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碗馄饨说开来:“”过度理由效应使你远离核心价值

1、一碗馄饨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跑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香喷喷 热腾腾,她才感到肚子饿了。可是,她翻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滩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看到她在那,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我请你吃。”


很快,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忽然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


“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


“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着檫眼泪,对面滩主人说,“我们又不认识,而你就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自己的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去,还叫我不要再回来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孩子,你怎么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一碗混沌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的妈妈煮了那么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感激她呢?”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混沌。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子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


这时,她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2、过度理由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当然他们会帮助我们;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却会认为“这个人乐于助人”。


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的“过度理由效应”。


 

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3、单一角色分配的后果


“过度理由效应”很容易发生在过分讲究“1”和“0”角色分配的伴侣身上。


经常有一方抱怨自己的另一半不懂得付出,只是一味地索取,而对方则不以为然地觉得这是作为伴侣应该享有的权利。

究其原因,正是在于两人的关系长期只是陷于单一的流向。


例如,一开始,作为“老公”的一方确立了自己“1”的角色以后,为了显示自己男人的宽大肩膀,就用心呵护自己的爱人,不断地从各个层面付出,另一方则拼命地体现出自己的“小鸟依人”感。久而久之,“过度理由效应”便产生了。


其结果,两人不自觉地将情侣关系的定位,留于浅表的“施予和获得”这个利益层面的表面,而忽视了深层次的感情交流、生活适应和个性融合。最后,索取的一方的直接欲望越来越膨胀,而付出的一方往往到最后变得疲惫不堪。


甚至直到分手时,一方会觉得对方自私自利、只为了得到好处而和自己在一起,另一方却会一味地指责对方根本不爱自己或者另有他欢,所以才不再对自己付出。


4、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老子五千言说过:“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单纯的付出虽然能够暂时保持表面上的火热与紧密,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分崩离析的前奏。一旦这种付出由于对方与日俱增的欲望而无法维继时,那就预示着矛盾的上演。


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和丈夫常常无视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认为“这是责任”、“这是义务”,而不是因为“爱”和“关心”;一旦外人对自己做出类似行为,则会认为这是“关心”,是“爱的表示”,一系列后续矛盾冲突往往会接踵而至。


5、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老子五千言说过:“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夫妻双方,付出的一方,付出了情感,精力,本性往往出于爱与关心,而往往爱与关心人们认为不应该索要回报。但是别人不索要,不等于得到的一方不应该懂得感恩。


如果这种爱与付出需要不断的外部理由才能维系下去,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一种双向良性互动了。


父母无私的爱给予孩子,需要建立在孩子逐步懂得感恩的正反馈,这种爱与付出才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而孩子的感恩,进一步导致在言行上体贴关心父母,这种正反馈,比给予父母外在财富更有意义,这就是良性互动。


 

婚恋双方,付出体贴关心的一方,如果一味牺牲自己,委曲求全,长期得不到对方的正反馈,那么久而久之,自身心身消耗巨大,长此以往,要么隐忍下去而心理失衡,要么孕育着更大的反抗力而突然爆发,最后导致两败俱伤,心身都受到很大的伤害。


付出的一方,当对方正反馈爱与关心时,要欣然接受,不必强颜欢笑,故作坚强。


这点,男生尤为注意。经常是男生为了男子汉大丈夫的责任,对女生呵护备至,而女生小鸟依人,享受着这份呵护与关爱,而当女生正反馈给予男生爱与关心时,男生不必继续秉持高大上的理念,而应乐于接受女生的温柔体贴,比如,周末闲暇一起在家里做美食,一起外出享受游玩的乐趣等等共同活动。


老子五千言说过: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始于足下。”


良好互动正反馈的关键是减少过度的外在理由,而深挖双方深层次的内在情感理由,从点点滴滴日常小事做起,日积月累,趋于完美的良性互动。


原创:昆仑云曦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