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人格理论: 我们如何迅速理解他人?| 心理词条

# 壹心人6大作业2 #
作者正在参加壹心人活动,欢迎参加投稿,赢丰厚鲸币!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476812

在和他人交往中,我们是如何迅速理解自我和他人的?

例如,当你看到一个长得胖的人,你一般会有什么第一印象?这个人可能不够自律?或者有点懒惰?

此时,我们就在用内隐人格理论来理解他人。

内隐人格理论是什么?

内隐人格理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Bruner 和 Tagiuri 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它是一种普通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念,这种信念描述了一些普通、且互不相关的人格特质。

它指的是:人们在跟他人交往时,对他人进行判断,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应用自己头脑中特有的已知的关于这个人的知识,例如智力、品德、人格特征等填补空白,进行更完整充分的理解,形成对他人心理和行为的假设。

这其实是我们对他人人格的个人解释。它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作用于意识层面,是一种简化地理解他人的方式,依赖于对智力、品德、人格特征的朴素假设和刻板印象。

例如,部分人的内隐人格理论会认为长得胖的人会懒惰,善良的人会很大方,吝啬的人是暴躁易怒的,这就是一种简化的理解他人方式。

它决定了个体对其他人基本特性的认识,从一开始就影响了个体与其他人的交往,这种影响也将贯穿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的始终,也贯穿了人际交往中的个体自身发展过程的始终。

内隐人格理论的分类

内隐人格理论分为两类:

一类是实体论,它倾向于认为人的特性是固定不变的,较为稳定、可预测的,个体倾向于用抽象的、宽泛概括化和静态的内在特质理解他人的行为。

例如,小王如果持有实体论,就会认为小白前期没在宿舍请客很吝啬,就会认为他一直都是这样,不会有任何变化。即使后面小白数次捐款给公益慈善活动,小王依然不会改变对小白的看法,只会认为小白捐款只是特例,而吝啬才是他的本质。

一类是渐变论,它倾向于认为人的特性是发展变化的、可塑的,倾向于用影响心理动态过程的内外具体调节因素来理解人的行为。

例如,同样是小王,如果持有渐变论,则会认为小白前期没在宿舍请客确实表现出吝啬,但看到他数次捐款给公益慈善活动后,就会认为小白变得很大方,他就会认为小白的特质发生了变化,对小白因此也就有不一样的理解。


内隐人格理论会如何影响我们?

内隐人格理论其实会影响我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认知加工机制、归因、压力应对以及心理健康。

第一,两者的认知加工机制不同。

持实体论内隐人格理论的个体,倾向于根据直觉快速提取知觉对象的特质信息;而持渐变论内隐人格理论的个体则倾向于根据记忆提取知觉对象的行为信息。

持实体论内隐人格理论的个体倾向于使用启发式加工,通过对他人信息的即时性判断对他人形成印象;而持渐变论内隐人格理论的个体则倾向于使用分析式加工,通过对他人行为信息进行记忆性判断,依赖情境信息对他人形成印象。

也就是说,一个偏重于直觉反应,对他人的印象早早就在心中定型,而一个偏重于事实和情境,会随着现实情境对他人的理解发生不断地变化。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实体论内隐人格理论和刻板印象的区别和联系。实体论内隐人格理论是通过已知的信息来得出未知的信息,所以是启发式加工;

而刻板印象则是依赖于以前记忆的信息来得出的固定不变的印象,加工方式还是不同的。同时,实体论内隐人格理论会依赖于刻板印象来得出未知的信息,这部分信息跟刻板印象一样,也是长期固定不变的。

这也就意味着,相比持渐变论内隐人格理论的个体,实体论内隐人格理论的个体对自我和他人更容易形成刻板印象,从而僵化地理解自我和他人。

第二,两者的归因不同。

在面对他人的负面行为时,持实体论内隐人格理论的个体,倾向于将负面行为归因于他人内在、稳定的特质,主张对负面行为进行相应惩罚;而持渐变论内隐人格理论的个体,倾向于将他人负面行为归因于坏境与情境等因素,并主张对其进行相应教育以及技能培训。

所以,持实体论内隐人格理论的父母和老师会倾向于采用更严厉的教养策略,因为他们会认为:既然特质无法改变,那么教育就难以发挥作用,只能加重惩罚,才能让其因为畏惧而不敢再做同样的行为。

而青少年如果持有实体论内隐人格理论,则会承受更强烈的自我消极情绪,例如羞耻、仇恨等,因为他们感觉不好的特质会伴随自己终生,难以改变,因而会更加羞耻。他们也会对同伴更苛刻,表现出更多的攻击倾向和行为。跟父母的想法是类似的。

第三,两者对压力的看法和反应也不同。

相比于渐变论内隐人格理论的个体,持实体论内隐人格理论的个体更容易将社交过程中的挑战和失败视为持续性的社交现实,并表现出更高的压力。持渐变论内隐人格理念的个体的社交压力没有那么大,因为他们相信特质是可以改变的,心理也会更健康。


从这个方面来看,也就是说,持渐变论内隐人格理念的个体会具有更高的心理灵活度,心理会更健康。

我们如何合理使用内隐人格理论?

不同的内隐人格理论对我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我们该如何使用内隐人格理论?

1、人际关系上,避免陷入实体论陷阱,给他人贴上负面标签

其实在我们与他人交往中,两种理论都会同时使用。

当我们最开始认识一个人时,我们的信息很少,首先会倾向于使用实体论来迅速填补空白、理解他人,这样才能让我们保持对他人的确定性,从而让自己觉得安全。

当我们对一个人了解的信息越来越多,也会采用渐变论来理解这个人,不断填补之前未知的信息,从而校正自己的“偏见”。我们的心理越成熟,就越会采用渐变论来理解自我和他人。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有不理性的时候。例如,当发现孩子老是做错题的时候,父母们常常会说“你一直都这么笨”;

在孩子还没做新题的时候,有些父母会直接告诉孩子“你一定不会做”,这时,恰恰正是实体论内隐人格理论占了主导,我们就容易给他人贴上负面标签,从而也让他人对自己缺乏信心,逐渐丧失勇气。

这种打击常常会在家庭和职场中出现,也就会导致PUA的出现。从领导或父母的一方来看,短期内,这种僵硬的标签会让下属或孩子缺乏信心,从而臣服于自己的权威之下;

但长期的结果却是让一个人对自己丧失信心和勇气,从而习惯于往着标签的方向发展,例如“笨”、“懒”,最终越来越不敢做事,不会做事,也就一事无成了。这种打击才是真正地在毁掉一个人。

此时,不妨提醒自己陷入了实体论的陷阱中:他人是一成不变的吗?我给他人标签吗?

一旦你开始这样反思,也就能及时将自己从实体论拉回来,逐渐进入渐变论,从而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也能更加客观。

2、自我认识上,渐变论让自己拥有成长的更多可能性

在认识自我上,很多人也会常常陷入到“实体论内隐人格理论”的误区。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比如“自己内向安静就不能公开演讲,一辈子都不能改变了”、“自己一直很懒惰就做不好任何事情”……其实,此时你正让自己陷入到了实体论内隐人格理论中。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陷入到误区中的人们就会感到极高的压力,因为特质定型了无法改变,他们也就不愿意再做任何改变的努力了。

但其实一个心理足够成熟和灵活的人会持有渐变论内隐人格理论,发现自己是可以改变的,也就从这些固定的思维限制中“跳了”出来。

渐变论内隐人格理论的个体会认为:内向安静只是一个人在某些场合的特质表现,在其它场合他们也可以变得健谈。他们掌握了公开演讲的方法和技巧,做好心理调节,也能很好地完成演讲;懒惰只是一个负面标签,而非一直存在的特质,他只是一段时间内不想做事,但过段时间也能变得勤快。

所以,持有渐变论内隐人格理论的人更相信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各种可能性,也愿意为此不断行动而改变。

3、家庭教育上,更倡导持有渐变论内隐人格理论

在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内隐人格理论在家庭教育上的运用。

父母一旦持有实体论,孩子如果有错误行为发生,他们就会认为孩子难以改变而失望伤心,从而加大对孩子的惩罚,反而让孩子跟自己的距离更远,行为上有更多的错误发生

因为孩子也会由此对自己失望和伤心,甚至绝望,从而不做任何改变,最终放弃自己的成长。这就是实体论的“传染”。

但如果父母持有渐变论,哪怕孩子有错误行为发生,他们也会认为这只是暂时的,因为特质是可以变化和可塑的。他们就会主动地多采用教育指导的方式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行为,这也把渐变论教给了孩子。

孩子也会不放弃对自己变好的希望,逐渐发生改变,错误行为也就会越来越少,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成长。这就是渐变论的“传染”。更重要的是,当孩子秉持着特质是会变化和可塑的时候,他也会由此看到自己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心理成长越来越灵活和成熟。

所以,父母的内隐人格理论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希望大家都能持有渐变论内隐人格理论,不断变化,不断成长!


文献来源:
1.杨安.内隐人格理论实体论——渐变论维度对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心理健康.2007.12B
2.黄韵瑾,张荣华.内隐理念:回顾与展望.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0, 10(7), 943-949
3.内隐人格理论:填补空白.华中师大心理学院.新浪微博
原创:素心人生设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美国正面管教父母讲师,沙盘游戏治疗师,人际关系咨询顾问,英国思维导图导师。个案时长1000小时,10年+管理,4年+心理,以结果为导向,陪你玩转职场,情感家庭幸福,设计人生做自己,活出素心享清欢!公众号:素心人生设计。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