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处理:一吵架就逃避的男朋友,还能要吗?

文: 沐小欢
来源:社会学了没(ID:socialor)

最近,一朋友总是反复向我抱怨起她男朋友同样的问题: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俩一有什么矛盾,在我气愤地表达我的不满时,他总是默不作声,不给回应。

 

逃避就能解决问题吗?

 

巧的是,不止一个朋友这么和我聊过她们的男朋友,平时都挺好的,一吵架闹矛盾转移话题、沉默、逃避,摆出一种完全不想解决问题的态度。

 

这应该不是某种偶然性的巧合。


那么为什么遇到矛盾或者问题男生大多会选择冷处理或者逃避的思维方式?他是积极的冷处理还是消极的冷暴力?我又该怎么办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冷处理”这个话题。


01 

“冷处理”和“热处理”,火星和金星的碰撞

 

俗话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男女巨大的思维差异,在产生矛盾时,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形式,不信,我们来测试一下:

 

A:你为什么总是不顾及我的感受,我心情不好,你就不能哄一哄?


B:我哄了呀,我说带你逛街散散心,是你不去的。


A:这是逛街的事情吗?我不开心,我只是想让你陪陪我!


B:我也陪了呀!我今天下午哪里都没去!


A:可是你在我旁边打了一下午的游戏!


B:我以后不打游戏好了吧。


A:这根本不是游戏的事情,你根本就不爱我。

 

相信大家仅通过只言片语就能够明显感觉到A是女生,B是男生。

 

这是因为男女生在争吵时候,自然而然暴露出由性别差异导致的思维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格雷把婚姻和恋爱中的矛盾都归因为思维差异并重点指出两种主要区别。

 

遭遇冲突时,男性思维倾向于解决问题,女性思维却倾向于分享感受。

 

面对冲突带来的负面情绪,男性思维倾向于自我消化烦恼,女性思维却倾向于通过表达舒缓压力。

 

也就是说,男女争吵的本质,就是对牛弹琴、鸡同鸭讲。

 

这种思维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吗?

 

似乎是这样,造成差异的根本在于男女大脑结构的不同。

 

我们人类的大脑主要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主控理性,右脑主控情感。

 

男生的左脑和右脑之间,如同隔着一面厚厚的屏障。当左脑在思考时,右脑参与不进来,所以某些时刻,男生会非常理性。

但是当右脑在思考时,左脑也无法参与,所以当男生受到情感操控时,通常也无法保持理智。

 

这也能够解释男生为什么被情绪操控时,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但是女生的左右脑间隔,却如同海绵,左右脑互相渗透。左脑思考时,右脑的情感会进行干扰;右脑情感主场时,左脑理性也会过来捣乱。

 

所以女性想得多,因为左右脑的相互渗透,她们更倾向于思考行为背后的感情逻辑。

 

男生特有的大脑构造在处理矛盾时的体现就是,当恋爱或者婚姻产生矛盾和问题时,男生会立马进入问题解决状态。

 

他需要聚焦自己的注意力,并且依据理性的左脑进行思考,从而找出问题的最优解。

 

但如果他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问题时,理性左脑就会要求他问题搁置——冷处理,待找到解决办法后再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操控情感的右脑呈现关闭状态。

 

和男生截然相反,女性在处理矛盾时,她的感性右脑要求她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理性左脑却同时要求她解决问题。

 

通过表达感受来达成问题的解决就是争吵时最好的解决办法,这就是问题的“热处理”

 

可男友冷漠的态度,不含情感的理性,在擅长表达和沟通女性看来,就是对问题的逃避。

 

所以当热处理遇上冷处理时,就如火山遇上寒冰,矛盾一触即发。

02

“冷处理”和“冷暴力”,区别在哪里?

心理学家温格•朱利的《幸福婚姻法则》的封面上印着:“再恩爱的夫妻,一生中也有100次想离婚的念头和50次掐死对方的冲动”。

 

矛盾本身不可避免,但明明已经很生气了,男朋友却并不积极解决,或者装作不知道,实在让人心寒。

 

其实这就是男朋友传递出来的“冷”信号。

 

但“冷”有两种,一种是冷处理,一种是冷暴力。

 

冷处理:心理学上称之为一种搁置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在冲突中解决矛盾,可能会导致冲突的升级,所以采用冷处理,等到时机和条件具备时,通过回顾和处理,实现问题的解决。

 

冷暴力: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自我封闭,拒绝爱人的接近,以此实现对爱人的惩罚。是一种精神自虐和他虐行为。

 

那么,我们能否区分二者呢?

 

网友A:


因为琐事争吵,吵到一半的时候,老公突然渐渐安静了下来,我自认为有理,一直数落抱怨不停,却看到他一直不吭声,更加气愤。

 

后来得不到回应,索性赌气不再说话,晚上快睡觉时,老公突然说:老婆,对不起。这事儿目前我没办法解决,过一段时间我们再说好不好?

 

网友B:


也不知道是哪一次吵完架以后,我就感觉我男朋友有点躲着我。我气消了以后,想和好,他却对我一直很冷淡。

 

我做尽了能够讨好他的事情,他却一直疏远我,甚至有时候还骂我,我觉得很委屈,他也从来不哄我。

 

很明显,网友A的老公正是采取了冷处理的措施,等待时机成熟解决问题。网友B的老公则采取的是冷暴力的手段。

 

冷处理是对亲密关系的积极维护,而冷暴力则是一种亲密关系的破坏手段。

 

那么,我们如何从冷暴力中识别出冷处理呢?

 

1. 时间可控,对于一个问题的冷处理,少则一两天,多则一两月。时间维持在可控范围内。

 

例如:一个朋友由于异地恋和男友闹矛盾,男友一开始选择冷处理,但在两月之后,处理好工作事宜,结束了异地恋。

 

2. 情感伤害度低:冷处理是对问题的搁置,所以在男生选择冷处理后,给问题的解决留下了缓冲期,也给冲突双方留下了冷静期。从而避免了冲突过程的情感伤害。问题解决之后,亲密关系双方的感情温度不降反升。

 

例如:2021年元旦,各地纷纷开始落实的“离婚冷静期”,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对离婚行为的一个冷处理措施。避免了部分导致离婚的高伤害性冲动。

 

3. 问题是否解决冷处理,不论多久,问题都需要得到解决。这就是冷处理的核心逻辑。

 

从以上角度来看,冷处理似乎是一个极好也极合理的解决矛盾的方式。

 

可喜欢采用“冷处理”方式的男性,也要注意,一个不慎,容易熄灭火山的热情。

 

因为冷暴力的发生,往往也会披着“冷处理”的外衣。

 

而冷处理的不恰当解决,往往是更深的误解的根源。

 

所以如何把握“冷处理”的方式和程度,成为亲密关系问题解决的关键任务。


03

让“冷处理”成为感情利器

 

正所谓“小吵怡情,大吵伤身”。

 

智慧争吵,要学会让“冷处理”成为解决情感矛盾的利器。

当一方有冷处理倾向时,为了避免“冷着冷着就冰了”,一定要提前让双方了解以下几点:


1.明确思维差异

 

首先,男女双方一定要明确对方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需要注意的是,男性思维并不特指男人,女性思维也不特指女人。

 

所以了解对方对问题的解决措施有利于争吵时理解对方的行为,也不容易产生误会。

 

如果双方都是冷处理或者热处理,那么同频程度更高。如果一方冷处理,一方热处理,那么一定要理解对方对问题的不同反应方式。

 

2.接纳不同的处理方式

 

在明确思维差异的基础上,我们就能够接纳不同的问题处理方式了。比如,你的伴侣喜欢热处理的方式,而你喜欢冷处理。

 

那么面对伴侣的情绪宣泄,一定要认真倾听,可以不解决,但是一定要给予适当的回应,了解伴侣在表达中的情感需求,也有利于促进问题的快速解决。

 

如果伴侣冷处理,而你喜欢热处理,那么面对伴侣的沉默,你也一样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在伴侣的沉默或者消极回应中,迅速冷静,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式。

3.警惕“热处理”成为“热暴力”,“冷处理”成为“冷暴力”

 

热处理,指的是对问题的正面回应。在冲突中,偏向情感右脑的主导,但是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女性尚有理智可存。

 

可对于男性来说,理性的左脑通道却是关闭的,在这样的状态下,男性思维反而无法协助解决问题。

 

所以如果强迫男性采用“热处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矛盾升级,甚至在其他刺激下,无法解决问题且无法控制情绪的男性会更容易冲动地采取暴力手段。

 

冷处理的处理方式同样需要注意几点。

 

首先,需要给予伴侣必要的倾听,避免伴侣陷入情感寒冬。

 

其次,需要明确问题的解决方式和解决思路,给予伴侣必要的期待和肯定的回应,让伴侣知道你并没有忽视她的诉求和亲密关系的问题。

 

这样便可以避免掉入“冷暴力”的陷阱。

 

《亲密关系》里有一句话: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是能量最大,张量最强的,因而冲突也最大,最让人心碎。

 

所以我们不但要了解冷处理,还要善用冷处理。利用冷处理所给予的缓和期,平和的沟通,冷静的应对,从而将冲突所带来的情感伤害,问题,都降低到最小。

 

最重要的是,彼此在冷静思考中,明白爱情的真谛。

 

还有,无论是冷处理还是热暴力,下次争吵时一定要记得抱抱对方,因为当热和冷拥抱在一起的时候,会很温暖。


参考文献:
[1]敖姗.家庭关系中的暴力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36):108-109.
[2]鲍秀君.冷暴力造成的伤害更甚[J].老同志之友,2020(15):64.
[3].人际关系学:冷处理[J].科学大观园,2016(17):49.
[4]孝文.男女大脑天生存在差异[J].科学大观园,2014(06):43-44.
[5]陈玉兰.男女大脑的差异[J].英语文摘,2002(01):7.
[6]美国 约翰·格雷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作者:沐小欢。编辑:天南。本文来源于社会学了没(ID:socialor),看见社会生活更多面。理解社会,认识自我~
排版:小鲸鱼 李梦梦桐桐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