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这个词最早出自《论语》,意思是“一个人伤害了你,你不但不记仇,反而给他好处”,它经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胸怀博大,处事宽容。与圣经中“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在《论语》中原话是这样的:“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见,孔子主张的是以直报怨,而以德报怨并非孔子的主张,但却一直以来被很多人作为美德而大加提倡。

以德报怨的初衷是希望以宽容的心感化犯了错误的人,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过自新。

以直报怨则是倡导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

以怨报怨是以牙还牙,对方伤害我,我也伤害他。

这三个概念里,以直报怨和以怨报怨可能容易混淆,我用遭遇网络暴力这事简要说明一下这两者的区别。

如果在网上遭到了攻击谩骂,找人找水军狠狠地攻击回去,是以怨报怨;投诉、交由平台或者公安机关处理,是以直报怨。

那么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在使人认识错误改过自新上,到底哪种方式更有效呢?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一.

关于同理心的悖论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从心理学上来说可以理解为用同理心去感化对方,一方去同理另一方的处境与痛苦,以期待对方能以同样的同理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悔过改正。也就是说以德报怨的假设是对方也是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能够在“德”的感化下产生内疚。

而现实是,不少心理实验都指出暴力犯罪者的共情能力低于普通人,更不要说那些反社会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士了。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其中一个主要的行为表现就是没有同情心,不愿意体会或是照顾他人的情绪和需要;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其中一个主要的行为表现就是对自己做的犯罪行为没有内疚感,他们不会感受到良心的指责。

2017年震惊全国的“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的保姆莫焕晶就是一个典型,她嗜赌成性欠债累累,多次偷盗主人家中的财物。女主人发现后,以为她家中困难没有追究,反而还借钱给她度过难关。

若是一个有同理心的人,面对女主人的善意又怎会故意纵火呢?

一审判决莫焕晶死刑后,莫焕晶提起上诉,认为自己只是想邀功,想不到火会那么大,物业和消防要是早来也不会这样。

在4条人命面前,莫焕晶毫无愧疚之心,只想着如何逃避责任,苟且偷生。我们看到女主人对莫焕晶的以德报怨并没有换来她的改过自新,反而是变本加厉。这样的人又怎会有什么共情能力可言!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

因此用同理心唤起对方的同理心和良知,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因为但凡有同理心的人在当初就不会犯下这样的罪过。

作为一家五口唯一因出差在外躲过一劫的男主人林生斌,面对杀害自己一家的凶手提出上诉,克制地写道:“恶魔犯下的罪恶,天理难容。上诉是它的权利,但应该为自己犯下的恶果,承担法律责任。”让罪犯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是为以直报怨。

记得曾有关于是否要废除死刑的争论中有一段这样的话:“有些人只有当他生命受到威胁时,才能感觉到生命的可贵。才能真正去看到自己所犯下的罪过,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生命。”

二.

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

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强化。它指的是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

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

斯金纳箱是一个0.3立方米的箱子,内有杠杆和与食物储存器相连接的食物盘。在箱子内白鼠只要轻轻按压杠杆,就有一粒食物丸子滚入食物盘,便获得食物。箱外有记录器,可以记录白鼠按压杠杆的速度。

一只白鼠进入箱内,开始时有些胆怯,经过多次探索,迟早会做出按压杠杆的动作,一粒食物丸子落入盘中,若干次后就形成了白鼠按压杠杆取得食物的反射。食物强化了小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

而以德报怨中,相当于“德”是“怨”的强化物,伤害别人反而获得好处,这使得“怨”的行为得到了强化。虽然这种逻辑看似比较简单粗暴,但不可否认,当你去以德报怨的时候,你就是在纵容错误的行为。

还是这起杭州保姆纵火案,保姆之前偷盗主人家中的财物被发现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还借此骗得女主人的同情得到一笔借款,在这个事件中,保姆发现可以利用女主人的宽容善良再次借钱,由此发生后续的纵火事件。

而孔子主张的“以直报怨”就比较符合强化原理,当你做了坏事,你就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样你就知道下次你再做坏事的时候,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就是法律在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不敢作恶。

三.

人际关系中的平衡法则

——升米恩斗米仇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

这世间万事万物都存在一种平衡法则,一个人的得到和付出是需要去平衡的,当良性的平衡无法维持的时候,就会以恶性的方式去达到另外一种平衡。

升米恩斗米仇,说的就是如此,如果别人在危难的时候你给他很小的帮助,他会感激你。可如果给人的帮助太多,让其形成了依赖,一旦停止帮助,反而会让人忌恨。

前面的小恩可以让人用感激来平衡,后面的大恩则给人形成一种巨大的道德压力,很难去平衡,于是干脆成为一个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一个没有道德的人自然不会再受道德压力,这是达到了另一种恶性平衡。

古时候有一个县官在处理一桩案件的时候救了一个书生的命,并资助他钱财。后来书生发达做官,而县官则被罢官没落了。

有一次两人重新遇上,此时书生已经有了妻儿,县官见书生如今境况很好很欣慰,而书生见到自己当年的救命恩人也是百感交集。

书生和妻子回到家后,妻子问:“你准备怎么回报他呢?100两?”

书生说:“不够啊。”

妻子又问:“1000两?”

书生还是说:“不够啊。”

妻子又问:“舍家以报?”

书生默默地不说话。

夫妻俩发现报不起这个恩了,于是找了剑客想将县官杀掉。在他们的逻辑里,杀掉了恩人,这恩也就不存在了,这种道德压力也就不见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能够平衡的。而涌泉之恩,尤其是救命之恩,可能要倾尽全力去还,甚至还一辈子,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道德压力,所以他们选择恩将仇报,彻底把这种恩抹杀。

刘鑫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在日本求学期间,江歌平时给予的照顾让两人关系促进,但是在江歌为救她而死之后,她开始反咬污蔑死去的江歌及江歌妈妈。这是一个谈起就让人愤慨的事件,与上述故事中的书生无异。

所以以德报怨是不符合这种平衡法则的,一厢情愿地以为付出越多,对方就会感激越多,然而事实却是,当这种付出过多的时候,对方只会变本加厉地让一切非道德的行为合理化。

以直报怨就不同,所谓因果,一个人付出什么,得到什么,基本上是平衡的,也不存在什么道德压力。所以孔子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因为当你去以德报怨的时候,用什么来报德呢?这之中是会有一些失衡的。

从以上三个角度分析来看,以直报怨比以德报怨都更合理一些。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

最后再说个高铁霸座男的事,他强占了一个女孩靠窗的座位,女孩要求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他不理不睬。乘警过来调解,他竟然强词夺理耍无赖,无奈之下,乘警只得让他坐在那里,安排女孩坐到其他的位置。

结果,这个霸座男竟然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个信息:在高铁上做了一件有趣的事:耍了女孩,耍了乘警,耍了整个车厢的乘客。

霸座男不以自己的行为为耻,反而为荣。霸座男的行为在网络上发酵以后,引起了全国网民的声讨,这时候他有些害怕了,发微博道歉,希望得到网民们的谅解。随即铁路有关部门对他进行了处罚,这时候这个霸座男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正如孔子所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样才能罪恶无处可逃,让良善之人不再寒心。

文:萧潇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