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园丁一样养孩子

前段时间因为工作太忙,我的整个小花园都荒草丛生,土地板结。想要有个不错的花园,你真的需要花费大量的努力、耕地除草施肥,但是你也会发现有些你安排好的计划,并不凑效。

我再打理小园的时候,就收获了很多“事故”和“惊喜”:蔷薇花墙里被无比期待的粉龙一年也就长了五六十公分,大游行在半阴半阳的墙体上肆意的疯长,眼看着快有三米高了;撒在土里的石竹种子,因为时间不对,没有冒出一颗芽芽,倒是遍地的秋英,十分可爱;天气渐冷,地生的蓝雪花依然安然无恙。

然而就是这些不在掌控内发生的事,混乱却充满生机,让整个园艺生活充满乐趣。

这两天在栽种花苗和除虫的过程中,我也知道花草都会随着环境和季节的变化次第而开,枯荣交替,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优势和美丽,也有不同的弱点和生长困难。一个小花园会不断变化,最后长成属于它自己的灵活多变,复杂丰富的生态系统。

这些不就像我们养孩子一样嘛。

我特别喜欢《园丁和木匠》一书中,艾莉森·高普尼克教授用园丁与木匠的比喻,从孩子成长的规律出发,提出了如何当父母的问题。“园丁父母”提供给孩子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接受和欣赏孩子自然生长出来的样子;“木匠父母”心里有个“模范孩子”的标准,会按照自己得想法去雕刻和塑造孩子。

我们作为父母的工作并不是要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相反,我们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我们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让这些思想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


尊重成长中的“无意义“时间

童年是一个天然探索期,可以让孩子们掌握他们今后作为成年人生存时所需的知识。我们在童年上“浪费”的时间越长,就越聪明,也越能适应未来不可预测的变化。

在我日常和儿童家长工作的过程中,他们中很多人会反应出两个自己的困惑。一种是觉得孩子每天都会玩一些无聊的游戏,嘴巴里嘀嘀咕咕,很怕耽误他认知发展,所以会有个定向的兴趣培养,填充他无聊的时间。

另一种是觉得孩子做完作业上完兴趣班后,要不就玩手机要不就看电视,觉得他没有自由玩耍的能力。看起来各自矛盾的需求,却有着极为密切的因果关系。

孩子生来就是探索者,他们的大脑是为探索而设计的,而我们成年人更多是利用现有知识获取新知。在做儿童心理咨询的个案中,我非常害怕成人用他们的认知和价值观限定孩子,让原本充满活力和灵性的孩子,变得昏暗无光。

现代心理学已经发现,童年世界的体验并非如成人所见那样简单,而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一个孩子会不可避免陷入恐惧、焦虑和失败等各种心理情绪之中。但庆幸的是,从出生几个月开始,随着游戏的参与,孩子能进行充分的自我表达和探索,它逐渐成为了一种帮助孩子构建人格和自我疗愈的有效途径。

所以看似无意义的浪费时间,无聊的玩耍,都有它重要的成长意义。

介绍一本凯迪克大奖绘本《超级无聊的一天》,书里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兄弟俩为了消磨无聊的时光,决定自己制造一架飞机。可是材料从哪儿来呢?他们从小弟弟的婴儿车、爸爸的汽车、院子里的晾衣绳、家里的电视机,“借”来各种各样的零件。

飞机终于成功地飞了起来,但是当他们准备着陆时,却发现爸爸妈妈正焦急而生气地等着他们。充满童趣的情节与异想天开的想象力,完美地释了童年时代冒险的精髓。

童年就是一个极具可变性、可能性的时期。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意味着有更多变化和探索的空间,意味着允许创新和改变。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好好利用这段童年期,让孩子变得更“多样化”。

前两天和多宝一起走在下班回来的路上,要经过一个大路口。儿子在车上欣喜的欢呼,“妈妈,好多小鸟!它们在开会呢。”我抬头看,除了电线什么也没瞅见,儿子又提醒我说,“你看嘛,还有好几只在飞来飞去”,我打开手机相机,放大了好多倍,果不其然,一排小家伙。

热闹的下班高峰,它们居高临下的在看着我们呢。于是我们驻足下来,开始想象这些小鸟在聊什么,和多宝就这么一唱一和的聊起来。那么一瞬间,自己竟然被这个场景打动,成人该多无趣,才需要透过孩子的眼睛去探索世界的美妙,这在路边驻足几分钟的时间比抢着绿灯穿梭而过有意义的多。

相信孩子内在学习能力


如同园丁照料小花园一样,提供肥沃的土壤,也要适当的修枝除虫。我们创造适宜孩子玩耍和学习的空间,同时需要搭一把手——甚至事情不对头时,我们出面干涉。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内在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驱动四肢、充满心灵。

孩子会通过身边的人进行学习,他们会想身边的人在做什么,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把这些信息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

想起自己去年8月第一次带营,很多精力都是在调节营员之间的矛盾。10月秋令营明显感觉轻松一些,到了冬令营的时候矛盾极少发生。这个过程中,我和搭档老师还在感慨,营员们越来越温和。但事实并不如此,只是我们在带营过程中带着对儿童的观察和理解,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举个例子,有个可爱的小姑娘小P是营里最小的,自然也是团宠,但“持宠而娇”就在团体里悄悄发生了,因为很多人都在照顾小P的感受和需要,一次团体合作游戏中,她因为不能有效参与,像哥哥姐姐们表达了愤怒,其中的一个哥哥也没有因此和她友善沟通,让小P瞬间泪崩。

如果仅仅是为了安抚小P的情绪,我们大可以立马去关注她,甚至对团体的分工做干涉,但成人的介入就会影响团体动力,强化她在团体里就是要被无条件容忍的事实,这个被输入的价值观还会覆盖影响到其他小组。

所以我们选择了静静观察和等待,小P先是跑到拐角默默擦泪,然后小心翼翼的去试探能否再次加入团体,这个过程你就能看到她非常好的适应和调节能力,紧接着团体里有个热情的小姐姐喊着小P的昵称,她就欣然的再次融入团体,而之前那个不太友善的哥哥,立即调整的表达方式,把相对简单的工作分给小P,让她在团体里有参与感。

事后我们及时做了分享,这几个孩子也清晰的表达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想法和变化。

比起一些学习知识,孩子们更应该拥有的是灵活地学习、适应新环境、改变社会结构的能力。

父母能做的,是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可以蓬勃发展。

不得不承认现在市面上无数育儿书、育儿文都在试图告诉我们,父母行为的每项差别都会定向影响孩子今后的性格。因为这些,父母们已不能发自本能的去爱,他们变得教条又谨慎,它除了带给为人父母无穷的焦虑、自责和挫败感,带给孩子投射在父母期望之下的压抑感之外,别无益处。

而人类的成长是一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许多的事情。基因、外部环境、文化、同辈等等太多的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轨迹。

最后想说的是种子有种子的特点,如果是我们不曾见过的种子,如果我们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是没有办法当一个好的园丁的,我们所能做的,也许是自己先去看更大的世界,更好的觉知自己,更好的认识到自己能力和认知的限制。

原创:张瑾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