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完活在当下的葡萄干,怎样面对一地鸡毛的生活(1)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里,一向崇尚快乐教育的精英总监南俪年薪百万,终于也抵挡不住一波又一波孩子教育的焦虑的袭来,决定加入了鸡娃的混战。

已是牛娃的颜子悠在决定能不能上最牛初中的奥数考试上,出现幻觉,撕了卷子掀了桌子逃跑掉,即便如此,子悠妈妈步步紧逼,带着儿子拜访奥数大神,路上,不小心摔碎了送礼的红酒,也摔炸了娘俩的心:

子悠蹲在地上,抱头大喊:我再也不去这个破班儿了。我不去了!

子悠妈妈声泪俱下,一腔愤懑,望着不争气的儿子发出狂飙:

“你再给我说一遍,你还要我做到什么份儿上?!我知道你苦,你从幼儿园开始就吃苦,我不是一直陪着你吗?我们六七年都忍下来了,就这一会儿工夫你就坚持不住了,是不是?你想让我怎么样?我这个当妈的还要做到什么份上,你才可以高兴,你就不能上进一点吗?你让我怎么样啊?!”


正如一篇热文所说,这真是一个悖论式的逻辑:因为担心孩子以后吃苦(跌入底层),就得让他现在就开始吃苦(苦读)。

而这还只是收入占全国前20%的小康甚至中产人群的生活现状,那么更有多少人“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还有多少人,奋斗18年,依然没有“喝上咖啡”呢。

01

生命中总是有不得不承受之重,

幸福总在下一步

有这样的一个统计,一个人没有发挥出来的潜能部分占比是96-97%,换一个统计方法也是一样,全世界看去,真正活出自我,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也真的就是仅占全人类的3%-4%,而剩下的占比96-97%的大多数人们生命状态则有如下两大特点:

(一)总在问题和痛苦之间浮动,一不留神就坠入“灭亡”:

看看我们周遭的朋友,亲人,同事,是不是每个人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孩子学业问题,大人事业问题,家庭财富问题,夫妻关系问题,中老年人健康问题,什么问题都没有甚至财富自由的人却也常常会出现人生的意义的问题。

细细体味一下,是不是这样: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却没有去解决,它们并不会自动消失,它们而是会堆积成大问题;大问题积攒多了,依然不去解决的话,更不会自动消失,于是我们就会品尝到痛苦;痛苦能自动消失吗?

当然不会,痛苦累积到一定程度,冲破了我们的情感耐受力,我们可能会面临灭亡,绝望,崩溃——据统计每年全球自杀的人群有上百万之多,我国著名的心理大咖徐凯文所在的北京大学新生调查的情况是,每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有占40%之多。全社会也呈现抑郁症,精神疾病越来越低龄化的现象。

更有太多灭亡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绝望,或曰认命:“唉,怎么还不是过,凑合吧”“事业这么难,就这样吧,没啥追求了”,仿佛一个人30岁心死,80岁身才埋。

我们不妨盘点一下《小舍得》里每个家庭的状态的变化方向:

南俪的原生家庭里,她父亲南建龙的婚姻由于健康的崩溃也走到了尽头,娶了后老伴蔡菊英。

南老爷子倒是舒服了,蔡菊英却小心翼翼带讨好地伺候一大家子人,心中的“自己是小三”的隐痛最怕被戳,有了问题不去面对不去解决,心里窝火,总会爆发,直至带着行李离家出走。

老爷子真舒服吗?自己亲生女儿连自己乳糖不耐受都不知道,亲孙子孙女也由于前妻和后老伴之间的矛盾无法常被带过来见面,不酸楚吗?不痛吗?

亲女儿南俪,后女儿田雨岚的核心家庭(现有家庭)怎么样呢:

剧情的开始,她们两姐妹虽然有点小问题:暗里争锋吃醋,但各自家庭的夫妻都是关系和睦,也常常撒狗粮给孩子看,孩子们的学习看似也没什么问题,子悠优秀,欢欢快乐,弟弟可爱萌,可以说这时的他们生活还是快乐的,甚至有时是热情雀跃的。

但好景不长,随着年级的推进,中考的压力,姐妹俩的比较心,竞争心随孩子的学业表现也愈演愈烈,由暗转明,问题升级,工作中也开始互相使绊子,事业层面,南俪不但没有升职还被降职为经理,收入也跟着降了一大半,看,财富也出现问题了。

再后来,南妈妈摔跤骨折,整个家庭乱套,女婿夏君山只能辞职,事业没了,家庭财富继续下滑,不得不找南爸爸借钱买房,进而引发南爸爸和后老伴之间巨大的情感危机,引发这半路夫妻老两口差点离婚。

田雨岚那边也没好多少,嫁了个富二代老公,却一把好牌打得稀烂,公婆给他们钱在她眼里看来是摆谱,嘲讽,老公颜鹏的自在逍遥在她眼里是不求上进,游手好闲。

终于夫妻关系由甜蜜转为裂隙,老公无比无奈,不得不压抑在心里,儿子子悠从学霸一落千丈且精神出现恍惚,对着空气说话。

用模型来表达的话,大致是这样子的:

∑n个(不去解决的)问题=痛苦

∑n个痛苦=>灭亡

(二)生命的状态还有个特点就是按了葫芦起了瓢,从来没有零重量


在每一个人生的阶段,问题加痛苦如果比喻成我们背负前行的重量的话,总量似乎在某一个常数上下浮动,没有哪个阶段是美满的,更没有一个阶段叫做零重量,梦寐以求的幸福似乎总在远处看得见,摸不着。

《小舍得》剧里的情况就不细细罗列了,放眼望去,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是不是这样子的:

苦读寒窗十几年,毕业回到解放前;

面试通关进公司,受苦受累受刁难;

兜里没有几个钱,双方老人心不安;

东拼西凑付首付,一朝裁员全玩完;

战战兢兢到中年,孩子教育把愁烦;

人生未富却先老,四十五岁只等闲;

孩子大学没毕业,老人重病把人缠;

送走爹妈恍惚间,体检一查指标乱;

积蓄不多哪头用,送子留学贷了款;

幸好家庭还保全,孙子降生起波澜;

婆媳关系如战场,左哄右劝顺哪边?

最美不过夕阳红,养老院里独黯然。

用模型来表达的话,大致是这样子:

人生的每个阶段:

∑(事业,财富,关系,健康,生命意义)≈某个生命的重量常数

这个难题能破吗?怎么破?

02

积极心理学中的

目标理论说什么?

我们先看看积极心理学中有这样的一个目标理论:

目标分为精通目标/表现目标:

【精通目标】(Master Goal):是内在动机真的想学,真的想干那件事情儿。

【表现目标】(Performance Goal):也叫做自我保护的动机,是要么为了使自己显得比别人好去做某些事情,要么就为了不出糗不丢脸不做去某些事情。

按照目标的形成动机,精通/表现vs尝试/回避,总共构建出四个行为象限分别为高趋高避,高趋低避,低趋高避,低趋低避。

如图:

四个象限,代表这样四种类型的人:

(1)高趋低避:成功定向者(努力且不假装的人)

渴望成功,但也并不害怕失败,他们不怕被嘲笑,只要能够真的学到东西。对这些人来说,做事情本身就会令人快乐。选择有一定挑战但努力能够到的事情去做(学习考试,工作等)。

(2)低趋高避:避免失败者(为假装聪明而只做有选择的努力的人)

由于要维持自己聪明的人设,他们非常害怕失败,所以要么选择难度低的事情以便一做就对,要么干脆选择难度超高的事情-做不好也正常,不会显得自己无能。

(3)高趋高避:隐讳努力者(努力但假装不努力者)

这类人有强烈的成就动机但成就的目的是为了显得自己比别人好,所以同时也特别恐惧失败,面对高难度任务,会选择假装不努力,实际却暗地里加倍努力。

(4)低趋低避:压抑自己内心成就需要的人(假装没追求,所谓“佛系”)

他们不是不渴望成功,而是担心万一自己努力了还无法成功,暴露自己好无能好笨,干脆选择不去做任何事情,不做事情当然就没结果,没结果旁人就看不出来我不聪明。

看到了吗?让自己感觉到“无能,不聪明,不够好”,这是某种“不愉快的情感”。为了移除“不愉快的情感”,大多数人总是会选择背离本心的,非成功定向者的骚操作,那就是:

要么走“抗拒”路线——逃避,回避,不去想,不要谈,自我麻醉合理化,而不去做本该做的事情;

要么走“欲求”路线——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过的体面,别人买豪宅名车,我贷款借款啃老也要买,为了快速变有钱,冒进掉入旁氏投资骗局,为了出风头逞能,夸下不该夸的海口,又不能兑现承诺,让自己社会信用降低…这都是去做了目前阶段不应该做的事情。

《小舍得》里,田雨岚为了满足自己学历低,出身苦的,渴望拔尖,高人一等的欲求,无视“择数”奥数班对孩子的身心摧残,偏偏把子悠送进去。她以为是爱孩子,其实不过是为了用孩子好表现(performance goal)来满足自己自卑的心理黑洞。

而南俪甚至对还在幼儿园的儿子超超也喊出了最伤害孩子安全感的话:“你不学习,没人喜欢笨小孩,妈妈以后就只养姐姐了!”——看,从这么小就开始被培养“高避”人格了,照这样下去,他一定不会辜负妈妈的“期望”的。

还记得上面的模型吗?

∑n个(不去解决的)问题=痛苦

∑n个痛苦=>灭亡

所以解决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因为问题不过是=∑n个(事情+不愉快的情感

03

处理掉不愉快情感,

专注做事情就是活在当下

解答呼之欲出:

解锁“问题”的关键在于把“不愉快的情感”转化处理,只剩下“事情”本身:做应该做的事清—不回避;不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情—不冒进,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问题解决掉了,那么问题堆积而成的痛苦自然得以慢慢消融。

《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把意识上移除“不愉快情感”的心理操作称之为“心理防御”

事情为什么该做没做?不该做的却去做呢?都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不愉快的情感”的盾牌竖在这里,但我们屏蔽了不愉快的同时,也屏蔽了经由做事情而获得经验的机会。

当你消融了不愉快的情感,就会专注于做事情,做对的事情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成就感就越来越大,自己也会越来越自信,你就成为越来越有价值的人,你的生命的状态就升级为热情

带着这份热情,继续做更多更有挑战的事情,良性循环,能够解决很多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生命状态精进到“创造”,一直在创造,则有如神助,生命状态趋向自由解脱

那么你可能会问:这是事情做对了,但如果是事情做不对怎么办呢?

很简单,就去学习求教,学习求教本身也是事情。而如果你害怕求教,则又掉入不愉快的情感的漩涡里,需要单独处理这部分。篇幅有限,后续系列文章会谈到如何处理这部分不愉快情感。

子悠被妈妈的高期望逼迫,注意力被越来越多“不愉快的情感”所占据,留给学习的大脑带宽越来越窄,直至被逼出幻觉。南俪,田雨岚更是思维逐渐窄化,仿佛,人生幸福只在于孩子考上重点,在狭小的升学赛道上内卷得失去了理智。

殊不知,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专家,从蹒跚学步到习得语言,恰恰由于这些只是“事情”,我们没有戴上焦虑的眼镜去观察,孩子们才得以安然渡过,不会为走路会摔跤怕难看而选择不迈步;

不会为别人家孩子1岁会说话,我家的13个月了还不会去焦虑到送到语言机构去训练;

而心理大神艾瑞克森15岁才悟出字典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放在今天的话,是不是会被焦虑的爸爸妈妈送到医院去治疗呢?

看懂了这一层,毛主席早就说了“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什么事情能够做不好呢?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有的书里面建议我们细嚼慢咽葡萄干,细细体会它的味道,由此体验“活在当下”的感觉,这没什么不对,只是这是我们生命品质全面提升,感受力全面复苏之后的副产品,最要紧的事,还是扑进生活里,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开始专注认真地做,同时做减法,减掉夺走我们注意力的负面情感与心理防御,剩下的不就是智慧吗?

(未完待续)

后面陆续推出积极心理学系列文章:

处理转化不愉快情感,让“问题“变“事情“

寻找孩子天赋礼物,开出面向未来的新跑道

内卷的教育竞赛,寒门怎样出贵子?

参考文献:
[1] Covington, M. V. & Omelich, C. L. (1979). Effort: The double-edged sword in school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2) 169-182.
[2] 陈琦, 刘儒德. (2007).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 230-231.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盖笑松. (2017). 当代心理科学理论精华. 372-375.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 Barker, G. P. & Graham, S. (1987). Developmental study of praise and blame as attributional cu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9(1), 62-66.  
[5]热情-事情-问题-痛苦模型取材于某机构企业内训,已被授权。
文:Wendy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