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我调控,从情绪枷锁中自我解脱 | 心理词条

1. 

阐述定义

 

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自我调控”,发现仅仅百度上关于“自我调控”的学术论文就有20691篇,着实吓人一跳。也足以说明“自我调控”的重要性和意义性。


如此重要的概念,自然不敢妄下定义,妄作主张,还是选用百度百科的定义阐述比较有普适性:


自我调控是指个体控制和指导自己的行动的方式。自我调控强调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思维、情绪和行为进行监察、评价、控制和调节的过程。(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既然要探索自我调控,自然也需要研究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self-regulatory system)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所构成,因此也叫自我意识,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还有一条解释,说自我调控是护理心理学的内容。

  

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部分,是个体的自觉过程。它包括着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暗示等形式。自我调控的实现受着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制约。

自我控制是自我调控的最基本手段,它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一种操纵。自我控制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强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按某一目标行进;二是为某一目标而抑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以上来自医学教育网)


2. 

背景/来源


在网上搜索自我调控的背景和来源,几乎如出一辙如下描述:心理自我调控理论的提出者是斯腾伯格。


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J. Sternberg,1949- )美国心理学家,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此外,他还致力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等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大量富有创造性的理论与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对传统智力理论提出挑战。他采用了认知心理学的思想,认为个体智力上的差异是由于其对刺激情境的信息处理方式不同导致的。


而具体的是出自斯腾伯格哪一本书,更具体的 解释和描述却难以找到。


《道德经》上语: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说,能认识他人称作智慧,能认识自己称作明达。战胜他人称作有力,战胜自己称作强大。(以上来自《曾仕强讲解道德经》)


由此可见,在咱们老祖宗的传统文化的瑰宝里,早就对自我调控有了智慧引领了。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发现了“自我调节”的重要性。他认为自我调节包括三个基本亚过程。即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 (以上来自百度知道)


3. 

案例分享:


仅仅看概念有点枯燥。还是结合案列来理解什么是自我调控吧。


案例一《理想照耀中国》之《磊磊的勋章》中的自我调控:


当年14岁的磊磊被选入国家柔道队时,是怀揣着冠军的梦想、是带着登上冠军领奖台的自我憧憬而去的。然而,“后来我才知道我被选入国家队是做一名陪练女子柔道队的男陪练,我永远没有机会走向赛场。”

 

当教练让磊磊自己做出陪练还是离开的选择时,静默之后的磊磊步履稳重、目光坚定地回到了训练场,毫不迟疑地、稳稳地站在运动员对面时,我的眼泪刷刷地下来了。

——因为,他这一站,意味着从此以后每一天就是一个被摔、被打的那个配角,意味着心甘情愿的做了一次次被别人踩着走向冠军的垫脚石。

而磊磊无怨无悔,即便是“平均每天要被摔近500次,肩周、腰椎、小腿、膝盖,他几乎身上各处都受过伤。   ”他也坚定的地走了16年,被摔了280多万次。


“如果给我重来一次的机会,我还会选择当陪练”,刘磊磊坚定地说。

 

 他之所以无怨无悔,是因为——磊磊在自己的成为主角的冠军梦想之间和成为永远的配角的陪练成为之间进行了一次艰难而又坚定的心理上的自我调控——自我抉择、自我认同、自我调节。

 

案例二:减肥中明白什么是自律:


为了一次心理体验,主要也是为了减肥,我在今年五月份参加了一场为期七天的室内封闭的、没有手机、没有钟表、每一天步行七个小时的“空腹禅”活动。

 

 最要命的是,每一天吃的只有水煮苹果、水煮梨、水煮白菜,没有一滴油,也没有盐。唯一的可以期待的美味是醋泡姜丝,好歹甜甜的,酸酸的。

参加之前,我想想都觉得有点吓人,不可能实现;参加之后,我还觉得像是做了一场梦,都不相信自己已经挑战成功了。

七天当中我萌生了N次逃跑的念头。腿疼脚疼还好忍受,最关键是那种内心的馋劲儿,就像一只馋猫看着够不到的鱼儿一样,挠心啊!


然而,因为是自己不远千里交了费、请了假、夸下海口的一次自我选择和挑战,就只有不断的进行自我调控


在想要的不想要的、重要的不重要的之间进行抉择。而且,也是在那七天的”自我战争“中,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自律自律就是自己调控自己,为了达成既定目标,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就是自我意识的不断自我觉察、自我抉择、自我调适的过程。

 

案例三:从谍战剧中学习自我调控:


最近第二次刷谍战剧《我的绝密生涯》。剧中主人公关作为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为了自己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这一个神圣而伟大的角色的需要,一次次克制住内在自我的需求,一次次面对自己至亲的亲人还要扮演好一个“汉奸”的角色,被自己的同志们误会、唾骂,被国民党追杀、被日本人怀疑着、看不起着又要使用着……


这中间的每一个角色的切换过程,都是他的一次一次自我调控的过程–自我意识、自我信仰、自我价值观、自我角色的调控和博弈的过程


在民族复兴的道理上,每一个地下工作者都是比专业演员更出色的演员,是为了理想和信念更善于自我调控的真正的英雄!


4.

相关科普


既然自我调控这么至关重要,那还是为大家科普一下自我调控的一些常见方法吧!


●清晰地明白自己是谁,扮演好相对应的角色。

比如,如果你了解自己是擅长画画而不是运动的时候,你就可以在画画里面享受自我,而不是拼命幻想在运动领域成为一名世界冠军。


比如,当你知道自己在孩子面前是父母而不是老师的时候 ,你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心情、身体而不是盯拼命着成绩,亲子关系自然和谐。


●清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明白白做出选择。


太多时候,人们都活在迷茫之中分不清哪是对的,哪是错的。哪是自己想要而不能要的,哪是自己不想做又必须做的。结果在需要进行自我调控的时候,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而错失机会,后悔不已。


●清晰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的抉择。


目标可以说是一个人的人生指南针。


“如果你的目标是山顶,你就不会被路上的一块小石头绊倒。”


如果你的目标是报效国家,你就不会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5.

个人见解

结合百度上关于自我调试的定义、背景、来源的综合说法,在我看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都是针对自己的一切的想法的探讨、情绪的调控和行为的调试。


既然如此,就要先搞清楚什么是自我。搞清楚什么是自我,才可以有的放矢,做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从而达到自我救助


什么是自我,就要涉及到千古哲学命题”我是谁“。

 

我之前在壹心理写的文章《明白我是谁,人际关系如鱼得水》的文章中已经阐述过我是谁。(这里就不再重复展开)。


而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解释分类五花八门。我个人比较认同台湾心理学家林昆辉对自我的解释

每个人的自己包括自我跟角色

自我是想不想、要不要、喜不喜欢的欲望与嫌恶;而角色是该不该、可不可以、行不行的角色行为规范与相对角色的行为期待。

心理学本来就是研究个体的认知的差异的。因此,我们的一切冲突都源于自我和角色的冲突。

那到底你是要听你自己的自我的欲望与嫌恶的指令,还是听你的角色行为规范与相对角色对角色的行为期待的指令呢?

这就是每一个人在每一个当下的所选择的每一次自我调控——自我与角色的调控


举例说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参加应酬很晚才回家,发现卧室的门紧关着。

女王站在门口敲门,丈夫问:“是谁?”女王回答:“是女王。”丈夫没有开门。

她又怒气冲冲的敲,丈夫又问“是谁?”,女王回答:“是伊丽莎白。”丈夫还是没有开门。

伊丽莎白女王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最后,她答道:“亲爱的,我是你的妻子伊丽莎白啊。”听到这话,丈夫才打开门。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可以感受到:每一个人在每一个具体的场景里,是需要以与场景相对应的那个我的不同面相出现的。

如果是女王一个人在她的寝宫里,她是伊丽莎白,可以放飞自我,喜怒哀乐任意切换的。

如果是在接待外宾或者是国家活动的重大场合,她就是女王。必须以女王的角色出现,言谈举止都符合女王的身份,代表着她的国家。

如果是和丈夫在一起,她就是妻子。她的妻子角色即要合乎妻子的角色行为规范,又要满足丈夫对她妻子角色的行为期待。比如上面所描述的——言语温柔,角色认同。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当我们明白自己在什么时候需要以什么角色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不假思索的的进行自我调控——会清晰在那个当下如何扮演好角色,做出合乎角色要求的行为,约束自我的怨恨恼怒烦的情绪!

 愿你我都了解自我调控、做好自我调控,从情绪枷锁中自我解脱 !

原创:王小女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