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当职业的年轻人快乐吗?|挑选职业需要考虑2个条件

文:时差大叔
来源公众号:心理0时差(ID:PsyTime)

上周,大叔跟一位朋友聊天,他说起自己现在的工作很无聊,想要换成一份写作相关的工作,因为他一直很喜欢写作,问我该不该换? 


大叔听到他的提问,一时竟无法回答。 


该不该把兴趣当作工作是很多人要反复面对和经历的问题: 


高考选专业时,很多人会犹豫选个喜欢的专业还是赚钱的专业; 


大学毕业时,很多会人犹豫该从事本专业工作还是找喜欢的工作; 


工作一段时间不喜欢本工作,还会想要不要换个自己喜欢的工作。 


似乎人生不同阶段,都会遇到这个难题。 


为了回答朋友的问题,大叔查了很多资料和文献。今天我们会从如何判断职业兴趣、选择具体职业两方面,来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01

什么是职业兴趣?


很多人觉得喜欢就能坚持。如果你也抱有这种想法,我们先来分辨下什么是兴趣,什么是职业兴趣。 


兴趣是指专注做某件事感体会到的愉悦感。例如朋友喜欢写作,写作时觉得放松、开心,便可以说写作是朋友的兴趣。[1] 


写作是不是可以说是朋友的职业兴趣呢?不一定。 


职业兴趣是指人们稳定持久地喜欢某种职业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不仅仅是喜欢而已,还要稳定地投入并能获得正反馈。[2]

 

就好比写作是朋友的兴趣,但他是否能长期享受写作工作、并以此谋生呢,这却是不一定的。

 

从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下图)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要保持长期职业兴趣,需要满足以下 2 个条件:



条件 1:具有积极且长期的自我效能感

 

心理学家 Albert Bandura 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解决某问题、获得成功的信念。[3]

 

面对工作你很有信心、觉得自己能做好,这就说明你具备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它会指引我们制定目标、面对困难时能找到解决方案、保持更强的毅力,从而达到在工作上长期投入和持续进步。

 

很多人认为喜欢就能持续获得自我效能感,把一件事情做好。但心理学家 Hackett 的研究却发现并非如此。

 

在这项实验中,研究人员测试了受试学生是否喜欢数学,及他们对数学的自我效能感。然后令他们解决简单或复杂的数学序列任务。在数学任务成功或失败后,再次测试他们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结果表明,喜欢数学与否,并不能决定最终的自我效能感;而能不能成功解答任务,才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关键。如果一个学生很喜欢数学,但是却总是解答不出问题,那他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很低。

 

也就是说,擅长比喜欢更重要。

 

所以保持长期兴趣,除了喜欢你还需要确保擅长能做好。否则不擅长导致的反复失败可能会使我们丧失信心,进而失去兴趣、选择放弃。

 

条件2:符合内心的期待

 

在和朋友聊天时,我问他为什么想把写作当职业。

 

他说自己很享受写作的过程,而且他创建了个公号来写作,能获得过百的阅读、偶尔的赞赏,觉得很开心。

 

当我们做某事满足了自己的预期后,往往就更想做这件事。

 

然而从兴趣转向职业,它可能无法符合我们的预期结果。

 

一方面,无法获得积极的反馈。

 

一样东西你当做兴趣爱好,做到 50 分就会得到好棒的夸奖,做到 60 分就会被夸奖是个天才。

 

而作为职业人士,做到 80 分是理所应当,做到 70 分则会是你怎么这么差。

 

朋友业余写作被夸奖觉得开心,专业写作被挑剔、批评时可能会难过。


另一方面,无法符合物质的期待

 

把写作当兴趣喜欢就好,可如果要把它当做职业还有考虑金钱、地位、发展等等问题。

 

做出职业选择前你需要考虑清楚,自己对工作的结果预期是什么,从事该职业自己能实现么?

 

大叔不是为了打击你,而是希望你认清什么是职业兴趣,它不仅需要喜欢,还需要擅长、能实现我们的预期目标。

02

职业兴趣的测试


在了解什么是职业兴趣后,下面我们来聊一聊,怎么找到一些符合自己职业兴趣的工作。下面的 3 个方法,虽然不能帮你确定最终从事的职业,但可以帮助你找到一些可能适合你的职业。

 


1.利用专业的职业测试作参考

 

心理学家 John L. Holland 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由此他提出了霍兰德职业兴趣,将各个职业划分为六个广阔的领域:[4]

 

现实的(R)人喜欢机械和运动等相关工作。

 

调查人员(I)喜欢从事学术和智力活动,并具有数学和科学兴趣。

 

艺术(A)的人更喜欢模棱两可、自由、非系统性的活动,用非常规和灵活的方式感知世界。

 

社交(S)个性喜欢帮助和理解他人,喜欢培训、治愈、发展或启发人们的活动。

 

进取(E)的个人喜欢通过发挥领导能力和表达能力,达到组织或经济目标。

 

常规(C)人士更喜欢涉及数据的系统化和操纵,数据处理设备和文字处理机的活动。

 

根据以上的内容,你可能发现哪几项特别高。比如你的R(现实的)、S(社交)、C(常规)比较高,就可以在这些方向寻找职业兴趣。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结合性格测试对职业兴趣做初步筛选。

 

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却很难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其实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是找到擅长领域的一个关键。MBTI 是根据我们性格的四个维度,来推荐我们适合的职业:

 

a.精力来源

 

外向型(E)从外获取能量,热情洋溢善于表达;内向型(I)从内获取能量,擅长思考推理、相对耐心谨慎。

 

b.认知方式

 

感觉型(S)关注细节,喜欢实际性工作;直觉型(N)关注意义,喜欢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c.决策方式

 

思考型(T)遵循客观逻辑,行为冷静;情感型(F)行动温和、注重社交细节。

 

d.生活方式

 

判断型(J条理清晰、计划明确,工作中有决断力;直觉型(P喜好体验,热爱自由、灵活的工作。

根据职业兴趣测试和性格测试,我们会发现一些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你可以将这几项列在一张纸上,接下来我们会从这几个领域中进行进一步筛选。

 

 

2.做事时觉察下自己的情绪感受

 

在上面一步,我们大概确定了自己喜欢的领域。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觉察自身的情绪感受,来判断自己更喜欢做该领域中哪些具体的活动。

 

心理学 Kyriaki Raouna 认为,大概有以下六种感受可以帮助我们判断:[5]

 

激情:这是紧张和刺激感觉的混合,可以激发出创造力。

 

乐趣和兴奋:平时经常会期待从事某项活动。

专注的参与:享受做本身的感觉,专心致志、坚定不移。

 

忘记时间:从事喜欢的事,感到时光流逝,可能会希望时间静止不动。

 

不可抗拒的冲动:不得不做的冲动,可能会找到借口在此上花费更多的时间。

 

放松和奖赏:完成任务后,您会感到无比自豪和成就感。

 

如果发现做某件事时有以上六种美好的感受,我们可以沿着这件事的方向再细化。

 

例如,你的 S(社交)特别高,在微信群当中和陌生人聊天特别畅快舒服、微信好友也特别喜欢你。我们便可以从这个方向再做选择,比如社群运营、网络销售等活动,将其列在清单上。

 

3.问问身边的人

 

现在你的清单上出现了几个或者更多的意向职业,不妨问问你身边人的建议。

 

很多时候,你或许不知道自己的特长、或者喜好,但你身边的朋友可能比你还清楚。

 

多问问身边亲近的人,你身上有什么能力比较突出;

以及问问他们,你在什么时候会显得比较开心。

 

同样地,让他们用这样的句子来描述:


“你是一个擅长……的人”

“你是一个喜欢……的人”

 

通过这样的方式,你可以再次筛选,将清单进一步缩小。

03

如何确定具体从事的职业?


完成上面的职业兴趣测试的 3 步之后。下面我们需要耐心筛选职业的具体信息,来确定自己到底要从事哪个具体专业。[6]

 

1.查询信息,缩小清单

 

搜集每个职业的相关信息。例如工作机会、场所、薪水、工作要求等等。

 

2.和从事相关职业的人聊聊

 

清单缩小后,你需要具体了解下相关行业的信息,最好和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聊聊。

 

通过聊天获取信息,你可以获得更细致关于工作感受、行业信息、公司信息等,方便做出选择。

 

3.做出选择,确定目标

 

在了解了大量信息后,你需要做出具体的选择:城市、行业,公司、甚至具体到哪个职位。

 

除此之外,你还需要设定目标。例如,大叔的朋友从事写作的话,他可能需要确定 1 年之后他的薪资、职位及更长时间的规划等。

 

4.移除障碍

 

很多人可能会说,就算知道了自己喜欢做什么,但现实的代价太大了。

 

放弃一份稳定的工作,去找自己所谓的乐趣,可能面临的就是养不活自己、父母失望、朋友嫌弃……这样一想,就觉得还不如得过且过呢。

 

真的这样吗?你或许可以找一个本子,写一下这些你可能要付出的代价。

 

写完这些代价,你再想象一下,如果从事耐心挑选的理想工作,并作一定的规划,10年后的你会怎样?把你能想到的也写下来。

 

然后你对比一下:10 年后的那个你,是否值得付出现在这些代价呢?

 

给自己一个答案和选择。

 

写在最后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有什么感受?或许你脑海中还是会出现很多理想的工作,但在你做出决定之前,大叔还是希望你评估一下,这份兴趣是不是真的符合“职业兴趣”。

 

大叔不是说兴趣不能当职业,相反我认为兴趣对职业来说很重要。

 

可正是因为兴趣重要,所以希望你冷静分析、耐心筛选、做好充足的准备再开始。

 

最后,祝愿你能找到感兴趣的工作,发挥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世界和我爱着你~


——END——


[1]https://g.co/kgs/GrYQFQ
[2]Lent, R. W., Brown, S. D., & Hackett, G. (1994). Toward a unif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 choice,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5(1), 79-122.
[3]Hackett, G., & Betz, N. E. (1995).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In Self-efficacy, adaptation, and adjustment (pp. 249-280). Springer, Boston, MA.
[4]https://www.truity.com/page/holland-code-riasec-theory-career-choice
[5]https://www.careeraddict.com/identifying-career-interests
[6]https://www.cleverism.com/how-to-make-a-career-choice/ 

作者简介:时差大叔,本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心理0时差(ID:PsyTime),有趣的心理科普、前沿的心理动向、专业的心理研究,网罗全球,没有时差。

编辑:小鲸鱼 去冰多糖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