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传递:我用尽力气,只是为了不像你 | 心理词条

阐述定义:

代际传递


卡尔•曼海姆认为,“代”具有自然与社会两重属性。人类一代代延续,父辈子辈的形成是代的自然属性;而一代人区别于另一代人的实质性标志是其社会属性,这是时代和文化所塑造的结果。


廖小平曾在《代际互动》一书中提出:“表征‘代’的文化特征的主要有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和行为方式、情感方式和说话方式等,它们辨证综合构成了代的基本文化特色和特征。”


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子女在举手投足间有其父母的影子。


观念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是代文化的实质与核心;而它的外部特征如行为方式、情感方式等都属于观念文化的外在投射和具体表现。


代际传递也叫代际传播,是指上一代的心理特征或相关能力和行为传递给下一代的社会现象。

代际传递像一个看不见的纽带,在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中起到了连接与传承的核心作用。文化代际传播与生物遗传非常相似。


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每一个个体都是从家庭走向社会,家庭是连接“我”和“世界”的桥梁。


儿童近距离观察的第一个对象通常就是父母,父母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是儿童观察的主要对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不是仅仅指认知层面上关于文化和知识、道德和行为的言传身教;从心理学角度,还指儿童成长过程中对父母各种行为的学习和模仿。因此,代际传递往往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发生的。

专业解释:

代际传递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代际传递事实上是个非常大的话题,代际传递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传递是代际遗传中最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教育成就,传统价值观,儿童焦虑,依恋模式和孝道也存在着代际传递的效应。


1.【教育成就的代际传递】


教育成就是后天的,不像家族财富一样可以直接从上一辈中获得。但是由于高教育成就的父母更加注重培养的意识、拥有更多的资源、营造更优良的环境以及良好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成就势必会以“成长环境”的方式影响到子女,因此,教育成就的不同势必会影响到子女的教育成就,这就是教育成就的代际传递。


2.【价值观的代际传递】


与化学遗传非常相似,亲代的价值观和文化会被子代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和认知方式传承和扩散下去,所谓“书香门第”“官宦之家”都是这个原理。


儿童崇拜和认同的第一个对象是养育者。父母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相应的行动,而这些行动的结果自然会带给他们相应的情绪。孩子们会下意识地产生各种学习和模仿父母的行为和心理。因此,文化价值观,父母和早期因素的代际传递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焦虑的代际传递】


观察学习理论认为,儿童能观察、模仿父母对环境刺激的恐惧、忧虑反应,进而习得类似的行为表现(Askew&Field,2008);社会参照理论(Socialreferencingtheory)指出,在模糊、陌生等不确定情境中,儿童会参照父母的反应对刺激做出反应(Murrayetal.,2008)


一项关于抚养儿童的焦虑父母的研究发现,父母患有焦虑症的孩子患焦虑症的可能性是普通儿童的7(Podina,Mogoas,&Dobrean,2013);一项针对焦虑儿童父母的研究发现,患有焦虑症的孩子的母亲患焦虑症的可能性是母亲的三倍(Cooper,Fearn,Willetts,Seabrook,&Parkinson,2006)


4.【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


研究人员FonagySteel等人发现,通常来说,通过成人依恋访谈评定得出的父母的依恋模式往往与其子女的依恋模式一致(VanIJzendoorn,1995)


恒河猴实验是迄今为止心理学上关于依恋模式最著名的实验,研究人员发现从小被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养育”长大的小猴子在长大后,并不懂得如果在群体中生活,遇到外在攻击时,只有将自己缩起来,甚至是自残。


这样的猴子成为母亲后,同样也对小猴子束手无策,似乎那种动物基因中天然的“舐犊情深”都被封印了,这是让人心碎的结局。——由此得出结论,依恋模式是一种后天习得,存在着代际传递。


从社会学习理论来着,儿童会对情境及角色迸行社会学习,如果遭到了父母威胁撤回对自己的爱、阻止表达个人感受等抚养经历,更容易在亲子互动中学会这种情感操纵方式,并可能在自己成为父母之后仍然使用这种互动方式


从依恋理论的角度,子女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学习情感沟通和建立关系,由于依恋模式具有代际传递效应,心理控制水平高的父母从自己的需要和意志出发,忽略子女的情绪反应和心理需求,不安全依恋的孩子成为父母后依然无法绐予孩子积极的情绪回应,继续采取心理控制的方式抚养孩子。


5.【孝道的代际传递】


目前已有研究证实孝道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代际传递,并且针对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及性别,其代际传递的效应有所不同。研究发现,权威孝道和互惠孝道都具有代际传递效应(李启明,陈志霞,徐海燕,2016)


科普:

代际传递的机制是什么?

1)“资本”机制


“资本”是一个可视化的经济概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的概念已经扩展到文化资本、思维资本和社会资本等非物质化领域,成为一个广义的“资本”概念。不过所有的资本依然以经济资本为基础,其底层逻辑依然是物质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循环影响。

在研究贫困的代际遗传问题时,研究者们发现贫困的问题已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贫困及其代际传递现象事实上已经成为跨学科的研究主题。如 Foster 等认为,“贫困不完全表现在绝对定义的生活水平上,它的真正基础在心理上。”Mullainathan Mani提出要考虑资源(不仅仅是经济资源)匮乏对心理机制的根本影响。


贫困会加重负性情绪体验,恶化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又会进一步加大贫困风险,引发贫困的恶性循环及其代际传递。


长期贫困会使贫困者形成一种稀缺心态,那些资源稀缺的相关问题会自动地获取更多注意力,形成注意力聚焦,而忽略了其他相关问题。这种因注意力和执行功能受限所引发的带宽负担(超负荷的认知加工),导致贫困者做出非理性决策行为,最终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


需要强调的是,广义意义上的资源,不仅仅指物质贫困,同样指精神贫困。其作用机制是一样的。


一个从小缺乏母亲关注的孩子,这份缺失会一直影响着TA。即便TA长大获得不俗的学业和工作成就(不过已经有相关研究表明,从小获得家庭呵护的个体社会成就的概率要比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个体高得多),依然会马不停歇地寻找一个“好妈妈”,缺爱的孩子皆如此。

于是就有这样一群人,TA永远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是否有个人真的爱我,我是否值得被无条件地爱着,这个念头会一直占据着TA的内心世界,一旦遇见亲密关系,这种念头就会成为彼此巨大的损耗,从而毫无悬念地令关系走向失败。


2)“沟通”机制


许多相关研究表明:亲子之间通过一些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方式,父母可以向子女传递知识、技能和文化价值;通过父母的独特沟通和互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养育方式(Kao & Rutherford, 2007)。许多心理特征与资本本无直接相关,但是通过沟通视角,使得各种资本的代际传递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从而使得各种心理特征的代际传递得以实现(池丽萍,俞国良,2011)

个人观点:

阻断代际传递的可能性


“幸福的家庭似乎都一样的美好无可挑剔,不幸福的家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不和谐,各种各样的灾难或痛苦。”——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家庭里,富足的精神和物质会随着代际传递而发扬光大,虽然每一代人都希望比父辈过得更好,过上物质上富裕灵魂上丰盛的更加自由的人生。但是命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有些人终其一生,不过是要逃离像血液一样流淌在灵魂里的家庭基因。


中国传统家庭很常见的模式是:男性的缺席或隐形,导致夫妻关系疏离。母亲将注意力和情感投向儿子,与儿子共生;儿子长大后不堪女性情感的重负,等到妻子成为母亲后,将妻子投射成自己的母亲,于是开始像父亲一样逃离。妻子不得不将情感再次付诸于孩子……一代又一代如此这般循环。


如果夫妻间总是以争执的方式来沟通,年幼的孩子不堪忍受混乱的家庭氛围,只能在不知所措中无力地回避,他会在心里默默地发誓他长大后绝对不像父亲这样对待妻子。但是当他成年进入两性关系后,由于他没有从父母处习得良好的沟通方式,他不得不采用回避型的情感模式来对待妻子。而他越是回避冲突,妻子越是愤怒,面对妻子的愤怒指责,他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本能的反击也许再次上演父母的沟通模式。


随着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在心理工作者的努力之下,人们对家庭关系越来越重视,并且会主动学习调整自己用更好更健康的方式去和爱人和亲人相处,为了跳出代际传递的魔咒而努力。


努力摆脱代际传递的案例】


1.


电视剧《都挺好》中,姚晨饰演的苏明玉从小便因母亲重男轻女、父亲懦弱胆小而受尽不公的待遇,十几岁就离开家。

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苏明玉遇到了赏识她的老板,并且在职场中取得不小的成就,过着独立富裕的生活。


她恨她的母亲,发誓要做跟她不一样的人,也尽量跟原生家庭保持着距离。


然而,在一次与父亲苏大强的争执中,苏大强冷笑地看着她,说:“你跟你妈一模一样。”苏明玉被这句话击中,瞬间崩溃了。


那个人对自己那么差劲,自己发誓要摆脱她,活得跟她不一样,怎么会跟她一样呢?


2.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国外。

一个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收拾阁楼时,发现了一盒录影带。这些录影带记录了父亲的心路历程。


原来,这个父亲生长在一个父母整天吵架的家庭。儿时的他不仅要忍受父母相互指责和谩骂,还要忍受父亲对他的语言暴力和偶尔的肢体暴力。他暗暗发誓,长大后要做一个跟爸爸完全不一样的人。


于是,在他做了父亲之后,他每次想要跟妻子吵架,或者儿子淘气他想要打骂的时候,他都在心里让自己stop,他走上阁楼,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开录像机,镜头对准自己,默默地记录下自己那一刻的情绪,并且提醒自己小时候是多么的痛苦,一定要让这种家庭互动模式从自己这里切断。


在当父亲的近三十年里,这位父亲对待家人极其温柔,从来不发脾气,更不用说动手。父亲真的做到了,做到了做一名跟自己的爸爸不一样的父亲。而他的儿子,从和睦的家庭中汲取了能量,成为了一个善待自己和善待世界的人。他理所应当地以为自己的父亲跟他有差不多的生长环境。


“我要做跟他不一样的人,让轮回的痛苦在我这里刹车。”


以上两个例子是当事人意识到原生家庭的互动模式有问题,有意识地想要在自己这里阻断代际传递效应。


由于代际传递的发生机制是不间断的而且是潜意识的,父辈对子女的影响弥漫时间和空间的缝隙里。有时候,即便是意识到了,还有可能形成反向认同,所以要摆脱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对个体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发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太大,并且想要在思维方式、情感和说话方式等方面跳出代际传递的模式,可以请求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帮助自己。


每个人来到这人世间,都是带着祝福也带着伤痕。我们脱胎于母亲,我们不是凭空降临在这地球,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一定会带着家族基因,正如性格没有绝对的好和坏,代际传递是一种延续和传承,即便是非常糟糕的家庭互动模式,也是出于一个人的生存本能。

你知道,白天和黑夜的交替才产生了日出那一刻的光芒万丈和日落时的红霞满天。

要永远相信相信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代际传递效应的存在及其机制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29808 
[2].家庭模式的代际传递是什么?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911/22/65339_686355859.shtml 
[3].王宇景,余淅 价值观代际传递与分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特点研究[J].心理月刊,2020年第10期 Vol.15
[4].银小兰,黎志华. 贫困及其代际传递的心理学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5].孙凌,何嘉欢,林绚晖 父母心里控制的代际传递:孝认知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0年第11期
文: 美美陈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壹心理心理作者;阅读和作文课老师;个人公众号:Dear陈)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