人祸的危急时刻,疾病并不一定能够杀死一个人,孤独有时候会。


近来有研究表明,丈夫和导乐同时陪伴,导乐提供专业的指导,让丈夫为产妇按摩小腹、腰骶部,共同陪伴产妇度过人生中最重要、最幸福的时刻,让产妇感到整个分娩过程轻松,产后恢复快,产后抑郁明显减少。


对临终陪伴的重视和技术性操作更是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每一段生命的旅程都有始有终,长不过百余年。


成年之后,我们可以自己陪伴自己,这说起来似乎有些“阿Q”,其实不是。——生命初期得到很好陪伴的个体,在其心里就会形成一个好的 “内在客体”,“好的客体”是内在自我的一部分。

相当于说,一个得到好的陪伴的成年人,即便是看似一个人生活,TA却可以给到自己高质量的陪伴,根据早年“好的客体”提供的经验来好好地照顾自己,陪伴自己,所以内心并不孤独。因为那些曾经的美好,高质量的陪伴已经内化成TA的自我的一部分。


所以,一个人就是一支部队,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


2.【心理咨询的陪伴意义】


问题是,生命初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怀和陪伴怎么办?一个人成熟之后,找不到合适的伴侣怎么办?


如果没有那么幸运,经历了孤单的童年,灵魂深处有无所不在的孤独感,而意识层面又想拥有丰盛的生活体验。


心理咨询是一个自我探索和成长的途径。


选择一个咨询师,建立一段安全的工作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把过往的糟糕的体验和遗憾梳理一遍。


在咨访关系中,体验有力和温暖的陪伴,体验从共生、依存,到独立、告别的成长过程。


这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方法。


裂缝就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没有人的生命不带着一些创伤。


做自己的父母,自己的伴侣,自己的伙伴,选择合适的方式,让自己获得成长。


世界和我爱着你。——by 壹心理

【参考文献】:
1.母爱剥夺实验虽残忍,却窥见爱的本质 https://www.360kuai.com/pc/958d000b1b64d3c96?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2.依恋理论之猴类研究|完整的恒河猴实验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20762907/ 
3.何吴明.为何人类天生爱触摸[J]. 百科知识 2020.02A,
4.刘湘梅著. 陪伴的力量[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8.01.
5.解丽丽. 丈夫和导乐同时陪伴分娩对促进母婴健康的体会[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文:美美陈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壹心理认证心理作者;阅读与作文课老师;个人公众号:Dear陈)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