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涂红色指甲油被亲妈骂”|不敢有欲望的中国女性

文:红豆
来源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因为涂红色指甲油,被亲妈骂不要脸”| 不敢有欲望的中国女性

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女性欲望”。

01

不敢有欲望的中国女性

“我单身有钱,喜欢肌肉男。”

因为健身房停业维权,一位阿姨说了这么一句话,火了。

她不仅买了卡,还买了私教课,花了一万多。

视频一传播,麻烦也来了。

熟人看到,开始指责她。


网上也有些恶臭评论:

● 第一次见把嫖娼说的这么清清楚楚的。


● 女人嫖娼,可比男人舍得花钱。

把健身和嫖娼划等号,我是没明白这脑回路。

选健身教练,不选个帅哥肌肉男,难道选个看着就不顺眼,很瘦弱的教练?

这么简单的道理。

女生喜欢肌肉男,就像男人喜欢肤白貌美大长腿。

有何不同?

为何男人说没事,女人说就是“不知羞耻”?

似乎在一部人心里,有个默认公式:女性欲望=羞耻

女人就该悄咪咪的,不能表达,甚至旁人也会拦着,不让你表达。

他们习以为常的女性形象是“没有欲望的”。 

古代的美人,爱手持一柄团扇,犹抱琵琶半遮面,以显女子的羞涩与庄重。

电影《一代宗师》中,叶问带着老婆去金楼听曲,都被视为举止出格,被人评头论足。

那到了现代如何,记得《非诚勿扰》刚播出时,有些男人颇有意见,觉得女人公开选男人,像个什么样子?!

21世纪已经开放了很多,但事实上,很多女人,甚至年轻姑娘,还是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欲望。

02

为什么女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欲望”

其实看到别人能直白的表达,内心还是很high的。

就像视频弹幕里,好多网友说:“哈哈哈,阿姨,太可爱了”

她,说出了我们不敢说的话。

 我就喜欢肌肉男!

● 我就是“馋你身子”!

男人就敢这么赤裸裸的,可女人不行。

把阿姨弄哭的熟人,人人身边都不少,两眼时刻盯着你。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先说一个数据,00后男生比女生多了近1300万,比80、90后男女对比差距都大。

并不是重男轻女日益严重,而是很多在重男轻女环境中长大的女孩,更能体会到,做女孩的不容易,所以她们不想生女孩,不想让下一代再体验一遍这种痛苦。

同样的,在压抑欲望中长大的人,也很容易去制止身边的人表达欲望,因为这是她们“自我保护”的方式。

在这样的代际传承里,羞耻,也一直在传递。


耻感被心理学家荣格称为“吞噬灵魂的情感”。它贬低自我价值,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好、不值得爱、不应当存在。

羞耻感是怎么来的?除了文化,很多其实是后天习得的。

我经常看到成人对着两三岁的孩子说:


你这样做丢人不?”“真是不害臊啊!”

说者可能无意,甚至是笑着说的,想让孩子不要做。


孩子也许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可是,羞耻的种子已经种下了。

它,封住了我们的嘴,堵住了我们的心,让我们变得不像自己。

网友说:

“我母后昨晚因为我下班晚回去半个多小时,就骂我不知廉耻,不自重……”

“我高二时涂了一次红色指甲油,我妈骂我不要脸,我当时就愣了,哭了一夜”

“我初一那年,跟我妈吵架,结果我妈骂了我一句破鞋,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我做错了什么?”

有时候这种羞耻感,并不是亲人给的,还有外人。

我第一次听到:“不要脸”这个词,在小学。

有一天,我带着红领巾,骄傲的站在校门口值岗,有个婆婆过来说:“你是XXX吧。”我说,“是呀,奶奶。”

突然,她就变脸了,当着大家面骂:“我是XX的奶奶,你怎么小小年纪就这么不要脸啊?怎么勾引男生……没事给我孙子打什么电话,要不要脸?”

我当时懵了……大脑短路,我们只是一起玩而已,怎么会这样?

我不明白我做错了什么,难过的哭了很久。

“不要脸”,这个词是我不能沉受之重,压得我很难受很难受。

长大后,我才明白,哦,那种感觉原来叫羞耻。

这是大人强加到孩子身上的羞耻,自以为正确的道德评判。

可是,那么小的孩子她懂什么?

后来,有个女朋友跟我说,是她打的电话,但是家长接的时候,她说的是我的名字……

不过,这让我体会到了,羞耻感最可怕的地方,是让人不能做自己,因为你会被批评,被侮辱,让人觉得自己是不好的

可是,为了逃避羞耻感,我们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那就是活在别人的目光之下,追求他人眼里“女人应有的样子”,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小心翼翼的,不知不绝就失去了自我。


03

女人,可以决定自己是谁


波伏娃曾经说:“我们不是生为女人,而是成为”。


1000个人可以有1000种活法,然而,社会舆论和身边的人,想用一个玻璃罩子,把所有女人罩在一起。

看似罩子是透明的,你是自由的,不过走走就知道,你会碰壁,甚至头破血流。

这儿有个无形的边界,你,不能出圈。

而给别人盖罩子的人,她自己其实也活在圈子里,自己困住了自己。

这些限制会让我们产生,我很不好的感觉,我的欲望,我的行为是有罪的。

最近《流金岁月》里的姐妹花很火,看似是友情的故事,其实这个剧也是女性欲望的范本。

朱锁锁的拜金属性,丝毫不加掩饰。帮闺蜜送文件,“死乞白赖”要认识老板,发现约会对象假装有钱人,挥挥手离开开。


蒋南孙看似小公主一枚,无欲无求,no!她想要的,是掌控自己的人生。


她毁掉小提琴,减掉长发挑衅父亲,面对父亲去世后的巨额债务,拼命赚钱。


如果说朱锁锁的欲望在金钱,蒋南孙的欲望,更加丰满,友情事业爱情自由,我都要。


女性的欲望,从来都不只是性。


比如说,爱吃,我想大多数人都无法抗拒美食吧。


然而,总有人会跳出来说,你还吃,你都多胖了,该减肥了!


在《未知的餐桌》中,小岳岳对跳舞超棒的李斯丹妮说:“你不适合跳舞,你腿很粗。”


除了男人的指指点点,女人对女人也会设定条条框框。


比如,伊能静评价梅艳芳:“她很惨”,这么说的原因,只是因为她最终没得到爱情。


同样的剧情,还有网友评价杨丽萍,“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



女人沉迷工作,没有结婚生娃,就是失败的人生吗?

那可以是你自己的人生信条,没毛病,但请不要随便要求和评价别人。


因为,每个人都渴望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应该的样子。


04

女人该如何克服羞耻感?活出欲望

我知道这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其实不易。

克服羞耻感,活出自己的欲望,这条路没那么好走,但是很值得。

我们应该怎么做?有几个建议。

a. 接纳自己

有人排斥羞耻的感觉,但其实,羞耻感也是我的一部分,憎恨羞耻感,就是憎恨自己。

学会接纳自己,有个视频说:“告诉自己,我特棒,也许并不容易说服自己,换一个策略,我们要明白,每个人都不完美,接受自己是一个整体,有好的和不好的。


让我们感到羞耻的人,他们的主要罪过,并不是发现了我们的缺点,而是他们忘记了自己也有不足之处,然后他们才有胆量责怪我们。”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接纳自己的羞耻感,先接受,然后才是改变。

b. 多跟肯定自己的人在一起

说实话,改变一个人很难。

既然他人不好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多跟尊重你,会肯定你的人在一起,而不是跟经常打压你,让你没有自信,感觉不好的人在一起。

在一个接纳的坏境下,你才会更容易表达自己,活出自己。

c. 挑战羞耻感

羞耻背后,往往藏着别人强加给我们的规条,或者我们对自己的信念。

罗纳德·波特在《羞耻感》中写到,我们需要挑战羞耻感。

也就是说,需要思考一下,挑战一下这个观念,它真的是对的吗?

比如,男友经常指责我,现在我可以明确告诉他,我不想继续那样生活,我的价值比他想的要大。

那些深入骨髓的文化潜意识,认为女人不应该如何如何。去面对它,这真的是对的吗?

之前看到一个“56岁阿姨自驾游中国”的新闻,给了很多女人力量。

阿姨说,我不但不花老公一分钱,还要每天免费为他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而他认为这一切是应该的,还经常挑三拣四。

她几次想离婚,想想孩子太小了,忍一下吧!


● 等女儿毕业了,想着孩子要结婚了,再忍忍吧!

● 女儿结婚有了孩子,不想女儿照顾孩子太辛苦,就再忍忍吧!一直忍到了外孙上学。

终于,56 岁的苏敏阿姨下定决心要为自己活一次:她离开家庭,独自去自驾游。

我们是别人的老婆,是孩子的母亲,唯独不是自己,我们不能有自己的欲望,否则就是“不负责任”。

等到老了,阿姨才真正为自己活了一回,还收获了一票粉丝。

今天,敢于挣脱这种束缚,承认自己欲望的女性,正在增多。

新时代女性已经渐渐成长。

去年三八节,辛芷蕾发了一条香水广告,结果引发众怒。

那条微博说:“不会用香水的女人没有未来。”

我们喜欢用什么东西,只是为了取悦自己,跟未来毫无关联,好吧?

大家生气的点更在于,我想成为什么样子,也许我并没有想清楚,因为我一直在成长。但反过来说,我不想成为什么样子,就简单多了:我不喜欢被规则定义的自己。

有人说,女人正在越变越“坏”。

可是如果把这些行为放到男性身上,再普通不过了,并不是女人变坏了,而是女人表达出的欲望,并没有被普遍接受,就像那位喜欢肌肉男的阿姨。

那今天开始就试着接受吧。 2021年定个小目标,活出自己的欲望,敢于为自己发声。

就像那位阿姨,我单身喜欢肌肉男,没错呀。

对,你没错!

——END——

参考文献:
1. one字幕组《为什么会有羞耻感?该如何克服》
2. 罗纳德·波特《羞耻感》
3. 搜狐VISTA看天下《不敢“有欲望”的国产剧女主角,我看腻了 》
作者简介:红豆,酷爱包臀裙,最懂男人心。吃货一枚,坚决不减肥。外表淑女,内心爷们。个人公众号:红豆老师(hongdoulaoshi)。本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编辑:小鲸鱼 去冰多糖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