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这几件事偷走了你的幸福感

“你觉得幸福是什么?”

“幸福就是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情。”

“你现在觉得幸福吗?”

“一半吧,有喜欢的人可以在一起,但工作总要熬夜,还有一些债务要还,也焦虑。”

“接下来准备怎么办?”

“先努力赚钱还债,之后就会慢慢走向正轨了,到时我的幸福就完整了。”

这是我第一次与M先生谈及“幸福”的话题,我对他过往的印象就是一个目标感很强的人,努力生活但时不时有些情绪化。M先生曾经开了一家自己的公司,但由于疫情的缘故没有挺过去导致欠了许多外债。

我本以为这样的现状足以使人消极人生,但实际每次见到他都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积极向上的感觉。仿佛所有的问题都会随风而去或迎刃而解,受他的感染,让我也觉得生活充满希望,并且幸福感满满。

01

幸福感来自于何处?


我们往往会把幸福感和一时的愉悦感相提并论,比如吃了一顿大餐或享受一次旅行,听一曲舒心的音乐或是与爱人相拥而眠,这些都会使人感到身心愉悦。

而愉悦感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总是美好的,是我们追求的。很多人在体验愉悦感时就是幸福的,并试图留住这种感觉。但愉悦感终究是转瞬即逝的,它是幸福感的一部分,而后者的内涵却要宏大许多。

幸福感包含了你对生活各个领域的满意程度,而总体幸福感最佳的预测指标恰恰是那个最不令人满意的领域。

比如你的健康、工作、娱乐生活等各方面可能都非常不错,唯独缺少一份令人满意的爱情,你就会觉得整个生活都是糟糕的。这样看起来是不是有些以偏概全?

虽然幸福感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情,1000人心中可能有1000种幸福,但心理学家们还是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去帮我们探索如何衡量幸福感。

1. 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的教义就是最大限度的享受愉悦和最少限度的体验痛苦

那么幸福感就是生命中所有这些特殊感觉的总和。衡量幸福的最佳方法就是即时性以及对生命整个轨迹的总结

“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 生活中我们常用这句话来宽慰自己,人生苦短,何不作乐

奇葩说也曾以此为辩题,激起了双方辩手激烈地讨论。正方傅首尔的观点刚好切中享乐主义的中心:“做人就是要开心,因为和不快乐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感受到幸福,开心是幸福的起点。”

2.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幸福就是你得到了你想要的,无论这个过程是否愉悦,达成结果带来的幸福感可能是一瞬间的也可能是长期。

所以该理论衡量幸福的方法一是你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不清楚你可能需要去与别人探讨,这有助于你判断自己是不是获得了幸福。

3. 客观目录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去追求和实现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幸福,比如健康、物质享受、事业成功、自我提升等等。

至少这些公认的客观目标都是正向和相对积极的,人们也通常更容易认可这样的幸福感,总比那些整日无所事事,虚度时光,通过药物或性的刺激去得到想要的“幸福”来的更加正义一些。

以上这三种衡量幸福感的传统理论其实也是各有利弊,但作为触达幸福的路径也算给出了一种答案。

另外,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现代人本主义理论,关注人的潜能、探索自我价值、充分发挥优点、用毕生去实现自我的理念,想必你也已经耳熟能详。

02

是什么偷走了

你的幸福感


1. 欲望膨胀 热衷比较

为什么过去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因为大家生活水平都差不多,处在一个水平线,谁也不比谁好多少。偶尔出个万元户,周围人有的也都是羡慕。

而当今社会形成了阶层的跃迁,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和梯度分明的社会结构。中层仰视上层享有更多的生活资源,下层仰视中层拥有自由的生活方式。

消费主义在整个社会中蔓延,财富变成衡量一个人价值最重要的标准。对金钱的追求毫无止境,工资的涨幅永远赶不上膨胀的消费欲望。别人有的幸福我也要有,嗯,这符合期望理论的标准。

热衷比较是一种缺乏自我认同感的表现,所以需要不断从外界找到标尺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判断。


给自己多一点自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别人有的可能你没有,但你有的别人可能也没有

2. 不懂感恩 不懂爱

我们总是会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够多,眼睛总盯着那些没有的东西,却忽略了已经拥有的。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爱情。(参见笔者文章《你真的会“爱”吗》)

感恩是一种包容所有的心态。虽然现实不完美,他人不完美,自我不完美,但我依旧感恩这一切。因为这些都是我所拥有的,每一种感受都是生命的馈赠,使人趋向完整。

你是否仔细感受过每一口吃下的食物是什么颜色、什么触感、什么味道。完全沉浸在咀嚼的当下,而不是看着电视,回着微信,聊着闲天。

去观照身体对食物的反馈,甜的、辣的、咸的或是冷的、热的。嗯,是幸福的感觉了。

3. 无法行动 缺少意义

为什么好像道理都懂,却依旧觉得不幸福?

这个问题的最佳回答 —— “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所有停留在思维层面的知识都只是知识,它并没有内化到你身体当中,它也就不属于你。

阻碍行动的是认知,而改变认知的是行动。

认知可以扩展、可以修正、甚至可以颠覆,这都取决于你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对人生目标的追求。缺乏意义感不仅使人如同行尸走肉,还会失去对生命的敬畏,更何谈什么幸福呢。(参见文章《当”我为什么而活“成为一个问题》)

当下被认为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正是结合了认知与行为才促使了改变的发生。(参见词条《认知行为疗法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实践永远是发生改变最关键的一步,改变需要勇气,有时甚至需要冒险,可这不也正是一种人生的幸福吗?

4. 莫名焦虑

“工资这么低,什么时候才可以买房?”

“工作这么忙,怎么找女朋友?”

“马上35岁了,下一波裁员就轮到我了吧?”

“父母身体都不好,我是不是应该更努力赚钱孝敬他们?”

“不买学区房,孩子教育输在起跑线上怎么行?”

这些现实问题确实会带来焦虑,但也只是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焦虑源于对未来的恐惧和对过去的羞愧,唯独不在当下。而当下也是你唯独可以掌握的,掌控感可以降低焦虑程度。

以上的问题看起来是因果,但其实问题都被前面的条件限制了,是为逃避问题下意识找的借口。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问问自己真实的内心,到底在害怕什么?是害怕没有价值、没有胜任力、还是害怕我不可爱…

03

在不经意间遇见幸福


人不能永远抓住那些幸福的记忆而不愿撒手。—— 《小偷家族》

这里我想从自己的感悟中总结一些个人经验。

我认为幸福感是分级别的,初级的幸福感——就是一些一个人的小确幸

买到了书架上最后一本喜爱的书。

吃到了梦寐许久的独家甜品。

出门时有和煦的阳光洒在刚刷干净的球鞋上。

高级的幸福感——就是徜徉在关系中的美好时光

睡醒时看到爱的人在做饭。

受欺负时有人愿意为我打抱不平。

有人会跟我一起等着看海贼王的结局。

终极的幸福感——就是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使命感,那些我愿意为之奉献毕生去追求的东西。


最后,愿你可以抓住那些偷走幸福的小偷,找回属于你的那些幸福。

我是Dicora,和你一起,遇见幸福。

参考资料:
彼得森.(2010).积极心理学.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
文:Dicora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