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陌生人说话?| 何解“怕生”之后的声音细小与淤滞

怕生,不敢与陌生人说话,很难融入其他小朋友之间,这是在很多慢热的孩子身上可能会出现的特点,慢热其实就是偏内向性格的另一种说法,因为缺少那种探索的欲望还有向外寻求人际关系的驱力,就可能让孩子表现得非常慢热。

所以对比那些外向型的孩子来说,这些慢热型的孩子可能并不擅长给其他人留下深刻印象,她们习惯于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心底里说不出来,或许,对于那些怕生的孩子来说,面对陌生人其实就是一种巨大的威胁。

而我们也可以看到有的人可能会泛化这种怕生,甚至在之后的少年、青少年与成年期都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关于怕生的表现,有的是因为性格层面的影响,还有的人是因为后来的经历中出现了创伤,这些都可能让他感觉到个体的不舒适。

不舒适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负面情绪,也就是说我们在面对陌生人时说不出话或者发抖、流汗、声音细小淤滞,其实都是与我们的内在恐惧有关,而我们的许多恐惧和焦虑情绪其实都是通过交流来学习的。

比如说:如果有人告诉你害怕毒蛇,那么你的大脑皮层就会像其他人说的那样去做出恐惧的反应。同样的,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陌生人不可信任,因此就会说『别和陌生人说话』,也许一方面这是对孩子的保护,同时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孩子对于陌生人的恐惧。

说你恐惧你就会恐惧,这种负面暗示的力量与罗森塔尔效应不谋而合,有的成年人在多年以后,在社会中与人交流,他仍然可以回想起来自己的在人际关系交互之中感受到的大脑反应,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恐惧是真实存在的,也许是担心其他人会伤害自己,也许是因为对于外界的各种不信任。

不论是什么具体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正在非常努力地了解恐惧和焦虑情绪的神经基础。身心一体,有些人的生理构造的特殊性就已经决定了『怕生』可能对于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我们每个人都存在自己的一个点。

这个点可能是自己非常高兴喜闻乐见的,而还有的点是自己非常担忧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积极强化的反面就是负面惩罚,拿掉那些积极的强化物就可以转化为一种负面惩罚,这样就可以减少那些负面的不遵守规则的行为。

某个点就是自己的恐惧来源,找到这点,就可以更加深入剖析自己的个人状态,能够更加清楚知道自己的未来到底是怎样的运转,这也是非常让人值得去梳理的层面。

关于恐惧陌生人,我们还可以研究那些被人们所想象出来的恐惧,就是那些『可能发生但是实际上大概率不会发生的不良事情』,比如说,有的人会担心陌生人抢劫、偷窃、谋害、放毒、欺骗、背叛、诋毁、嘲讽………

这些事情有可能发生,但是不一定会发生,而这种担心通常是想象出来的,可能有的人会问,为什么单单是某些人会有这样的想象,而其他人不会呢,或许这就要考虑到我们所接触到的直接创伤还有替代创伤

直接创伤,就是那些我们亲身经历的那些创伤事件,这些事情已经在给自己增加了太多的不舒适,可能还会在以后的以后不断闪回出来让人十分揪心,痛苦恐慌心乱如麻,直接创伤会不断像幽灵一样缠着宿主,让人无法栖息。

而替代性创伤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附带创伤或者间接创伤,顾名思义,本身是没有去直接经历这些创伤的,但是自己听过、看过、接触过、思考过…..就可能共情到那种情况下可能会给个体带来的各种不舒适,这也是非常值得让人去注意的层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有些信息或者有些恐怖视频最好还是不要多看呢。

关于直接创伤与替代性创伤的心理学研究很多,但在真正做出自己想要的调整之前,不要轻易相信你所看到的一切。也许陌生人并不是那么可恶,也许陌生人也有很多是善良的,并不是所有的陌生人都会伤害你。

其实也可以看到我们在网络时代很多人在网上与陌生人交往有很多原因。如果走不出『怕生』这种恐惧其实是很难去真正交友的,大多数的朋友都是从陌生人慢慢成为朋友,有的人可能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成为好朋友,有的人可能迅速就可以打得火热。

对于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时代而言,网络上面的交友相对来说更加便利,我们可以从各大平台都看到来自陌生人的祈祷,祈求病毒可以早点离去,早点春暖花开,即使是那些你并不认识的人,都可能会在某个时刻给你提供某种程度的安慰。

即使你们并不认识彼此。

当我们都在分享同一种心情的时候,我们的恐惧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生理程度上的紧张可以通过另一个人的理解而慢慢削弱,这也说明陌生人也可以给自己取暖。


面对陌生人,那些低神经质高开放性的人更加容易放松警惕,而高神经质低外向性的人更加容易防备,或许我们也可以看到每一个主动接近或者被接近的陌生人都可能非常乐意聊天,因为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与陌生人的交谈通常会让人更快乐。

这种交流是非常新颖的,无论是对于外向的还是内向的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重新思考的角度,并且去施加新的积极暗示。我们作为社会性生物渴望触摸到其他人的灵魂颤动,也许信任他人本身是有风险的,却也能够从这种信任的飞跃中找到自身的强化。

我们每个人都存在自身的归属感需求,如果因为『怕生』而影响了自己的交友融入情况就可能让自尊心受挫,对于三岁孩童如此,同样的对于大人也是大同小异,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关系之中

强关系就是心理学学者们所说的牢固的亲人爱人友情关系,而弱关系指的是与陌生人、熟人、老师、同事或邻居之间的互动,这些不同的关系构成了我们复杂的关系网。


在后者关系网之中我们可以通过陌生人了解我们自己,尝试写下自己的内在对于陌生人交流过程中的感受,对方的反馈,这些都是双向运行的,虽然敏感的人群对于怕生仍然心有余悸,而尽可能缓解这种恐惧对于我们来说仍然非常有必要,我们渴望良好的关系,何不现在就更好地调和内在恐惧情绪。

也许有些尴尬,有些不稳定与少了些安全感,我们都可以做出自身的判断,也许多年以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一个常见的建议,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这个建议可能也不再不动如山。

避免接触陌生人和避免社会交往最终传递了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们更加慢热,事实上今天的孩子需要未来领导力的训练,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展现自己,管理他人并且与他人合作共赢,还会知道如何在自己力不能及的时候求助外界。

各种教育方案事实上都要反复经过时代检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想法,可以给孩子们更多自信的技巧,那么等到他们成人的时候便不会轻易妄自菲薄,或者自卑彻骨,也不会让社交回避、怕生成为自己的拦路虎,因为他们从小就知道未来领导力的重要性。

文:ZHUQIANG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