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感觉我懂;我的感觉,你懂吗:再谈同理心的重要性

1、相似的场景,不同的结果

 

有位做心理咨询师的读者,私信给我讲了一个她的亲身经历,过程如下:

 

今天中午1点30分,一阵急促的电话打来,原来是好朋友筱雨,非要和我聊一聊。筱雨声音哽咽着说:“佟姐,我想和男朋友分手。因为他简直是一个十足的渣男!”

 

我说:“怎么了?前段时间你俩还在朋友圈秀恩爱呢啊。”


筱雨:“别提了,我是程序员,单位实行996工作制,每天下班累成狗,他倒好,我再累,每次回到家,见他都是在家坐在电脑前,聚精会神,纹丝不动。我故意把高跟鞋重重摔在地上,包包砰地一声扔到他桌边,他还是不理我。我倒头就睡。他也不问无闻。这样的情形持续好几天啦。”



我说:“所以你就自己一个人哭,很伤心吧。”

筱雨:“是啊,我觉得他根本不关心我。“

 

我说:“你俩一起一起都聊啥话题呢?”

筱雨:“平时我俩的话题天南海北,聊得很开心,他总是把我逗得很开心。”

我说:“他对你平时关心吗,比如在你不快乐的时候?”

筱雨:“他倒是挺关心我的,要不我俩走不到现在。”

我说:“那就说明他不是你说的渣男,而是他也遇到了难题。”

筱雨:“我怎么没看出来?”

 

 

我说:“你累了,需要安慰,需要帮助。同理,如果他有困难也需要理解帮助。你的感觉,我懂;他的感觉,你懂吗?你们无论哪一方遇到困难,都需要对方都具有同理心,才能互相理解敞开心扉,坦诚困难,求得相互体谅、相互理解,而不是互相封闭自己,造成互相不理解,产生矛盾。

 

筱雨的脸色开始雨后初晴,紧皱的眉头开始云开雾散了:“哈哈,佟姐不愧是学心理学的,厉害啊,几句话就解决问题了。”

 

我接着说:“希腊神话里,有位名叫海格力斯的大英雄,一天,他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有一个像鼓起的袋子一样的东西,海格力斯感到很好奇,就踩了那个东西一脚,没想到那东西不但没有踩破,反而越踩越大,并成倍膨胀,把海格力斯彻底激怒了。他顺手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狠狠砸向那个怪东西。那个东西丝毫不屈服,膨胀到最后,竟然堵住了海格力斯的去路。


正在海格力斯纳闷之际,一位智者出现在他的眼前,对他说:‘朋友,这个东西叫仇恨,不要惹它,快别动它了,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只要你不惹它,它便会小如当初;如果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对抗到底。’”

 

我接着说:“既然你说到这里,先从你开始,首先去掉情绪化的表现。你不能摔鞋子、扔包包,而要一如既往,行动语言正常,倾诉你具体的劳累事件,用事实说明你的状态。这时,他也会倾听,甚至也会吐槽他所遇到的困难。这叫互相理解。下一步,就是互相安慰,最后,你俩商量怎样解决各自的困难。”

 

筱雨笑逐颜开:“谢谢,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此时,阳光照到了我的饭桌上,我继续享用阳光、美食,还有快乐。

 

这个故事促使我再一次思考了同理心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2、透过表相,看同理心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人的心理,美之无限。如宇宙,浩瀚无垠,只需要我们探索、深究,才能找寻无限的可能,发掘现象背后的原因。

 

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所有问题,本不是问题,只因不懂真正的心理学采取了错误表达方式,才误导人生和他人。所以,回归心理学,看透任何人本性向善的终极目标,向着美好生活的本质,明白这个前提,再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采取恰当的沟通方式就很容易做到。

 

同理心,就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同样时间、地点、事件,而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谅他人。

 


例如,我们在既定已发生的事件上,把自己当成是别人,想像自己因为什么心理以致有这种行为,从而触发这个事件,会采取哪些言行。


因为自己思考过,已经经历或者体验过这种心理过程,所以也就接纳了别人类似心理,以致理解别人行为和事件的发生的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性沟通方式,达到解决问题,促成共赢的结果。

 

就算是一方的看法与人不同时,不认同对方,—方也不能判定对方的一定是错,而最好尝试反复地思考,认真从其他角度去看,针对事而不是针对人,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本的认定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主观)跟发生在别人身上(客观),差别非常大。别人的想法和行为总有他的原委,只需要我们同理心发掘。

  

当我们今天嘲笑别人的痛苦的时候,或者对别人的痛不反思的时候,往往某一天也可能经历这个相似的痛苦,很可能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会彻底失控、崩溃。

 

3、爱出者爱返

 

每一个善良的人都值得敬重,具有同理心的人,展示给别人美好,别人也总会回馈以微笑。

 

阳光照射到光洁平整的镜子,发射出去的也是阳光;而雾霾投射到镜子表面,只能反馈阴霾。

 

理解人心,人性——人之初,性善恶。只需要当对方表现恶的时候,当机立断,予以善巧方便充满智慧的制止,这,于我们而言,就是善行。


但,善行,不是无底线,而是我们首先在底层认知,具有同理心,深刻理解对方,对方感受到善意,才会深层次去理解我们。

 

有的人,错误地解读宽容与包容,不去同理心思考双方言行的底层逻辑,却自欺欺人美其名曰“难得糊涂”。日积月累,往往会导致难以当机立断做出正确言行,沟通的矛盾就发生了。

 


实际上,打破原有固定思维模式,接收并思考别人的观点,是源自于对自己思想的自信。

 

环顾四周,我们往往忽略了很多小事,忽略了小事当中我们的思维状态和沟通流程,所以我们在遇到大事的时候更加茫然无措。

 

沟通中同理心不同,效果也不同,我总结了四个层次:

 

第一种:很少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很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沟通时讲客套话,无法引起对方的共鸣,对方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不愿意倾听;安排事务几乎不考虑下属的需要。

 

第二种: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与人沟通比较真诚,愿意把自己的一部分想法表露出来;能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学会倾听,工作中尽量考虑对方的需要。

 

第三种: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能够使人不知不觉地把内心的想法、感受说出来;能够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能够用心倾听;在安排事务时,尽量照顾到对方的需要,并愿意做出调整。

 

第四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和体谅别人,并以此作为工作依据。有优秀的洞察力与心理分析能力,能从别人的表情、语气判断他人的情绪。投其所好,真诚,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着想说;以对方适应的形式沟通,达到双赢的结果。

 

虽然掌握同理心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如果能自如运用第四种,那么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会顺畅快乐得多。

 


4、人际沟通的同理心四原则

 

最后,总结一下建立同理心的四个原则:

 

原则一:我去理解别人,别人不一定能理解我,但至少有机会;我如果不去理解别人,别人连理解我的机会都没有。

 

原则二:想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只有将心比心,才会被人理解。

 

原则三:别人眼中的自己,是另一个角度的自己;学会以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并据此改进提升自己的形象。

 

原则四:想成功地与人相处,让别人尊重自己,根本的方法就是先提升沟通的底层逻辑、改变自己,并且照亮别人,实现共赢。

 

 

当我们每个人抱怨不被别人理解而痛苦时,反问自己:自己理解别人有多少呢?

 

也许,在我们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就学会了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自己。

 

原创:昆仑云曦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