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容易获得赚钱的机会?

最近一段时间,有好几个人问我:“婉君,你是怎么赚到第一笔稿费的?”


我最开始的赚钱机会,是朋友介绍的。


之前我一直认为,想复制我的起步模式,有点难。因为不仅需要写作能力,还要有一定的资源,以及一点点运气。


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意识到:


如果你不能认清“人脉资源背后的思路,错失一个机会,比得到一个机会,容易太多了。


而这些思路,我有必要说一说。

01

黑名单上的小M


去年下半年,T老师问我有没有空接私活,帮她运营新媒体平台。


彼时我生完孩子不足半年,育儿有一摊子事,工作上也一直有稳定的合作,实在没有精力做额外的事。


于是,我在朋友圈搜罗了一下,推荐了两个候选人给她。


小周,没怎么打过交道,但是回复我的效率很高,干脆果断;


小M,回复我的速度没那么快,以前和我有过工作上的交集。


跟T老师沟通的时候,我把两个人的情况都说得很明白,让她自己做选择。但我多提了一嘴,说以前我跟小M有过合作,感觉她还不错。


T老师参考我的评价,优先选择了小M。


现在我真的有点儿后悔,推荐的时候没有一碗水端平。


因为昨天,T老师跟我反馈,她已经终止了跟小M的合作。


这事原本没必要跟我打招呼的,但是她认为小M做的事已经上升到“坑人”的程度,一定要给我提个醒,以后和小M合作要慎重。


原来,小M在工作时不仅不主动,每次都需要T老师跟进监督,而且错漏百出,最近甚至把竞争对手的公众号,链接到了自家的推文后面。


从头到尾,这件事给了我两个启示:


(1)不能随便给人推荐合作伙伴,万不得已,也一定要在推荐多个人选时,做到绝对的客观。


(2)做副业也要有敬业精神,圈子很小,不要砸自己的口碑。

02

扒一扒我的合作来源


我的人际圈不算广,但有八九成的合作,基本都是熟人推荐来的。


比如,我在写作训练营里的表现不错,所以鱼哥把我推荐了需要稿件的倩姐,合作一段时间后,倩姐又把我推荐给了需要写手的周老师;


再比如,以前我是卢老师的学员,后来她把我推荐给王老师做新媒体运营,我又因此结识了T老师。


我必须承认,因为自身的精力、能力有限,我并没有把所有事情做得100%漂亮。但我在处理工作时,一般会分这3种情况:


第一类,是我专业领域以内的,比如写作。


以前我很少为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但后来我发现,专业范围以内的事,如果不努力争取,最后的效果很可能是“双输”,我自己不情愿做,合作方也不满意效果。


想清楚这一点后,我在写约稿时,针对自己的创意点,会多努力争取一点。除非对方说得很有道理,否则我一定会坚持自己的想法


第二类,没有十足把握的事。


有些人在合作的时候,会有一种“面试心态”,即把自己表现得特别完美,明明只有六成的信心,却非要表现出120%的把握,生怕错过机会。


以前我求职的时候也是这样,为了得到工作,做出“这也会,那也擅长”的承诺。


但在自由职业以后,我不会把话说得那么满了,不确定的事就是不确定。


我依然会提供Plan A、B、C,但也一定会讲清楚,自己对这件事没有很大的信心,我会投入100%的努力,边尝试边想办法。但如果合作方有其他想法,我也愿意尝试。


管理好别人的预期,这一点在合作时非常重要。


第三类,自己完全不擅长的事。


很多人觉得,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叫“跳出舒适圈”,认为这是一件很棒的事。


但我必须说,“跳出”舒适圈本身就是错误的说法,盲目做跨度极大的事,你自己会感到迷茫、焦虑,跟你合作的人也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自己完全不擅长的事情,一定不能满口答应。想尝试,就自己私下去尝试,不要让合作的人冒险,最后坏了自己的口碑。


今天我闹了个笑话,一个朋友推荐我去写歌词,我本来想回复“我不擅长,谢谢啊”,结果不小心打字成了“写写啊”。加了对方的微信后,我很快做出解释,说这件事自己不擅长,并表达了歉意。


不擅长的事,你除了拒绝,还可以把自己当做桥梁,帮其他人促成合作。这也是一种拓宽自身人脉资源的方式。

03

谨慎维护个人品牌


现在人人都在说,要“打造个人品牌”。


我告诉你,个人品牌这件事,能力很重要,人品更重要!


你的人品好,个人品牌就是你的能力杠杆,能帮你链接到丰富的资源;


人品不好,个人品牌也会将负面消息放大,加速传播,搞得圈里圈外人尽皆知。


但人品重要,也不是说要打造100%完美的人设,这样不真实,也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人设崩塌。


好的个人品牌,一定是真实的。


就像我前文说的那样,能力以内的事绝不含糊,但能力以外的事也绝不夸海口。


打造个人品牌,你的能力可以有缺点,可以有弱项,但绝对不能在人品上出问题,比如不认真,不靠谱。


能力可以慢慢升级,资源可以一点一点积累,但千万不要因为态度和人品,把自己赚钱的路堵死了。


谨记!


原创:婉君不走琼瑶风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