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强大的第一步是做自己,三点解锁正确方式

我们都希望按自己的方式过一生,不想被外界的标准约束,让别人来教我们怎么做事。


结果,明明喜欢画画,但长辈都说不务正业,老老实实找个安稳工作为此卖命;明明喜欢穿亮闪闪的吊带背心,但大家说衣服太骚气,只好乖乖换上白衬衫。


“人要是真的按照自己的意志走自己的路,那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啊!它显得荒诞可笑,却又其乐无穷。”


这是《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里的一句感叹。

“红衬衫”是一种隐喻。在大家都穿着灰白黑的低调服装时,“红衬衫”就是“做自己,拥有独立个性”的代表。故事主角之一是16岁的青春少女安然,穿着姐姐送她的红衬衫上学,被老师批评,觉得她这样下去,会成为不知检点的绿茶。


穿红衬衫就代表着道德有问题吗,“做自己”就是错的吗?曾经有段时间,“做自己”这句口号就像是洪水猛兽,代表着这个人不知廉耻、自私自利。


今天,借着这个故事,我们聊一聊“做自己”这个话题。


01

勇气

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表面看起来友善可亲,可真正需要ta帮忙的时候,ta却躲藏起来。


比如安然的班长祝文娟。她常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在老师的眼里就是尊师爱幼的好同学。


某天,同学被打了,跑到老师那里投诉。祝文娟亲眼目睹这一场校园暴力,不敢指出施暴者是谁,谎称自己什么也没有看见。施暴者正站在她的前面,祝文娟怕对方打击报复。


如果能当英雄,谁也不想变成“伪善”的人。身为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的祝文娟,就是没有勇气。


发现韦老师把“镆铘”读成了“没邪”,祝文娟拿着本《新华词典》,在底下小声嘀咕“错了,错了”。安然举手站起来,纠正错误的读音。


韦老师是教语文的,恼羞成怒。祝文娟作为老师的好干部,谎称自己带的是英汉词典,周围也没有人站起来指出问题。剩下安然,孤零零站着,被老师骂她爱出风头。

可我读到这里,忍不住为安然叫好。


敢于提出真实的意见、表达需求,是“做自己”的第一步。


接纳不完美,敢于承认错误,是“做自己”的核心要素。


祝文娟和韦老师都没有做到,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和面子,掩耳盗铃。她们可能以为,“做自己”就是要维护“完美形象”,努力展现“理想模样”。可这样戴着面具生活,不累吗?


安然后来在日记本上写:


“那天在课堂上的事就算是我的缺点大暴露吧。我的缺点被那么多人了解,可以说是件好事。让别人用自己的认识能力去认识我,这又有什么不好?”


安然意识到自己当时的处理方式有点欠妥,有点硬碰硬了。她并不想给谁挑刺,发现谁的缺点。相比于像祝文娟打小报告那样“戳人背脊”,安然更希望让别人去发现和判断。如果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安然肯定也会站起来的,用一种更温和的沟通方式。


或许有人会质疑,安然这样出风头会毁掉自己的前途啊。安然在学校的发展,被老师“掌握”着呢。


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故事没有写安然长大后如何风光无限。不过,那个学期,同学们给安然的投票,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一。


“又有百分之十一的同学真正了解我,真高兴啊。”


三好学生评选落榜,安然的关注点却在这里。

02

负责

提到“做自己”,人们会有一种误解:“做自己”就是“利己主义”,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对他人的关照等于背叛自己的生活。


就像安然的妈妈。


“爸爸五个扣子掉了三个,叫你缝一下,你反过来问他为什么不自己缝;爸爸的袜子找不到,请你帮忙找一下,你又反问他为什么不自己去找。这就是妈妈!要是有工作的妈妈都这样,那我宁愿要个家庭主妇妈妈!”


看到安然这一段怒斥妈妈的话,我心生不悦。妈妈固然是你的妈妈,但妈妈也是她自己啊,拥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为什么一定要被家庭琐事束缚?


可安然接着说:“你真正管过我吗!”


原来,安然想提升英语水平,请妈妈帮忙找她的老同学,一个非常知名的英语老师。妈妈迟迟没动静。或许她和老同学之间有什么陈年旧事,又或许妈妈不想求人办事,反正她既不拒绝,也不行动,把这事耽搁了好久。


年少的安然,准备好朗诵的课文,将“谈判须知”铭记于心,独自跑到老师的门前,结果哭着回来。她更加刻苦学英语,翻译英语诗歌,向大学里的英文老师毛遂自荐,终于有人答应辅导她。


16岁的安然,终于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良师。妈妈做了什么呢?


有一次,安然邀请被迫辍学的同学到家里吃饭。不知道为什么,妈妈根本不想让安然的朋友过来,怒气冲冲地说要到学校批改作业,躲了整整一天。而家里的爸爸、姐姐、安然各自分工,完成一顿饭。


姐姐安静忍不住了,爸爸有工作,自己也有工作,都跟着一起做家务,忙活这个家,为什么就你有工作可以躲?


妈妈却说了句风凉话:“我早说过没这个必要,是你们自找的……妈妈怎么啦,妈妈就一定要是家庭妇女啦?”


妈妈当然不必要成为全职家庭妇女,掉进家庭的琐碎事情里。可她走向了另一种极端——为了“做自己”而做自己,变得六亲不认。


错了。


“做自己”,是要坦诚面对内心的需求,先关照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考虑怎么回应别人的情绪、需求和标准。


家务是家庭所有成员的共同责任。妈妈当然不必独自承担,但也不是独自逃离啊。拉上家人一起分工合作,才是“家务”的意义。


教育是父母需要承担的责任。妈妈当然不必独自承担,如果心里实在有障碍不方便找人,那可以叫上爸爸,像姐姐一样,跟安然讨论支招怎么“征服”英语老师。


很多人误读了“做自己”的含义,只做到了前半部分,“顾及自己的利益”,却忘了后半部分,“回应别人的需求”。


“做自己”的同时,也需要对关系负责,需要沟通技术。 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存活于世啊。


为了爱而付出,绝不是背叛自己。前提是,“我愿意”。


在故事的结尾,安然为了救姐姐,冲到火海之中,被烧伤。她这么做,只是想到姐姐可能准备结婚,脸上留疤不好看:


“当时我只是想到,在你脸上不能落下一点儿疤痕,一点儿也不能。因为你比我好看,真的。”

03

韧性

我们都想成为安然,但很多人变成了安静。


作为姐姐的安静,一直教育安然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但最先背叛这条原则的,是她自己。


安静是某个刊物的编辑,某天,看到了一首味如嚼蜡的诗歌《我们是新时期的急先锋》:


“我高攀着民族灵魂的火箭,我执着光丽的赤诚,用自己的痴情,遥望那布满宇宙的红旗。啊,甩开膀子,去创造明天的壮丽画卷……”


诗的第二十七行还把“奔四化”写成了“弁四化”。


落款是韦老师的名字。老师还特意附了一封信给安静,“求指教”。


安静开始催眠自己,这首诗是好诗啊,多符合现在的主旋律。可抬头看了一眼总编,有点心虚,如果直接把诗交上去会被质疑的吧。


于是,安静把这首诗改得面目全非,署上韦老师的名字,发表了。


安静对安然说,不要再穿红衬衫去学校了。安然不懂,这衣服是你买给我的呀,多漂亮呢。安静说,老师觉得这衣服不好,可能会影响你评选三好学生。


安然在日记里写:


“三好学生为什么非等别人评选?按照我给自己定的标准,我已够条件了……在这里(日记本)我同意自己当选为本学年三好学生。”


看到这段话,我笑了。我也认同,安然是全书最当之无愧的“三好学生”。比起这些长大后就用不上的荣誉,我更钦佩安然面对外界评判标准时的淡然自若。


拥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内心秩序不受外界的干扰,是很幸福的事情吧。


安静违背原则的讨好,换来自己想要的了吗?她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收到稀缺的电影票时,按捺着疯狂跳动的心脏,打电话叫韦老师来拿。这张电影票有多稀罕,当时不是“特权阶层”都要不到这种票。


但这些付出依然没有让安然评上三好学生。

安然知道姐姐违背了原则,生气了。安静想解释,说:“社会就像个……”说不下去了。说再多也是自欺欺人。处理事情的方式有很多种,安静选择了“背叛自己”。


人们常常会骗自己“没得选”,其实是不够坚定,害怕“走自己的路”会带来不好的结局。可委曲求全了,成功的概率会更大吗?


或者说,“是否做自己”和“成败”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文:察析  (故事见真知,用社会心理科学剖析情感,欢迎关注)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