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1点,才是感情长久的标志

相信绝大多数走进恋情的人,都会思考这个问题:怎样才能让感情长久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曾给出过。

他提出的著名爱情三元素模型,就告诉了我们,亲密,才是感情长久的标志。


他认为,爱情由三种不同的心理学成分组成,分别是激情、承诺和亲密。

激情,指的是爱情关系中引起浪漫、肉欲吸引和性完美的驱动因素;

承诺,指的是短期的爱的承诺,和长期的愿意为维系爱情关系而做出的承诺;

亲密,指的是爱情关系能够促进亲密、联结和结合等体验的情感。

也就是说,一段感情,只要能持续满足亲密这个要素,就可以长久。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其中的原因,以及怎样做到亲密。

原来这1点,才是感情长久的标志

01

只有激情和承诺的感情,很难长久


根据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三元素模型来看,只有激情和承诺的感情,是愚昧之爱,这种情况下的爱情,很容易出现婚外恋情,极其不稳定。

因为激情,会随着时间慢慢褪去,这也是很多人走进婚姻后,觉得感情平淡、甚至无聊的原因。虽说承诺可以保证感情的存续,但如果其中缺少了亲密,就成了空洞式爱情,和传统的包办婚姻没有区别,这样的感情不值得追求。

正如现在很多的丧偶式婚姻,只有承诺这个要素,但感情中的两个人很难说是幸福的。

其实,斯腾伯格也指出,以亲密和承诺两个要素为主体的伴侣之爱,是比较接近完美爱情的,才是值得我们拥有的。

但在这两个要素中,亲密比承诺更重要。亲密,才是检验一段感情是否优质的最重要标准。

因为承诺在如今的社会中,很难得到保障,离婚率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就表明承诺的力量在逐渐减退。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激情迟早会褪去,承诺也很难靠住(因为两个人随时都有权利进出一段关系),那么维持这段关系的是什么呢?


答案是,亲密。


所以,彼此做到亲密,这段感情才能够好好维系下去。

原来这1点,才是感情长久的标志

02

亲密,就是愿意一起分享


前面说了,亲密是感情长久的标志,那么具体来说,怎么做到亲密呢?

著名心理学者李松蔚老师认为,你可以和ta一起分享,这就叫亲密。能够分享得越多,代表你们越亲密。


想想看,现在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之所以感觉到不够相爱,其主要原因就是彼此没话说。现代人,手机是他们最亲密的“人”。

在一起的两个人一旦没话说,要么是真的没什么可说,要么是觉得说了对方也不一定懂,这段关系就很可能出现了问题,需要及时修补。

其实,我们和伴侣之间的亲密度,即分享东西的多少,和我们的朋友圈很相似。


朋友圈中的朋友,是有远近的。

关系比较远的,比如刚刚加的陌生人,我们很可能会设置权限,暂时只分享比较安全的信息,像住的城市,做什么工作等;如果是和自己关系比较近的,我们就不会设置权限,会让他看自己的近况;如果是更亲近的朋友,我们或许会直接面谈,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如果我们和伴侣关系亲密,自然就愿意和ta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进而感受到爱与被爱,否则会觉得孤独寂寞。

正如心理学家荣格说的,孤独并不是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心中最要紧的感受。


可见,最亲密的人之间,会分享最要紧的感受,而这就代表最深的爱。


03

最重要的分享,

是彼此的脆弱和不堪


前面说了,伴侣之间的亲密因素是最重要的,而衡量亲密的标准是,是否愿意分享,分享得越多,代表越亲密,那么最重要的分享是什么呢?

也就是说,那个最要紧的感受是什么呢?


答案是,彼此的脆弱和不堪。


其实,我们和伴侣分享的东西有很多,包括金钱、财务,以及彼此的身体。

我的钱你可以用,你的钱我也可以用;你的房子我可以住,我做的饭菜你也可以吃;我给你一个拥抱,你给我一个亲吻,等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分享。

但最重要的分享,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脆弱、各种不堪,以及那些“无恶不作”的想法。

比如,我有什么缺点,我最深层的欲望,以及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想法等等,我都愿意和你说,同样,你也愿意把自己的“罩门”、弱点告诉我,这才代表我们最亲密。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一个人面前无话不谈,可以由里到外袒露一切时,这个人就是我们最亲密的人。


原来这1点,才是感情长久的标志

写在最后


维系好一段感情,是需要彼此一起努力的,而这个努力的方向就是增强亲密感。


如果我们想把自己的“秘密”和伴侣分享,且伴侣能够理解这种感受,就说明我们体验到了那种无可替代的亲密感;如果我们不敢分享,亦或伴侣无法理解,那么这时就需要双方培养积极的沟通方式,比如学会换位思考,以增强彼此的理解;学会“正确地吵架,以增进彼此的理解;以及避免冷战等等。

当然,最关键的是敢于分享彼此的脆弱,并告诉对方“我需要你”。


因为承认自己需要对方,是增强亲密感的开始。


原来这1点,才是感情长久的标志

文:学乃身之宝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