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不安全感是怎么形成的?|《儿童品格的由来》

文:刑乎
编辑:N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你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你知道你为什么做不到爱自己吗?

如果你即将为人父母,你知道如何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小孩吗?

你知道你周围的那些学霸、大佬们在成长路上可能有哪些共同特征吗?

上面这些问题可能是我们生活当中时刻跟在我们身后,但又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而这么多的问题,都可以归总到三个主题上:依恋类型、自我发展和成就

在心理学中,这三个问题几乎是贯穿我们一生的主题,对我们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你对其中任何一个问题感到好奇,也许戴维·谢弗博士能给你一些启发。

在《儿童品格的由来》这本书中,戴维·谢弗博士详细地描述了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会受到哪些影响。也许你会发现,我们每个人看似拥有相似的背景和蓝图,却奇迹般地生长出了各自的脉络。在这里学堂君将选择其中的三个部分:依恋关系、自我发展和成就进行分享。

依恋关系:你是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吗?

“依恋类型”,是一个在心理学中最常用的判断一个人指标之一。它源于我们童年和父母相处的模式,并且这种模式逐渐内化成我们性格的一部分,伴随我们的一生。

在依恋类型中,主要分这么四种人:

1.安全型:情绪稳定,对别人比较信任,不会患得患失,也能为自己提供稳定的能量。

2.痴迷型:总是在感情中患得患失,担心自己被抛弃,也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别人重要。

3.疏离型:虽然很容易进入感情或交友,却很难真心对待别人,说走就走,即使这种“不走心”的方式也会让他们感到孤独。

4.恐惧型:渴望和别人亲近,但当别人离自己太近又想马上离开,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在各种关系里也难以信任对方。

你属于上面哪一种呢?

其实,在你很小的时候依恋类型就形成了。

心理学家发现,与非安全依恋类型的婴儿相比,那些在12-18个月形成了安全依恋的婴儿,在2岁的时候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也更阳光。这些安全型依恋的小孩经历青春期的时候,也会比别的孩子更顺利、和父母关系更融洽。

儿时形成的安全依恋类型甚至能预测这个孩子25岁以后在恋爱中的表现。当他们为人父母,他们的依恋类型甚至能代际传递给自己的小孩。因此依恋类型不可谓不重要。

那我们是怎么形成各自的依恋类型的呢?

如果照料者能对我们的的任何行为有所回应、精心照顾,那我们就会形成关于他人的积极心理作用模型(认为他人是可依赖、信任的),也会形成关于自己的积极心理作用模型(认为自己的值得爱的、招人喜欢的)。反之,我们就会一边认为别人冷漠、一边觉得自己让人讨厌。

不要小看新生儿形成的这些心理作用模型,这可是他们对世界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孩子们就会用它解释周围的一切,并不断强化这种印象,直至成长。

怎样能让孩子成为安全依恋型的人?相信这是很多家长的疑惑。如果你的孩子还是个小baby,那可以按《儿童品格的由来》这本书里给出的照料方式来照顾他们:

对孩子的照顾如果能满足以上六个特性,也许就能让他们未来更有安全感。

自我发展:你的青春期“叛逆”了吗?

前几天出去吃饭,听到隔壁桌有家长吐槽自己的小孩:“我家孩子14岁就开始叛逆,我有时候真想抽他,他怎么就不能乖一点?”

在你青春期的时候,你的家长和你说过相似的话吗?或者如果你是一个十几岁孩子的父母,你也有这样的共鸣吗?

实际上作为大人就是会觉得青春期的孩子很难对付,甚至有时候很讨厌,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受到责骂最多的一群人。但是,很少有人去站在这些孩子的立场看他们的身心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他们的想法能够被阅读、展示,也许也能得到更多理解。

想象一下,如果让你描述自己,你会怎么说?你可能会说:“我是XX大学的学生,我喜欢篮球,我老家在XX省,我喜欢周杰伦的音乐,我喜欢跳街舞,我在学校加入了很多社团,大家都挺喜欢我的……”,你可能还会补上一句,“总体来说,我是个外向、喜欢新鲜事物的人,比较自信啦。”

但如果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去描述自己,他可能只能做到割裂地评价自己的不同部分,比如前半句话描述的那样,但没法把这些“自我”整合在一起,得出后半句话的结论。

自我描述的不一致是青少年的典型特征,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在所有情境中都是同一个人,正是这一事实让他们感觉到迷茫,甚至懊恼。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这一阶段青少年面临的人生困境称为“同一性危机”。在这一阶段,最痛苦的就是个体长期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的矛盾

那种感觉就好像,无论自己做什么事,都像是在悠长的黑暗中漂泊,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在这种迷惘中越来越感觉到孤独。

如果在这一阶段,青少年没有解决好“自我同一性”这个问题,那么在人生的下一阶段,他们也就很难处理好“亲密-孤独”这一对矛盾。

所以探索自我,是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家长非但没有出手相助,甚至火上浇油。

那么,该怎样帮助叛逆期的青少年呢?

首先,父母是很重要的一环,父母对孩子的重视和尊重,是他们找寻自我的基石;其次,学校教育也能促使青少年为自己设立目标、规划人生,这也能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成就:那些大佬们都有什么特征?

当你办成一件事时,你会更倾向于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你的能力强,还是努力程度高?

是因为任务难度低,还是运气好呢?

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一个人的成就行为,关键取决于他怎样解释以前的成功和失败,以及他是否认为自己能控制这些结果,这就是“归因论”。维纳认为,人们会把自己的成败归因于下面四种原因之一:

  • 自身能力的强弱;

  • 付出努力的多少;

  • 任务的难度;

  • 运气的好坏。

其中的两种原因,即能力和努力,属于内部原因(也就是自己身上的问题);另外两种,即任务难度和运气,属于外部原因(不是自己身上的问题)。

当我们把成功归于内部原因,比如自己努力或能力强,那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当我们把成功归于外部原因,比如任务简单或运气好,那我们可能对成功就没啥感觉。

你可能也看出来了,那些能够有所成就、愈挫愈勇的大佬们也许就采用了这样的归因方式:成功了,是因为自己努力了,失败了,可能是任务太难了,下次拆分一下目标就好了。

此外,要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加倍努力来提高的,而不是稳定不变的。不要轻易认为“我不行”,就放弃任何让自己成长的机会。

总之,在成长路上,我们可能会经历很多挫折,学习一些科学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愿每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都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学堂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儿童品格的由来》一书整合了10000项有关青少年发展的实证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虽然是一部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书籍,但读起来更像一部故事书。这本书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手把手来教新手爸妈们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建议每一个对“人类是如何炼成的”这一话题的朋友们都来阅读一下。

作者简介:刑乎,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