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病因丨病人、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的看法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双相躁郁世界”,原标题《[聊天记录]精神病人、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加入群聊》。
 
采访、编辑|Emile数学系划水运动员
受访、审阅|Justina北大临床心理学在读博士
Leona明尼苏达大学临床心理学在读博士
Nono上海交大医学院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在读硕士

中医针灸治疗双相?

@Emile:国内的精神科或心理科门诊会用到中医疗法吗?有些读者会认为精神疾病是“外来的”,请问中医的理论有涉及到精神疾病的内容吗?

@Justina:严格地说,虽然国内有一些精神科专科医院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双相障碍的研究与尝试,但是相关的疗效研究比较少,已发表的研究结果也没有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可。目前双相障碍的治疗还是以西医为主。


@Emile:但是,我经常遇到这样的者,他们中医里找准了对应关系,认为双相相当于中医的“情志病”从而证明中医自古就可以治疗双相等等精神疾病。

@Nono:我国最早的关于精神疾病现象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殷末,《尚书·微子》中“我其发出狂”;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较系统地理论,《内经》中论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秦汉时期,医书对精神症状作了描述及概括,讨论了病因及发病机理。但是,中医的精神医学理论几千年来并没有更多的发展,直到19世纪末,国外精神医学开始传入我国。目前,国内的精神医学体系仍以西方理论为主。精神疾病在中医中统称“情志病”,不论是中药还是针灸,对于精神疾病的疗效都缺乏足够的证据。即便在中医科,也以精神药物为主,中药更多用于辅助治疗或改善药物不良反应。

@Leona: 中医治疗的效果多半是出于患者终于找到可以平和地聊聊病情的人。

@Emile:确实,患者对医生的信服力也是治疗起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医会聊天也是一种技能,不一定是中药本身治疗了情绪障碍。

@Emile:之前我采访了一位中医小伙伴,她聊到经常被外界误会说“针灸治百病”。大家怎么评价针灸治疗双相呢?

@Justina:这些治疗方法极其特殊。在正规的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针灸尚未被纳入常规的治疗方法,缺乏被业界广泛认可的临床验证。不排除这种疗法对部分人有效,但也只是非常少的一小部分人,我不建议读者尝试。

@Nono:我学中医的小伙伴告诉我,针灸有专门“泄”的穴位,针灸治疗精神疾病可能是对体内郁结的气起到疏导作用——因为中医认为精神疾病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气郁”。但无论如何,针灸的疗效不肯定,同时也存在副作用,并不像前文作者说的是一种没有副作用的治疗手段。

@Leona: 同意Justina的观点。不知国内有没有针灸用于重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试验?若有的话,或许能更好地支持这个观点,帮助大家更加谨慎地解读病友和家长们的经验分享。

@Emile:还真的有,不过大家拜读的时候多少有点“奇文共赏”的心态。正如Justina强调的那样,不缺相关疗效研究(收录该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0.552),缺的是被医学界广泛认可的(虽然这样对比有失偏颇,但大家可以直观比较一下,《柳叶刀 · 精神病学》影响因子15.233)。


编注:国家卫生计生委所规定的“六种重性精神病”分别是指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以及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等疾病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

正确打开方式


@Emile: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的职能划分明显吗?具体有什么区别?

@Justina:在中国,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是有严格界限的。只有在医院环境下对重性精神障碍进行谈话治疗的心理咨询师才可以称之为心理治疗师。法律规定,一般的心理咨询师没有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权利,这属于违法行为。

一般来说,心理咨询师不会给来访者直接提建议或指导人生。让来访者依赖上咨询师自己,这样的咨询师可能存在很大的问题。此外,绝大多数的心理咨询流派都认为,来访者自己有能力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来说,中国没有本土化的心理治疗理论,最接近的应当是属于认知行为疗法分支的正念治疗,此理论有部分观点来自于东方禅宗。不过,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佛法对干预双相障碍有明确的疗效,而且正念冥想和宗教信仰也不是一回事。

@Leona: 嗯嗯,国内似乎有不少心理咨询师是半路出家的。我所在体系里(北美),临床心理专业背景加考证才能做心理治疗师,而且考取证书之后不能跨州执业,假如我是在加州取得执照,那么我搬到纽约州之后要重新考证才能在当地执业。正因如此,我们研究院里大多数博士生导师其实都没治疗师证,但必须得有一两个人有证,才能督导所有博士生的临床实践。医学院精神病理学出身的精神病学家,则主要负责开药,不太会做心理治疗。

@Emile:啊哈,即便国家人事部已经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考试,网上也还是有很多相关的培训广告,这种我们见一次举报一次。

@Emile:团体治疗主要有哪些形式?团体治疗对哪些患者比较有用?

@Justina:对于双相障碍患者,只有两种情况是适合进行团体治疗的。第一是抑郁发作期间,可以求助于团体治疗,缓解抑郁症状;第二是抑郁和躁狂症状基本缓解之后,通过团体治疗回归生活。如果求助的目标不准确,团体治疗很难起效。

@Leona: 团体疗法在戒毒戒酒方面比较常见,还有一些认知行为疗法的分支可能包含团体技能训练。虽说团体治疗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参与者可以从中获得病友之间的朋辈支持,这样的社会技能训练也有助于患者回归社会。

@Emile:我们谈论“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更多地是因为“问题”没有事先被明确统一?就好像之前的文章里提到,在家庭系统治疗里面,孩子往往是作为“索引病人”,表面上问题是出在孩子身上(被确诊的是孩子,而不是家长),事实上他只是引出一个故事,真正需要去调整和处理的,是他后边整个家庭。


@Leona: 家庭系统治疗的辅助作用其实挺不错的,这是为了让患者及其家人一起理解疾病、应对疾病。家人需要意识到自己没必要过于自责,又或是责怪患者,尽量避免病急乱投医等情况。


“原生家庭”是个非常久远的话题了,有些家庭可能影响了“疾病”的产生,不管这是真实的,还是家庭内构造的(把责任推到一个人身上)。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家庭成员对治疗师来说是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可以帮助他们对患者的外界环境、优势和限制都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对治疗方案作出一定调整。


总的来说,团体治疗和家庭治疗不能取代药物,也不能直接治疗双相障碍本身,但它能增进治疗师对患者的家庭环境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可以帮助家庭成员了解到应该怎么陪伴患者,通过降低家庭内部压力、家庭对患者的压力,来改善患者的家庭氛围,从而对患者的康复起到辅助的作用。


@Emile:咨询师的high-promising(夸张地作出承诺)可否理解为不靠谱的信号?

@Justina:心理咨询师一般不会向来访者承诺让其过上新的人生,除非百分百确保自己能做到。心理咨询师是不给承诺的,否则就是欺骗来访者,损害其知情权,违反伦理守则。


@Leona: 也有一种可能是,来访者的描述加上了自己的渲染。

 

@Emile:来访者一般对心理咨询有哪些期待?作为咨询师,你认为来访者应该如何调整期待?

@Justina:心理咨询不是一个短期的工作,即使是结构化的心理咨询,通常最少也需要六到八周的时间。因此,两次的心理咨询没有效果是很正常的情况。

@Leona: 我从心理治疗(而非咨询)的角度来说的话,首先是心理教育,治疗师要了解患者面对的问题,然后帮助患者乃至患者家属从科学的角度理解问题。然后治疗师要和患者沟通出一个治疗计划,双方都明确想要什么,多长时间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需不需要吃药,诸如此类。


像Justina说的一样,心理咨询和治疗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好的心理治疗师应该具备迅速地和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又不把疗程拖到无限长的能力。治疗师需要着眼于现实问题,在情况稳定后,与来访者协商逐步减少咨询频率以及遵医嘱慢慢减药量,是比较合理的。


@Emile:谢谢科普小分队答疑~听完之后我更加羡慕Yiwing了哈哈哈!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医生和咨询师真的很幸运,然而,很多小伙伴还在不断地更换医生或咨询师,又或是想鼓起勇气求助,但又不知道看哪个医生比较好。希望大家扫描二维码,为自己认可的医生或咨询师打call~

双相躁郁世界(id: Bipolar_world)
双相躁郁世界是国内首个专注于为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发声的组织。我们起步于同名的微信公众号,内容以过山车玩家(双相亲历者)的原创非虚构故事为主。我们希望能通过故事、展览与纪录片等形式,构建本地化与多元化的双相患者群像,提升公众对双相的认知度与自我关怀的意识,为双相去污名化、去浪漫化,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地在这个社会上活着。投稿与合作请联系bipolar_world@sina.com
责任编辑:小鲸鱼 八角亭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