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中冲突≠两败俱伤

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心理咨询师贺顿在第一次电台直播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电台直播间,突如其来的一名电台听众小文用极端的方式打破了平静的电台直播首秀,但这也成为了贺顿展现自己良好表达沟通能力的契机。

 

虽然故事中的小文表现得比较极端,为了获得男主播的好感与关注,不惜铤而走险,但从小文的身上,我们也能瞥见一些自己的影子,比如:

 

与好朋友相处,感觉自己的付出更多,对方却没有将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将关注点始终放在伴侣身上,期待他(她)能够给自己及时的回应,如果回应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大发雷霆;

 

认为对方应该和自己一样,只关注自己,忽略他人;

 

认为对方没有关注自己,就是对自己的背叛与抛弃,时常感觉到人际关系的疏远感与伤害感;

 

其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都有着小文的影子,而这些“影子”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在严重影响着我们的各种人际关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从小文的故事中能有怎样的收获?

 


冲突现象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秘密?

 

我想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历过与周围人发生冲突,特别是自己的伴侣,我们经常会因为一个物品的摆放,一道菜的味道等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争执。


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们会感受到被伤害,不被理解,于是,我们想要采取对抗或者逃避的方式去回应,当然,这也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我们会在这种情境下无意识的启动这种防御机制,但同时也“启动”了我们关系问题的开关。

 

我们来看看心理咨询师贺顿是如何处理小文的极端行为呢?

 

首先,当周围人看到小文手中的时,都不由自主的感到害怕与恐惧,小文正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传递与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愤怒,而周围人的反应也恰好“正中下怀”,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小文的这种情绪色彩。

 

但身为咨询师的贺顿,在小文的攻击性行为背后却看到了她眼中的恐惧,看到了她的需求与担忧,看到了她真正想要传递与表达的信息。于是,她对小文说:“我感觉到你对我的愤怒,但是我知道你其实是想表达对老师的重视,因为你把他作为自己心中很重要的人。”

 

这就是咨询师的魅力,当然这也是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功之一,我们需要共情他人的情绪感受,并通过这种表面的情绪感受看到其背后的需求,然后给与支持与理解。

 

因此,很多时候,并不是对方在刻意给我们带来伤害,而是我们每个人都陷入了一种本能性的心理反应机制,它让我们陷入了过度自我保护(攻击他人或者逃避退缩),从而疏远了彼此关系。

 

那些我们头脑中想象出的“背叛”。

 

故事中的小文始终坚称自己和钱老师认识,并且认为钱老师因为“移情别恋”,而冷落了自己。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文通过社交平台等虚拟聊天方式与钱老师建立了“规律性”的联系,于是小文将此作为两个人情感的证据,并坚信钱老师一定也是喜欢自己,才会保持这样的互动。我们暂且不说小文是否存在钟情妄想的可能,但是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来说,小文确实希望钱老师用同样的重视程度来对待自己。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同样存在这样的人,甚至我们自己也会在不自觉中陷入这样的心态:我们对他人的好,是建立在期待他人以同样的方式来反馈自己。

 

这个认知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我对你好,于是你对我好,这好像很平等呀。但事实上,这种观念的背后,其实是一种隐形的控制,甚至是一种无理的要求。

 

首先,谁对谁好的程度是无法衡量,于是我们可能总会陷入到争论“我对你好”比“你对我好”要多一些,这就让两个人的人关系变得对立。

 

其次,我们可以选择对别人好,这是我们的选择权利,但是别人没有义务一定需要给我们同样的反馈。当我们对他人的反馈总抱有过高期待时,就可能让自己感到失落、委屈,其实这都是我们在自己制造某些负面情绪。

 


我们总是会在同一种关系模式中循环?

 

在故事中,咨询师贺顿问了小文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过去也有过类似的情感经历?”

 

为什么贺顿会猜测出小文有过类似的经历呢?其实这就是一种关系模式下的循环。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由于我们的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影响,使我们习得了一种固有的人际关系模式,这个模式会影响我们未来与周围人建立关系的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模板”,几乎所有的关系都是在这个模板下运行。

 

如果我们在原生家庭中习得了某种有问题的关系模式,而我们又并未很好的觉察与发现,这就可能给我们未来的人际关系带来潜在的问题。

 

显然,咨询师贺顿就是从这样的理论出发推测出小文过去的经历,而小文也在一次次的“问题关系”中固化了自己的模式,并且发展出一套扭曲的认知:她认为周围人都不喜欢自己,都抛弃了自己。

 

事实上,在现实中,小文并未和任何人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互动交往,虚拟世界的互动少了面对面的沟通,缺乏眼神、肢体、动作等方面的交流,只能比较匮乏的交流表达。

 

因此,想要真正的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需要看到自己处理关系的内在模式,当我们试图从“模板”上去修改自己的代码程序时,我们才能避免这个循环的重演。

 

文:summer糖糖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