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重重禁锢的女性身份认同

一篇旧文,关于“女性自我身份认同”。


早前,papi酱的孩子随父性引起争议,一时将女权主义又推上了热搜

 

再之前,有个公众号转载了KY的一篇旧文《女性为何很难只属于自己/成为母亲后:抵御一个不断客体化的过程》,一时间制度化了的母性又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以上这些似乎都在批判一种主流价值观的建构,期待女性可以从这些定义和束缚中挣脱出来,我想这个背后隐藏着长久以来对于女性身份地位的认同议题,到底什么是当代的女性主义

 

在我看来,不论是当代的独立女性身份,还是母性身份,我们要抗争的并不是男性或者父性,而是主流社会或者父权文化隐藏的偏见以及背后的权力

 

所谓的女性主义不是被外界定义出来的,而是身为女性的我们所做出的自主选择。

 

同时,女性主义也不是极端的女权,而是平权主义,是赋予自身的主体性。

 

是这个女性身份的内在认同者,我拥有独立的意识以及选择权。

 

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西蒙娜··波伏娃《第二性》,这句话充分诠释了女性并非只是一个生理选择,更是一个心理体验和认同的过程。

 

心理学认为一个女孩的身份认同需要首先经历个过程:

一个是她要从母亲那看到作为女性是什么样子的,女性身上独有的温柔、关怀、包容,也就是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第二个是她可以看到父亲对母亲的爱与支持,看到家庭中的男性力量是如何与女性结合的,于是她可以整合这两部分的特质在自己身上,完成自我女性身份的认同。

 

然而,中国女性完成身份认同的难度远高于男性。

另一方面,这种制度化的母性,会影响到一个女性养育孩子的过程。社会赋予了母亲一个充满爱的形象,认为母爱就是忘我、无私的。


当一个女人在承担母亲的角色时,就应该每时每刻都在愉快地抚养孩子,用爱和包容去对待孩子,无时无刻不优先考虑孩子,在孩子面前展现出完美的形象——


这并不符合人类的本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质,而已经被建构了的女性,却因为无法达到这个标准而感到失败、内疚、焦虑。

一个母亲似乎永远都在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她们下了如此大的决心,要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正确

她们不能提高音量对孩子说话,不能表现出自己不舒服,不能在孩子面前哭泣,她们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应该是永远都充满幸福感和愉悦感的。当她们有时忍不住这样做了之后,就会开始困惑,产生自我怀疑、内疚、自责甚至抑郁。

Adrienne(1977)认为,在母女关系中,一个母亲的过度牺牲不仅仅羞辱了她自己,也羞辱了她的女儿,因为女儿会在母亲身上目睹,作为一个女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女性为何很难只属于自己/成为母亲后:抵御一个不断“客体化”的过程》

于是,中国女性潜意识中也许都存有世代传承的关于完美母亲的幻想,期待自己是无私的,期待自己养育的孩子是听话的、优秀的。

 

这个幻想如果没有被识别,很容易将身份认同维系在孩子身上,通过塑造出的孩子获得认可,实现英雄母亲的梦。

 

如果这时候再匹配上一个缺位的父亲,就形成了典型的家庭三角,纠缠的母子关系,让养育的目的从分离与独立——变成了彼此的捆绑。

 

另外一种可能获取女性身份认同的领域——工作。

 

但现有的大环境对于女性在职场中的竞争同样是不易的,职业女性更是艰难的在事业与家庭两难境地间不断摆荡。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自我发展或自我利益,置于社会或家庭的需要和规范之上,就会产生一种羞耻感,会被评判为自私的”“自我的,尤其是女性。

 

这是在个人选择之前,中国女性对于自我身份认同不得不面对的深层恐惧。

 

那么,如何冲破这些文化的禁锢、家庭的代际,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自我身份认同?

 

1、接纳和整合自我身上的“女性特质“与”男性特质“

 

父权文化中,对于女性特质与男性特质是持二元对立的观点,女性特质更是被赋予被动、消极、低等级的价值评判,而男性特质则意味着成功、进取以及高价值感。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容易出现两种极端

 

一是过度认同女性特质,成为完美女性,顺从,奉献,从而丧失自我价值;

 

另一种是否定女性特质,转而认同社会所推崇的男性特质,通过与男性的对抗、竞争,不断的去获取来自外界的价值感。

 

某种意义上,当代女权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语境里的绝地反击。

 

实际上,女性实现自身的主体性,需要走的却是一条将二者整合起来的内在旅程。

 

既不过分认同,也不完全摒弃。

 

而是接纳这两个看似对立的阴阳属性都是我们内在的一部分。

 

享受拥有女性特质的丰富情感喜欢拥抱与眼神的接触善于给予关怀和支持“。

 

同时感受到内在的男性气质所带来的力量感,求胜追求成就追求主导权”。


2、构建属于自身的内在价值感

 

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价值建构,只要那是基于你自身,而非依附于外界或者他人的期待。

 

当面临工作和家庭,结婚与否,是否要孩子的抉择时。

 

可以从内心去审视我们的价值观。

 

我是谁?

 

我如何看待自己?

 

我是要取悦他人吗?

 

我怎么能够体验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那么你可以选择家庭和孩子,做个好母亲。

 

也可以投身在自己的事业,不去结婚,或者选择不是那么看重生儿育女的结婚对象。

 

重要的是,我们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而这些选择是基于内在的价值判断,同时也明白自身的限制,并有能力为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

  

3、对于养育“女孩”的家庭

 

当女孩体验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对父母来说是重要,那她也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个世界来说也是重要的。


这决定了女孩如何来看待自己,以及看待这个世界。

 

这是原生家庭对于女孩的内在价值感的基础构建。

 

这很重要。

原创:赵昕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