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才能得到爱”:为什么你的付出,得不到爱?

关系,是需要付出的。


我们想要在关系中得到爱,付出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比如,你希望伴侣爱自己,你可以为ta洗衣、做饭,亦或为ta买衣、买包等等,这就是通过自己的付出,满足对方的需求,即用付出换取爱。

从这个角度来说,付出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但我们要承认,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的付出都能得到回报的。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的付出,却得不到爱?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

01

当付出被夸大时,很难得到爱


真实的付出,才能得到爱。


一旦付出者夸大了自己的付出,就相当于说自己的付出是虚假的,所以接受者不仅不会领情,还会讨厌付出者。


比如,很多父母经常对孩子说“都是为了你,我现在才这么穷“”要不是给你成家,我也不会这么辛苦,也不至于负债累累”等等,这么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父母的“穷”或“辛苦”真的仅仅是为孩子吗?不一定吧。

因为他们也在为自己拼搏努力着,他们或许害怕被别人说自己是不负责任的父母,亦或担心没人愿意嫁给自己的儿子,再或也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等等,这么说来,他们也是在为自己生活奋斗着,包括面子或未来。

有些父母喜欢夸大自己对孩子的付出,他们希望孩子懂得感恩,明白父母的辛苦,这是正常的,但过于夸大自己的付出,就会让孩子觉得”你是在强迫我认同你”,这种强迫感会让孩子反感,不领情,这样,孩子就会讨厌父母,很难爱父母。

其实,这里的父母在夸大自己的付出时,孩子感受到的是,不仅强迫自己认同父母,还要偿还父母超过实际的价值,这相当于是强人所难,甚至是虚伪和欺骗。


“付出才能得到爱”:为什么你的付出,得不到爱?

02

当付出是为了控制时,很难得到爱


强加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


知名心理学者武志红老师曾说,因为强加,爱成了咫尺天涯。


而有些人的付出,就是为了强加、控制,那么这时就很难得到对方的爱。


就像小说《无声告白》中的莉迪亚,她父母对她的付出让她喘不过气来,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她身上,对于莉迪亚来说,她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控制。

其实,不仅亲子关系如此,亲密关系亦如此,一旦一方的付出是为了控制对方,爱就不在了,因为控制,意味着“我要改变你”,而改变对方,就意味着不接纳对方。

这与爱是背道而驰的,因为爱,即是接纳。

其实,每个人都有支配欲望,都渴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爱人(包括孩子)身上,而这就是缺乏尊重的做法,自然会导致关系愈加疏离。

03

当付出是为了讨好时,很难得到爱


付出后得不到爱的情况,除了付出者夸大了自己的付出和付出是为了控制外,还有一种情况的付出也很难得到爱,那就是讨好。

有些人的付出是为了讨好,他们渴望得到对方的爱,小心翼翼,无条件满足对方的需求,但讨好式的付出,是得不到爱的。


就像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她从小就讨好父亲,但父亲还是更喜欢妹妹;成人后她讨好同事,但结果是被学校开除;恋爱后她讨好男友,但结果仍是得不到爱。

讨好式的付出,之所以得不到爱,是因为讨好建立的关系是不对等的,而爱是在平等的关系中产生的。

对于松子来说,她小时候得不到父亲的爱,应该是父亲忽视了她,不懂得如何爱孩子,而她成人后的经历中,讨好得不到爱,关键原因是讨好,让她处于低位。

武志红老师说,讨好,相当于示弱,而示弱的意思是“你可以鄙视我,我不如你”,在这样的关系中,不会得到尊重,自然得不到爱。


当付出是为了讨好时,讨来的就不是爱。


这里,我们还要知道,真正的亲密关系是需要双方的真实,也就是说,爱,需要彼此坦诚相待,而讨好那一方,是在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

写在最后


付出才能得到爱,这是在通常意义上的理解,但像上述的“付出”,是很难得到爱的,因为那是一种不健康的付出。

健康的付出,才能得到爱。


那么,什么才是健康的付出呢?


答案是,付出中没有夸大、没有强迫,也没有委屈。


也就是说,健康付出,是在构建一种深度关系,关系中的两个人是舒服自在的,这也是一种滋养型关系。


在滋养型的关系中,需要双方都能尊重彼此的需求,没有强加、控制,更没有言过其实,这样的关系才会产生爱。

希望我们都能在滋养型关系中付出,并得到爱。

“付出才能得到爱”:为什么你的付出,得不到爱?

文:学乃身之宝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