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无法用旧的自己,创造一个全新的未来

文/周梵
本文由:周梵公号(zerofield0)授权发布


在长假期间,我收到很多类似这样的问题,总结下来大概就是这样的:

“这次假期没有安排任何活动,想在家里好好休息,想把一直想看的书给看完,但看一会儿就很浮躁,静不下来,也看不进去。

发现一个人待在家很煎熬,在惶恐、孤独或烦躁中来回摆荡,觉得时间过得好慢。

但等到假期结束发现一个大长假好像什么也没做,休息也没休息好,书也没看几页,时间就这么浪费了。”

这就是我们的问题。我们无法自己独处,也无法和客体建立亲密而深刻的联接,这个客体可能是人,也可能是你正在做到某件事。

无法深入进去,常常在表面上浅浅掠过就安慰自己:嗯,我有了,我做过了。

很多时候人们做的更多是一个姿态,给别人看的,或给自己看的。

很多人在生活中会对人和事在刚刚开始或准备开始的时候往往怀抱着巨大的期望和一堆美好的想象。

往往刚刚开始的时候异常亢奋,摩拳擦掌,但大部分时候进程还没超过三分之一,就泄掉了,后劲不足,拿不起来,也放不回去。


在关系中也是这样,没有见面的时候思念的不行,结果真的见面了,连续相处的时间超过48小时就有一种想立刻逃离的感觉。

比如假期回去和父母相处,或者真的跟自己爱的人一起生活,跟崇敬欣赏的人一起工作。

甜美的蜜月期越来越短,人们跟真实的人相处的能力并没有随着科技或经济的发展而有多么显著的提升。

既不能享受独处,也不能享受亲密。既无法深入创造,也不能好好休息。既浮躁又焦虑,面对所有的事情和关系似乎都无法沉浸其中,无法真正驻扎在当下。

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乔治·贝纳诺斯说过的一句话:

“许多人从未展现出他们的全部,他们最深层的实相。他们活在表面的层次,但因为人类的土壤如此富饶,所以连这浅浅的表层都能长出一点点的作物,以至于人们误以为这样就算真正活着了。

每个人都悬宕在“内在”与“外在”的空间之间。

我们在面对事情的过程中和在亲密关系中所有遇到的卡点,本质上都是自己头脑中的世界和所处的现实世界在不断的制造各种冲突。

你所处的现实世界其实也是你过去的思维模式,情绪模式,行为模式构建出来的。

换句话说,你一直在用你对未来的预期和过去铸造的现实斗争,或者在用对过去的懊恼评判污染你的现在和未来。

这导致你一直没有真正驻扎在当下,因为所有真正的创造行动都需要身心一致的投入当下才能完成。

比如你想看一本书,但你拿起一本书之前就急迫的想要通过一个学习的动作,换取一个你渴望的未来。

于是你要么是带着对未来的抓取,要么是带着对过去的抗拒贬低,做了拿起书的动作,试图通过这个动作来交换一个你想要的更优秀的自己。

而这是没用的,如果是这样,你即使捧着书看了两个小时,充其量是你眼睛掠过的文字,光反射的影像投射进视网膜而已,那更像一个安慰自己的姿态。

合上书什么也没发生,你什么也没记住,什么新的领悟和见地也没有。

创造是需要投入创造者的意识进去的,你也可以把意识看做是一种注意力,越高品质越纯净的注意力,创造的品质也就越高。

当你忘记过去和未来,甚至忘记自己,忘记时间,去和一本好书的内容发生深刻的联接时,意识的精纯度越高,时间才越有可能被你所投注的意识转化成丰沛的成果和意义。

而之所以我们无法投注出高品质的纯粹的注意力,核心是我们内在嘈杂翻飞的念头太多,我们内在涌动的情绪太多。且我们对这些情绪和念头毫无办法,根本驯服不了。

于是就变成主观意愿想要静下来,专注的去做事,但一会儿想要摸出手机刷刷微信,一会儿想要吃点东西,一会儿刷刷小视频,一会儿想着中午该吃点啥,点开美团搜下周边美食……

之所以会产生这些无意识的行为,其实是因为在此之前,内在升起了一团团小情绪,可能是烦躁,可能是焦虑,可能是空虚……

而因为这些情绪团非常小,还没有被我们感知到,潜意识为了逃离这些小情绪团,直接变成了某种想吃东西或刷手机的行为冲动了。

因此我们往往根本觉察不到这些小情绪团,最多只知道自己有行为冲动,甚至连行为冲动都感知不到,直接就行动了。

接着在三个小时之后,发现自己原本计划要完成的事情根本没有完成,可能还吃了一大堆零食。然后再陷入更大的自责、懊恼、羞愧的情绪团之中。

看似自动随机升起的情绪团来自哪里呢?

来自于我们的过去,那些曾经受过的伤痛,被忽略的孤独,被欺骗的愤怒和对世界、对自我的怀疑,无数次挫败之后的虚无感……

所有自己压抑下来没有彻底疗愈的情绪要么储存进我们的潜意识里,要么储存进身体里,这些陈年老情绪不会因为你转移或压抑就消失,它们会随时找出口释放:

要么被外部的事件刺激,勾出大剂量的情绪,做出一些冲动性的事情,口不择言的伤害身边的人,或做出一些愚蠢冲动的选择;

要么在没有强刺激性的时候,向外渗透小剂量的情绪(例如阅读、听课、工作等),降低你的专注力、记忆力或领悟力。

你不可能用一个旧的自己换一个新的未来,想要改变外在世界必须要先改变内在世界。

如果你放任外在世界来控制你的想法和感受,你的大脑回路自然会随外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固化,导致你的思维模式和决策模式一成不变。

而你的外在世界本来就是由过去构成,这就意味你只是在时间线上,轮回和重复相同的人生体验结构。

我们如果不想让自己的未来变成过去的重复,想超越过去的模式,以及过去使用时间所带来的惯性,重新创造现在,就必须重新在时间轴上安置自己。

在时间课上我会谈到四种常见的陷入重复性轮回的时间轴位置,很多人发现自己竟然每个都有。


原来所谓的努力只是在错误的位置上来回摆荡而已,这种越努力越挫败的鬼打墙模式终于明白根源所在了。(这个内容在巡讲课上是没有的,只在《和时间做朋友》庆典课才会讲到)

《和时间做朋友》课程现场ppt

这四种模式处理时间的人,也被称之为精神官能症。

他们会固着在时空交错的某处,丧失在时空轴线上自由移动的能力。他们让自己的世界变小以便较容易管控,但也严重遏制了自己那有着无限潜能的真实自我。他们的现在被过去污染了,他们的内在空间无法充分地展现于外在空间里。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稳定的自我感,但不可思议的是,许多人会通过自己的苦厄找到自己的定位。

长期的身体疼痛或情感煎熬虽然令人十分不适,但通常是相当稳定的。人们因此可以吊诡地在其病症或其他形式的苦厄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得到某种程度的安全感。

有些人会在长期的内疚和焦虑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安全感;内疚焦虑等这些情绪甚至能成为他们自身密不可分的部分。

很多人若觉得外在的空间和现时的体验太挫败太艰苦,可能会每天沉溺于强迫性思考、强迫性行为以及瘾头里。

人们通常会无意识选择构筑厚实的、与外界隔绝的防御性心墙。

在心墙后面的他们虽然觉得很安全,但内心是无助的,因为他们固着在另一个时空里,无法适切地应对当下。

极端的话,他们可能会完全忽略现实,完全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幻想有人爱自己,向全国人民宣告对自己的爱,对方一切的行为都是在向自己表白;或幻想有人要迫害自己,追杀自己等等。

虽然这样的表现会让旁人感到荒诞可笑,让他们身边亲近的家人感到束手无策或惊恐。

但这种精神异常的退缩行为,可提供一片让他们觉得比较能掌控的领空,在那里,他们是不被挑战的权威。

他们与其他人脱节,变得麻木不仁,对常态生活中那些似乎难以负荷的紧急事情无动于衷。

因为他们是那个内在空间的主宰,所以一切似乎都是可能的;在那里,他们可以感觉自己更为强大或更加无助了,与现实的评断无关。

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安全的。

虽然绝大部分人不会这么极端,但很多人依然高频率的掉进自己的幻想世界而不自知。

那些爽文爽剧,包括会甜甜的叫打赏者“xx哥,谢谢你,你真好”的主播视频等都是满足这些幻想的现代商业背景下的产物。

又或者在亲密关系中总有很多猜忌,在和孩子老师互动时老师一句话就滋生出一堆想象的故事:

“老师是不是对孩子有看法”

“老师以后会不会给孩子穿小鞋”

或者女孩子对自己笑一下就觉得对方是不是喜欢我了,这些都属于幻想。

绝大多数人都分不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猜测。

《原则》的作者瑞达利欧写过,”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看清事实和接受事实”。

只有看清事实,接受事实才有可能改变事实。

往往越是对自己的现实世界抗拒的人就越容易退缩到自己的内在世界里,并通过隔离、放弃、拒绝敞开、评判等方式不断收缩自己的世界,从而更加远离其他人和环境中的威胁、压力、挫败等情绪。

他们拥有的内在空间越狭小,于是能够发展出来的潜力和有效的行动自然也就越少。

每陷入错误的时空轴,就是对自己能量的损耗。只有进入正确的在时间轴上的定位,你才能真正把流经你的每分每秒都焕发出新的意义和生机。

时间是敌人还是朋友,不在于你的性别,你的出生,你的年龄,你所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取决所有的这些表象,而取决于你和它的关系,你在时间轴上的位置。

你如何定义你在时间中的那些事件?你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做什么?

你有没有决心彻底放下你紧抓的过去,用一个全新的自己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呢?

作者/周梵,资深沟通关系教练,幸福心理学家,两个孩子的母亲,自媒体平台优质原创作者,课程影响了数千万家庭。著有畅销书籍《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当当网在售新书《先学会爱自己,再遇见对的你》微信公众号:周梵(ID:zerofield0)

排版:小鲸鱼 沉默的杜飞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