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这是万物生机的奥秘。

01

一点点“好奇”,

也许就是疗愈的开始

每一点点对他人的好奇,都开启了一种“真正了解”的可能性。

了解那些看似奇怪的行为背后的 “需要”,是一种“看见”或者“被看见”的过程,这也许会触碰到疗愈的“扳机”,打开一间尘封许久,积满悲伤的“心理空间”。

所以,当一个来访者走到了我们面前,是一个完整的人站在那里,在等着我们去“看见”,他不是一个“问题”,也不需要任何一个“标签”、一种“界定”。

TA需要知道,至少在这里,了解他人是容易的,是可能的,被了解也是安全的。


我不敢谈“理解”,因为它需要稳固的咨询关系做基础,需要真诚而敞开的氛围和静谧的、可以允许能量流动的空气。

而“了解”只需要一种态度就可以做到——“我不知道,但我很好奇,我想要看到真实的你。”

假如了解是一块块石板,理解就是通往心灵深处的阶梯;假如了解是一个个绳结,理解就是那根由很多个绳结串起来的绳子,关键时刻可以“救命”。

02

不要被了解,也是可以的


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能量是关闭的,不是敞开流动的。因为,离开咨询室环境,被了解也许是危险的;在夹杂着湍流欲望的真实世界中,了解也许是困难的。

为了保护自己,关闭心门也是可以的,这是被允许的。但却不能给受伤的状态带来改变。

疗愈的过程也许很漫长,像春夏秋冬日升日落,周而复始这般漫长;也可能在某一刻,在我们缓慢积攒的能量和勇气中,改变瞬间发生了,于是,疗愈也开始了。

如果现在还“不是时候”,就给自己多些时间吧。

“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允许,是比”被了解“更重要的事,这是关乎”生存空间“的事。

为什么很多人会喜欢咨询室的空间,在那里才感觉能真正地放松下来,真正地舒一口气?因为,一般情况下,那里比别处有更多”允许“。


03

生死,好坏,苦乐

你允许它们存在吗?


因为我们是如此地害怕、受惊,我们困囿于自己精神世界的“创造”———在颤栗和惊恐着的心跳中,“迎接”那些曾经在我们的人生中出现过的“至暗时刻”再次到来。

我们所迎接的,的确是我们创造的。

你也许会说:“不!我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曾经被…… ”

是的,我们的确受过一些伤,有过很多个“至暗时刻”。但是,从灵性视角来看,那些遭遇未必不是你“有意识地”选择。

此外,那些被尘封的堆满受伤感受的空间还没有被清理、整理。

但这不妨碍我们现在尝试创造点儿别的——既然现在,我们还活着。

就像一棵植物充满信任地将根须扎向大地;就像一只狗,或者一只猫,填饱肚子后悠然卧在洒满午后日光的地板上酣睡;就像“山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那样的世界。

即使是填不饱肚子的猫、狗,或者人,也有属于自己的怡然自得时刻。

“生”是权利,死同样也是,这里没有“因为所以”“应该怎样”,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就不能够把死亡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去对待。

这不是一个哲学思辨,我也不是在劝导不想活着的人都去死,我在这里不想讨论任何关于“应该”的道德伦理问题。那些东西与生命本质上无关。

作为我自己这个“人”,作为一个咨询师,我只关心一个人如何活得更真实,更贴近生命,更充分地投入。而直面死亡诱惑,也许是抵达这一部分的一个必要进程。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开创者,罗洛.梅曾指出,一个人只有清楚地知道他“可以选择“去死,同时他也可以选择活着,他才能真正开始”活着“。

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都还没做到这一点,包括我自己。让我们扪心自问,让我们去贴近生命。

“允许”,这是万物生机的奥秘。


太阳从未对大地说:“你欠我一份恩情”,却用它的光和热,赋予了大地盎然生机。

大地从未停止承载罪恶之事,没有一抔土禁决罪恶之人踏过。

昼夜相继,冷暖交错,生生灭灭,生生不息。

我们曾经遭遇的“至暗时刻”,未尝不是别人的“至暗时刻”。一个情绪、一股能量升起了,不会凭空消失,或者在频率较高的修行者那里被消融掉;或者以各种暴烈粗重的形式转移出去。

魔鬼的面具两面转,一面哭,一面笑;拨浪鼓的声音清脆悦耳,一面打,一面挨。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让我们创造更多“允许”,说更多“是”。

尽管说“NO”是我们保护自己,捍卫边界的有力声明,但边界何时需要护卫?

在更宽广的灵性视角,我们都将消融在一体性里。生命只有这里,此刻,我们,没有“我”和“你”之分。

文:王媄仪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